1.计算机发展大事年表

2.我们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普及使用国产的电脑和操作系统?

3.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4.试论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大陆电脑系统的普及时间,中国出的电脑系统

1956:GM-NAA I/O 第一个操作系统是由通用公司为大型机 IBM 704 开发的。然而它除了批处理别无它用。 1969:Unix Ken Thompson和Dennis Ritchie的游戏“星际旅行”需要一个更高性能的平台,为此他们开发了第一个现代的操作系统。 1981:Xerox Alto 用于研究目的的第一个带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 1981:MS-DOS MS-DOS 1.0上市,微软与IBM合作,在IBM销售的PC上安装DOS进行捆绑发售,这款为个人电脑开发的操作系统,帮助微软取得了突破。 1983:Apple Lisa操作系统 苹果开发出第一个图形界面、并支持鼠标的操作系统Apple Lisa。随后,微软“拿来”了这个概念。 1983:CCDOS 严援朝开发出通常被称为第一个中文操作系统的DOS中文平台CCDOS,解决了DOS中文信息处理的诸多难题。 1984:Macintosh System 1.0 苹果操作系统System 1.0随第一代Macintosh发布,虽然只是黑白两色的图形界面,但已经具有桌面、窗口 、图标、光标、菜单和卷动栏等项目。 1985:Windows 1.0 它拥有为DOS设计的界面,开发耗时两年。但最初这个操作系统的商业化并不成功。 1991:Epoc16 Symbian操作系统的先驱,第一个带图形界面的移动设备的多任务操作系统 1991:Linux Linus Torvalds发布基于Unix内核的开源操作系统,最初他想将其命名为“Freax”。 1987:OS/2 微软与IBM合作研发OS/2 1.0。由于微软的中途退出,这个早期仍是命令行界面的系统最终发展成为虽成功但却曲高和寡的图形化操作系统。 1993:Windows NT 这是微软真正意义上的新操作系统,该系统在1996年推出NT 4.0版后开始走向成熟。 1993:UCDOS 希望公司推出以1989年鲍岳桥所开发PTDOS为基础的UCDOS中文平台。在随后的数年中,该平台一直是国内最为流行的中文信息处理环境。 1994:MS-DOS 6.22 微软推出内核汉化的第一个MS-DOS中文版本MS-DOS 6.22。 1994:Windows 3.2 在完善多媒体等功能后Windows 3.1开始流行起来,并随后推出Windows 3.2中文版,绝大部分中国用户由此认识了Windows。 1995:Windows 95 微软个人用户的32位操作系统成为一个经典,前四天就售出百万份之巨。 1997:MAC OS 8 当年的7月26日,苹果发布了划时代的操作系统 MAC OS 8,并在短短两周内卖出了125万套。 1998:Windows 98 Windows 98开始发行,这个在Windows 95基础上编写的系统和Windows 95一样深受用户的喜爱。 2000:Windows Me Windows Me在95和98的基础上开发,但由于稳定性以及新功能存在问题而未能延续前两个版本的辉煌,成为微软首个最不受欢迎的操作系统。 2001:Mac OS X 苹果对系统进行了巨大改变,发布了基于Unix,整合多种先进技术,界面绚丽多彩的新一代操作系统。 2001:Windows XP 整合了NT和95系列,至今仍然是最受欢迎的Windows操作系统,尽管那时引入了产品激活概念 2007:Singularity 微软研究院开发出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由于它的精巧架构能够防止蓝屏和缓冲溢出。 2009:Windows 7 现代的系统必须是多功能的。Vista的继任者对于上网本来说也是适用的,并且可以触控。

计算机发展大事年表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是根据电子元件来划分的。?

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面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

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

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扩展资料:

一、主要特点

1、运算速度快:

计算机内部电路组成,可以高速准确地完成各种算术运算。当今计算机系统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万亿次,微机也可达每秒亿次以上,使大量复杂的科学计算问题得以解决。

例如:卫星轨道的计算、大型水坝的计算、24小时天气算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而在现代社会里,用计算机只需几分钟就可完成。

2、计算精确度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高度精确的计算。计算机控制的导弹之所以能准确地击中预定的目标,是与计算机的精确计算分不开的。一般计算机可以有十几位甚至几十位(二进制)有效数字,计算精度可由千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是任何计算工具所望尘莫及的。

3、逻辑运算能力强:

计算机不仅能进行精确计算,还具有逻辑运算功能,能对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计算机能把参加运算的数据、程序以及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保存起来,并能根据判断的结果自动执行下一条指令以供用户随时调用。

二、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而又崭新的时代,计算机已经从功能单一、体积较大发展到了功能复杂、体积微小、资源网络化等。

计算机的未来充满了变数,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置疑的,而实现性能的飞跃却有多种途径。不过性能的大幅提升并不是计算机发展的唯一路线,计算机的发展还应当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同时也要注重环保等等。

计算机从出现至今,经历了机器语言、程序语言、简单操作系统和Linux、Macos、BSD、Windows等现代操作系统四代,运行速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第四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经达到几十亿次每秒。

计算机也由原来的仅供军事科研使用发展到人人拥有,计算机强大的应用功能,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要,未来计算机性能应向着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巨型化的方向发展。

百度百科-计算机

我们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普及使用国产的电脑和操作系统?

1666年,在英国 Samuel Morland 发明了一部可以计算加数及减数的机械计数机。

1673年,Gottfried Leibniz 制造了一部踏式(stepped)圆柱形转轮的计数机,叫 Stepped Reckoner,这部计算器可以把重复的数字相乘,并自动地加入加数器里。

1694年,德国数学家 Gottfried Leibniz 把巴斯卡的 Pascalene 改良,制造了一部可以计算乘数的机器,它仍然是用齿轮及刻度盘操作。

1773年,Philipp-Matthaus 制造及卖出了少量精确至 12 位的计算机器。

1775年,The third Earl of Stanhope 发明了一部与Leibniz相似的乘法计算器。

1786年,J.H.Mueller 设计了一部差分机,可惜没有拨款去制造。

1801年,Joseph-Marie Jacquard 的织布机是用连接按序的打孔卡控制编织的样式。

1854年,George Boole 出版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ws of Thought”,是讲述符号及逻辑理由,它后来成为计算机设计的基本概念。1858年,一条电报线第一次跨越大西洋,并且提供了几日的服务。

1861年,一条跨越大陆的电报线把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连接起来。

1876年,Alexander Graham Bell 发明了电话并取得专利权。

1876至1878年,Baron Kelvin 制造了一部泛音分析机及潮汐预测机。

1882年,William S. Burroughs 辞去在银行文员的工作,并专注于加数器的发明。

1889年,Herman Hollerith 的电动制表机在比赛中有出色的表现,并被用于 1890 中的人口调查。Herman Hollerith 采用了Jacquard 织布机的概念用来计算,他用咭贮存资料,然后注入机器内编译结果。这机器使本来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得到的人口调查结果,在短短六星期内做到。

1893年,第一部四功能计算器被发明。

1895年,Guglielmo Marconi 传送广播讯号。

1896年,Hollerith 成立制表机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

1901年,打孔键出现,之后的半个世纪只有很少的改变。

1904年,John A.Fleming 取得真空二极管的专利权,为无线电通讯建立基础。

1906年,Lee de Foredt 加了一个第三活门在 Felming 的二极管, 创制了三电极真空管。

1907年,唱片音乐在纽约组成第一间正式的电台。

1908年,英国科学家 Campbell Swinton 讲述了电子扫描方法及预示用阴极射线管制造电视。

1911年,Hollerith 的表机公司与其它两间公司合并,组成 Computer Tabulating Recording Company (C-T-R),制表及录制公司。但在1924年,改名为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IBM)。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 Kamerlingh Onnes 在 Leiden Unversity 发现超导电。

1931年,Vannever Bush 发明了一部可以解决差分程序的计数机,这机器可以解决一些令数学家,科学家头痛的复杂差分程序。

1935年,IB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引入 "IBM 601”,它是一部有算术部件及可在1秒钟内计算乘数的穿孔咭机器。它对科学及商业的计算起很大的作用。总共制造了 1500 部。

1937年,Alan Turing 想出了一个 "通用机器(Universal Machine)” 的概念,可以执行任何的算法,形成了一个"可计算(computability)”的基本概念。Turing 的概念比其它同类型的发明为好,因为他用了符号处理(symbol processing) 的概念。

1939年11月,John Vincent Atannsoff 与 John Berry 制造了一部16位加数器。它是第一部用真空管计算的机器。

1939年,Zuse 与 Schreyer 开鈶制造了"V2”﹝后来叫Z2﹞,这机器沿用 Z1的机械贮存器,加上一个用断电器逻辑(Relay Logic)的新算术部件。但当 Zuse完成草稿后,这计划被中断一年。

1939-40年,Schreyer 完成了用真空管的10位加数器,以及用氖气灯(霓虹灯)的存贮器。

1940年1月,在 Bell Labs,Samuel Williams 及Stibitz 完成了一部可以计算复杂数字的机器,叫“复杂数字计数机(Complex Number Calculator)”,后来改称为“断电器计数机型号I (Model I Relay Calculator)”。它用电话开关部份做逻辑部件:145个断电器,10个横杠开关。数字用“Plus 3BCD”代表。在同年9月,电传打字 etype 安装在一个数学会议里,由 New Hampshire 连接去纽约。

1940年,Zuse 终于完成Z2,它比运作得更好,但不是太可靠。

1941年夏季,Atanasoff及Berry完成了一部专为解决联立线性方程系统(system of simultaneous linear equations) 的计算器,后来叫做"ABC (Atanasoff-Berry Computer)”,它有60个50位的存贮器,以电容器(capacitories)的形式安装在2个旋转的鼓上,时钟速度是60Hz。

1941年2月,Zuse 完成"V3”(后来叫Z3),是第一部操作中可编写程序的计数机。它亦是用浮点操作,有7个位的指数,14位的尾数,以及一个正负号。存贮器可以贮存64个字,所以需要1400个断电器。它有多于1200个的算术及控制部件,而程序编写,输入,输出的与 Z1 相同。1943年1月 Howard H. Aiken完成"ASCC Mark I”(自动按序控制计算器 Mark I ,Automatic Sequence -- Controlled Calculator Mark I),亦称“Haward Mark I”。这部机器有51尺长,重5顿,由 750,000部份合并而成。它有72个累加器,每一个有自己的算术部件,及23位数的寄存器。

1943年12月,Tommy Flowers与他的队伍,完成第一部“Colossus”,它有2400个真空管用作逻辑部件,5 个纸带圈读取器(reader),每个可以每秒工作5000字符。

1943年,由 John Brainered领导,ENIAC开始研究。而 John Mauchly 及J. Presper Eckert负责这计划的执行。

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器(ENIAC)在美国建造完成。

1947年,美国计算器协会(ACM)成立。

1947年,英国完成了第一个存储真空管O 1948贝尔电话公司研制成半导体。

1949年,英国建造完成"延迟存储电子自动计算器"(EDSAC)

1950年,"自动化"一词第一次用于汽车工业。

195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制成磁心

1952年,第一台"储存程序计算器"诞生。

1952年,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系统IBM701宣布建造完成。

1952年,第一台符号语言翻译机发明成功。

1954年,第一台半导体计算机由贝尔电话公司研制成功。

1954年,第一台通用数据处理机IBM650诞生。

1955年,第一台利用磁心的大型计算机IBM705建造完成。

1956年,IBM公司推出科学704计算机。

1957年,程序设计语言 FORTRAN 问世。

1959年,第一台小型科学计算器IBM620研制成功。

1960年,数据处理系统 IBM 1401 研制成功。

1961年,程序设计语言 COBOL 问世。

1961年,第一台分系统计算机由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完成。

1963年,BASIC 语言问世。

1964年,第三代计算机 IBM 360 系列制成。

1965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机 PDP-8。

1969年,IBM 公司研制成功90系列卡片机和系统-3计算机系统。

1970年,IBM系统1370计算机系列制成。

1971年,伊利诺大学设计完成伊利阿克IV巨型计算机。

1971年,第一台微处理机4004由英特尔公司研制成功。

1972年,微处理机基片开始大量生产销售。

1973年,第一片软磁盘由IBM公司研制成功。

1975年,ATARI-8800 微电脑问世。

1977年,柯莫道尔公司宣称全组合微电脑 PET-2001 研制成功。

1977年,TRS-80 微电脑诞生。

1977年,苹果-II 型微电脑

1978年,磁泡存储器第二次用于商用计算机。

1979年,夏普公司宣布制成第一台手提式微电脑。

1982年,微电脑开始普及,大量进入学校和家庭。

1984年,日本计算机产业着手研制“第五代计算机”——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做到真正普及国产电脑不是很难,比如国产联想、方正、包括华硕、宏基 他们的销量都是很可观的。但是目前国内的操作系统还是无法和国外的相提并论的,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真正想要赶上人家,我们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国人一起的努力的!!

试论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第一部计算机并没有操作系统。这是由于早期个人电脑的建立方式(如同建造机械计算机)与效能不足以执行如此程序。

但在1947年发明了晶体管,以及莫里斯·威尔克斯(Maurice Vincent Wilkes)发明的微程序方法,使得电脑不再是机械设备,而是电子产品。系统管理工具以及简化硬件操作流程的程序很快就出现了,且成为操作系统的基础。

到了1960年代早期,商用电脑制造商制造了批次处理系统,此系统可将工作的建置、调度以及执行序列化。此时,厂商为每一台不同型号的电脑创造不同的操作系统,因此为某电脑而写的程序无法移植到其他电脑上执行,即使是同型号的电脑也不行。

到了1964年,IBM推出了一系列用途与价位都不同的大型电脑IBM System/360,大型主机的经典之作。而它们都共享代号为OS/360的操作系统(而非每种产品都用量身订做的操作系统)。让单一操作系统适用于整个系列的产品是System/360成功的关键,且实际上IBM大型系统便是此系统的后裔;为System/360所写的应用程序依然可以在现代的IBM机器上执行!

OS/360也包含另一个优点:永久贮存设备—硬盘驱动器的面世(IBM称为DASD(Direct access storage device))。另一个关键是分时概念的建立:将大型电脑珍贵的时间资源适当分配到所有使用者身上。分时也让使用者有独占整部机器的感觉;而Multics的分时系统是此时众多新操作系统中实践此观念最成功的。

1963年,奇异公司与贝尔实验室合作以PL/I语言建立的Multics,是激发1970年代众多操作系统建立的灵感来源,尤其是由AT&T贝尔实验室的丹尼斯·里奇与肯·汤普逊所建立的Unix系统,为了实践平台移植能力,此操作系统在1969年由C语言重写;另一个广为市场采用的小型电脑操作系统是VMS。 第一代微型计算机并不像大型电脑或小型电脑,没有装设操作系统的需求或能力;它们只需要最基本的操作系统,通常这种操作系统都是从ROM读取的,此种程序被称为监视程序(Monitor)。

1980年代,家用电脑开始普及。通常此时的电脑拥有8-bit处理器加上64KB内存、屏幕、键盘以及低音质喇叭。而80年代早期最著名的套装电脑为使用微处理器6510(6502芯片特别版)的Commodore C64。此电脑没有操作系统,而是以8KB只读内存BIOS初始化彩色屏幕、键盘以及软驱和打印机。它可用8KB只读内存BASIC语言来直接操作BIOS,并依此撰写程序,大部分是游戏。此BASIC语言的解释器勉强可算是此电脑的操作系统。

早期最著名的磁盘启动型操作系统是CP/M,它支持许多早期的微电脑,且其功能被MS-DOS大量抄袭。

最早期的IBM PC其架构类似C64。当然它们也使用了BIOS以初始化与抽象化硬件的操作,甚至也附了一个BASIC解释器!但是它的BASIC优于其他公司产品的原因在于他有可携性,并且兼容于任何符合IBM PC架构的机器上。这样的PC可利用Intel-8088处理器(16-bit寄存器)寻址,并最多可有1MB的内存,然而最初只有640KB。软式磁盘机取代了过去的磁带机,成为新一代的储存设备,并可在他512KB的空间上读写。为了支持更进一步的文件读写概念,磁盘操作系统(Disk Operating System,DOS)因而诞生。此操作系统可以合并任意数量的磁区,因此可以在一张磁盘片上放置任意数量与大小的文件。文件之间以档名区别。IBM并没有很在意其上的DOS,因此以向外部公司购买的方式取得操作系统。

1980年微软公司取得了与IBM的合约,并且收购了一家公司出产的操作系统,在将之修改后以MS-DOS的名义出品,此操作系统可以直接让程序操作BIOS与文件系统。到了Intel-80286处理器的时代,才开始实作基本的储存设备保护措施。MS-DOS的架构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需求,因为它同时只能执行最多一个程序(如果想要同时执行程式,只能使用TSR的方式来跳过OS而由程序自行处理多任务的部份),且没有任何内存保护措施。对驱动程序的支持也不够完整,因此导致诸如音效设备必须由程序自行设置的状况,造成不兼容的情况所在多有。许多应用程序因此跳过MS-DOS的服务程序,而直接存取硬件设备以取得较好的效能。虽然如此,但MS-DOS还是变成了IBM PC上面最常用的操作系统(IBM自己也有推出DOS,称为IBM-DOS或PC-DOS)。MS-DOS的成功使得微软成为地球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而1980年代另一个崛起的操作系统异数是Mac OS,此操作系统紧紧与麦金塔电脑捆绑在一起。此时一位施乐帕罗奥托研究中心员工Dominik Hagen访问了苹果电脑的史蒂夫·乔布斯,并且向他展示了此时施乐发展的图形化使用者界面。苹果电脑惊为天人,并打算向施乐购买此技术,但因帕罗奥托研究中心并非商业单位而是研究单位,因此施乐回绝了这项买卖。在此之后苹果一致认为个人电脑的未来必定属于图形使用者界面,因此也开始发展自己的图形化操作系统。现今许多我们认为是基本要件的图形化接口技术与规则,都是由苹果电脑打下的基础(例如下拉式菜单、桌面图标、拖曳式操作与双点击等)。但正确来说,图形化使用者界面的确是施乐创始的。 Apple 电脑,苹果电脑的第一代产品。延续80年代的竞争,1990年代出现了许多影响未来个人电脑市场深厚的操作系统。由于图形化使用者界面日趋繁复,操作系统的能力也越来越复杂与巨大,因此强韧且具有弹性的操作系统就成了迫切的需求。此年代是许多套装类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互相竞争的时代。

上一年代于市场崛起的苹果电脑,由于旧系统的设计不良,使得其后继发展不力,苹果电脑决定重新设计操作系统。经过许多失败的项目后,苹果于1997年释出新操作系统——MacOS的测试版,而后推出的正式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让原先失意离开苹果的Steve Jobs风光再现。

除了商业主流的操作系统外,从1980年代起在开放原码的世界中,BSD系统也发展了非常久的一段时间,但在1990年代由于与AT&T的法律争端,使得远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另一股开源操作系统——Linux兴起。Linux内核是一个标准POSIX内核,其血缘可算是Unix家族的一支。Linux与BSD家族都搭配GNU计划所发展的应用程序,但是由于使用的许可证以及历史因素的作弄下,Linux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开源操作系统市占率,而BSD则小得多。

相较于MS-DOS的架构,Linux除了拥有傲人的可移植性(相较于Linux,MS-DOS只能运行在Intel CPU上),它也是一个分时多进程内核,以及良好的内存空间管理(普通的进程不能存取内核区域的内存)。想要存取任何非自己的内存空间的进程只能通过系统调用来达成。一般进程是处于使用者模式(User mode)底下,而执行系统调用时会被切换成内核模式(Kernel mode),所有的特殊指令只能在内核模式执行,此措施让内核可以完美管理系统内部与外部设备,并且拒绝无权限的进程提出的请求。因此理论上任何应用程序执行时的错误,都不可能让系统崩溃(Crash)。

另一方面,微软对于更强力的操作系统呼声的回应便是Windows NT于1993年的面世。

1983年开始微软就想要为MS-DOS建构一个图形化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称为Windows(有人说这是比尔·盖茨被苹果的Lisa电脑上市所刺激)。

一开始Windows并不是一个操作系统,只是一个应用程序,其背景还是纯MS-DOS系统,这是因为当时的BIOS设计以及MS-DOS的架构不甚良好之故。

在1990年代初,微软与IBM的合作破裂,微软从OS/2(早期为命令行模式,后来成为一个很成功但是曲高和寡的图形化操作系统)项目中抽身,并且在1993年7月27日推出Windows NT 3.1,一个以OS/2为基础的图形化操作系统。

并在1995年8月15日推出Windows 95。

直到这时,Windows系统依然是建立在MS-DOS的基础上,因此消费者莫不期待微软在2000年所推出的Windows 2000上,因为它才算是第一个脱离MS-DOS基础的图形化操作系统。

Windows NT系统的架构为:在硬件阶层之上,有一个由微内核直接接触的硬件抽象层(HAL),而不同的驱动程序以模块的形式挂载在内核上执行。因此微内核可以使用诸如输入输出、文件系统、网络、信息安全机制与虚拟内存等功能。而系统服务层提供所有统一规格的函数调用库,可以统一所有副系统的实作方法。例如尽管POSIX与OS/2对于同一件服务的名称与调用方法差异甚大,它们一样可以无碍地实作于系统服务层上。在系统服务层之上的副系统,全都是使用者模式,因此可以避免使用者程序执行非法行动。

DOS副系统将每个DOS程序当成一进程执行,并以个别独立的MS-DOS虚拟机器承载其运行环境。另外一个是Windows 3.1 NT 模拟系统,实际上是在Win32副系统下执行Win16程序。因此达到了安全掌控为MS-DOS与早期Windows系统所撰写之旧版程序的能力。然而此架构只在Intel 80386处理器及后继机型上实作。且某些会直接读取硬件的程序,例如大部分的Win16游戏,就无法套用这套系统,因此很多早期游戏便无法在Windows NT上执行。

Windows NT有3.1.3.5.3.51与4.0版。

Windows 2000是Windows NT的改进系列(事实上是Windows NT 5.0)、Windows XP(Windows NT 5.1)以及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 NT 5.2)、Windows Vista(Windows NT 6.0)、Windows 7(Windows NT 6.1)也都是立基于Windows NT的架构上。

而本年代渐渐增长并越趋复杂的嵌入式设备市场也促使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成长。

大型机与嵌入式系统使用很多样化的操作系统。大型主机有许多开始支持Java及Linux以便共享其他平台的资源。嵌入式系统百家争鸣,从给Sensor Networks用的Berkeley Tiny OS到可以操作Microsoft Office的Windows CE都有。 现代操作系统通常都有一个使用的绘图设备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并附加如鼠标或触控面版等有别于键盘的输入设备。旧的OS或性能导向的服务器通常不会有如此亲切的界面,而是以命令行界面(CLI)加上键盘为输入设备。以上两种界面其实都是所谓的壳,其功能为接受并处理用户的指令(例如按下一按钮,或在命令提示列上键入指令)。

选择要安装的操作系统通常与其硬件架构有很大关系,只有Linux与BSD几乎可在所有硬件架构上运行,而Windows NT仅移植到了DEC Alpha与MIPS Magnum。在1990年代早期,个人计算机的选择就已被局限在Windows家族、类Unix家族以及Linux上,而以Linux及Mac OS X为最主要的另类选择,直至今日。

大型机与嵌入式系统使用很多样化的操作系统。在服务器方面Linux、UNIX和WindowsServer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在超级计算机方面,Linux取代Unix成为了第一大操作系统,截止2012年6月,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中基于Linux的超级计算机占据了462个席位,比率高达92%。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Android和iOS已经成为目前最流行的两大手机操作系统。

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份额的变化情况相对稳定。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一直被几个手机制造商巨头所控制,而安卓的垄断地位主要得益于三星智能手机在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巨大成功。2012年第三季度,安卓的市场份额高达74.8%,2011年则为57.4%。2013年第一季度,它的市场份额继续增加,达到75%。虽然 Android 占据领先,但是苹果 iOS 用户在应用上花费的时间则比 Android 的长。虽然在这方面 Android 的数字一度接近苹果,但是像 iPad 3 这样的设备发布之后,苹果的数字还是会进一步增长。Windows Phone 系统在 8.1 版发布后市场份额稳步提高,应用生态正在改善,众多必需应用不断更新,但是速度还略嫌迟缓。微软收购了诺基亚,发展了许多OEM厂商,并不断发布新机型试图扭转WP的不利局面,小有成效。

试论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讲发展的比较晚,那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1.计算机应用概述

 1.1、计算机应用的概念

 计算机应用属于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计算机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系统等,使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有效的融合,是计算机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计算机应用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数值计算领域和非数值应用领域。这两大领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都对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2、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历程

 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这是计算机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对计算机的应用主要是对数值的应用,主要应用于国防尖端武器的研制及生产方面。

 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开始向非数值应用方面发展,主要用于数据处理、工商业事务处理、企业信息管理。

 70年代计算机应用普及到社会经济更多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越来越先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不仅应用于工农业、文化教育及服务行业,还深入到家庭生活及之中。近几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及网络技术的相互融合,使计算机应用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带动了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

  2.计算机应用发展的现状

 2.1、计算机应用在社会中的应用领域

 2.1.1、科学计算(或称为数值计算)

 科学计算仍然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计算机具有高运算速度和精度以及逻辑判断能力,因此出现了计算力学、计算物理、计算化学、生物控制论等新的学科。

 2.1.2、过程检测与控制

 利用计算机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某些信号自动进行检测,并把检测到的数据存入计算机,再根据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这样的系统称为计算机检测系统。特别是仪器仪表引进计算机技术后所构成的智能化仪器仪表,将工业自动化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2.1.3、信息管理(数据处理)

 信息管理是目前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一个领域。利用计算机来加工、管理与操作任何形式的数据资料。近年来,国内许多机构纷纷建设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MIS)生产企业也开始采用制造资源规划软件(MRP),商业流通领域则逐步使用电子信息交换系统(ED),即所谓无纸贸易。

 2.1.4、计算机辅助系统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测试(CAD/CAM/CAD)。用计算机辅助进行工程设计、产品制造、性能测试。

 2.1.5、人工智能

 开发一些具有人类某些智能的应用系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思维判断、推理等智能活动,使计算机具有自学习适应和逻辑推理的功能。

 2.2、计算机应用在社会中的作用

 2.2.1、促进社会发展信息化

 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讲发展的比较晚,所以在对社会的发展上所起到的作用并没有巨大的成就,但是自从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社会中被广泛的普及以来,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使得数据信息可以被储存在电脑系统当中,从而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的状态,为社会中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目前己经覆盖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普及之广对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

 2.2.2、增加了社会的交往

 在我国还没有实现信息网络的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都是靠书信来进行沟通的,信息的传递过程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时间比较漫长,容易造成信息的失效,在空间的传递过程中,还容易导致信息的丢失,这一切的因素都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在社会实行了信息化的沟通方式以后,人们在信息的传递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只需要几分钟甚至是几秒钟,人们就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传递出去,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交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人们之间的交往,同时对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企业的工作当中,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召开网络会议,避免将时间浪费在路上,同时也节省了很多的资源。在学习方面,可以通过电脑实现远程教学,而且通过网络可以获取更多对自己有益的知识,不会再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计算机应用的发展,为社会的沟通融合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2.3、计算机应用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3.1、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在对计算机的应用方面水平比较低,在大多数的企业当中对于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上比较有限,并且我国的上网企业与上网家庭在总体的数量上较少,信息化的应用技术在企业和家庭中的普及程度还不够广,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的。

 2.3.2、我国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方面在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各地间的信息化普及程度高低悬殊,其中在沿海及台湾地区,对于计算机的应用相对来说比较发达,而在大陆尤其是西部地区,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还是比较落后的,普及程度比较低。

 2.3.3、现阶段我国对于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力度不够,在对信息产业的发展上,还不能够满足计算机的应用和在软硬件方面的需求。我国在对于大型工程和重要领域的应用系统方面都是使用的国外的系统和软硬件,因为国外的信息化水平比较高,在信息产业方面的投入比较大,所研发出来的产品比较先进。而我国在科研成果方面转化速度很慢,无法跟上信息的更新,并且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相关标准政策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3.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

 3.1、巨型化

 巨型化是指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更高、存储容量更大、功能更强。目前正在研制的巨型计算机其运算速度可达每秒百亿次。

 3.2、微型化

 微型计算机己进入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小型仪器设备中,同时也作为工业控制过程的心脏,使仪器设备实现“智能化”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笔记本型、掌上型等微型计算机必将以更优的性能价格比受到人们的欢迎。

 3.3、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己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银行系统、商业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等。

 3.4、智能化

 计算机人工智能的研究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智能化是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新一代计算机,将可以模拟人的感觉行为和思维过程的机理,进行“看”“听”“说”“想”“做”具有逻辑推理、学习与证明的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系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对企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学习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加快了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程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普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系统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我国经济建设将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