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星球重启怎么上太空

2.波音星际线飞船第二次不载人试飞任务发射,祝一切顺利

3.马斯克星际飞船爆炸试验中止!不锈钢“高压锅”再次全身而退

星球重启怎么上太空

飞船会爆炸吗-飞船会不会重启电脑系统

操作如下:

1、在游戏《星球:重启》中,前往指定的空间站:在游戏中,寻找并前往指定的空间站,是一个特定的地点或建筑物。

2、购买太空飞船:在空间站中,玩家可以购买适合太空探索的太空飞船。根据玩家的预算和需求,选择一艘合适的飞船进行购买。

3、进入太空:一旦玩家购买了太空飞船,可以通过传送门或其他指定的入口进入太空。这将把玩家带入广阔的宇宙空间。

4、探索和战斗:在太空中,玩家可以探索其他星球,采集资源,还会遇到各种危险生物进行战斗。利用飞船的功能和玩家的技能,应对挑战并完成任务。

波音星际线飞船第二次不载人试飞任务发射,祝一切顺利

导读

波音飞船折腾两年多,再次执行无人轨道试飞任务,能否执行载人试飞,看这次的表现了。

发射名片

任务:波音OFT任务

发射时间:2022年5月20日06:54(BJT)

发射地点:卡纳维拉尔角41号发射台

发射火箭:宇宙神5

发射载荷:星际线飞船 Starliner OFT-2

发射背景

2011年航天飞机项目的终结,使NASA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使宇航员进入太空;由于缺乏决心和投资,在航天飞机退役之时,NASA尚未获得一个成熟的替代方案。

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NASA曾经开启过一些替代航天飞机的项目,最著名的是 星座 项目。但由于设计成本过高,还遭遇了一些政策变化问题, 星座 等项目甚至在航天飞机退役之前就下马了。NASA同时要资助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和开发新的载荷飞船和运载火箭,这些项目同步进展,NASA并未获得必要的政策与资源倾斜。每年NASA要在继续运行航天飞机上花费35亿美元;为了寻找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和宇航员的替代方法,NASA向航天工业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NASA选择不再继续当甲方,而是当用户,从航天业界采购服务

该举措将开启一个全新的行业。从长远的角度来看,NASA的总花费会减少。与其新设计一款用于前往近地轨道的航天器,NASA选择向私营商业机构采购服务;作为商业载人项目的一部分,NASA分别与波音和太空 探索 技术公司签订了两份商业载人飞船合同,分别开发星际线载人飞船和龙载人飞船。

两家公司的开发都有一定程度的延期。航天飞机退役后近九年的时间里,NASA 进入太空的唯一方法是从俄罗斯联盟飞船那里花费千亿美元购买座位。SpaceX最终在2020年5月将两名宇航员送入空间站,并在2020年11月开启了正式乘员任务。波音公司仍然远远落后,星际线飞船还处于无人试飞阶段。

星际线飞船在2019年12月进行了一次不太让人满意的无人试飞;由于一系列的 软件设计问题 ,波音飞船未能与国际空间站对接。2021年,波音再次尝试进行第二次无人试飞任务,又因为 氧化剂阀门的问题 推迟。在经过了2年多的反复之后,波音星际线飞船于5月20日(BJT),重启无人试飞试验(OFT-2)。

OFT-2发射成功

本次发射是2022年ULA宇宙神5火箭的第三次发射。本次发射采用的宇宙神5构型为 N22构型 ,N代表无整流罩,第一个2代表2个捆绑的助推器,第二个2代表半人马上面级包含两台RL-10发动机。这是ULA第二次使用宇宙神5N22构型,上一次为发射星际线飞船OFT-1任务。

发射后约15分钟,星际线飞船与宇宙神5火箭的二级分离,进入一条近地点高度71km,远地点高度为180km,轨道倾角为51.6 的初始轨道。分离后,NASA直播的播报员报告定时器启动正常(OFT-1出现的软件问题)。

星际线飞船进入这条亚轨道后,在发射后31min将利用自身的推进系统进行Orbit Insertion点火,成功进入 186.8km*366.9km 的轨道。

波音的星际线飞船将在北京时间 周六上午7:10与国际空间站进行自主交会对接 ,即发射后约24小时。计划在5月25日再入大气,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进行回收。

发射成功,前途仍不明朗

1、阀门问题疑似解决不彻底

NAS安全顾问小组成员表示: “从所有迹象来看,没有必要匆忙采取成员载人试飞(CFT)测试。NASA一直向我们表达的观点是,只有当波音准备好了,该项目才会进入 CFT阶段。当然,开始 CFT的最佳途径将是OFT-2的成功。”

阀门问题没有一劳永逸解决,OFT-2任务临时处理只为快速升空。

NASA的管理人员已经签署了OFT-2任务的氧化剂阀门问题修改同意书,但是同时指出,“对于 OFT-2之后的载人飞行,是否需要重新设计阀门还存在一些问题。”NASA管理人员认可了另一项修改,解决星际线飞船指令舱推进系统上的高压锁存阀问题,这是与服务舱的氧化剂阀门不同的问题。

即将到来的OFT-2任务中,波音和洛克达因采取了一种暂时性的解决方案。他们并没有重新设计和制造阀门系统,而是在飞船电连接器的位置增加密封措施,避免水蒸气进入通道产生化学反应而腐蚀阀门;并通过用氮气进行干式吹洗除去管道中的水分。

所有这些措施只是为了让OFT-2的飞船快速回发射台。从长远的角度看,波音必须对阀门系统重新设计,彻底解决问题。

2、宇宙神5退役后,如何发射?

宇宙神5火箭数量有限,马上就退役了。目前在ULA的库存里,仅剩下24枚宇宙神5火箭。这24枚宇宙神5火箭中,有8枚是专门预留给波音的星际线飞船的,足以满足现阶段波音与NASA签订的合同要求,包括两次试飞和6次正式乘员轮换任务。

如果未来NASA与波音再签订额外的载人飞船合同,星际线飞船就无箭可用了。替换宇宙神5火箭的火神火箭还未首飞。即使火神火箭首飞成功后,要想发射载人飞船还要等待载人认证,而获得认证的过程将持续数年。

3、波音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资源支持星际线飞船开发

NASA安全委员会还提出,波音公司的员工水平似乎特别低,委员会会在未来继续监视该情况,查看该情况是否会对CFT飞行带来安全风险。安全委员会成员认为波音对星际线飞船项目未足够重视,没有为该项目分配必要的资源。

NASA的安全委员会不希望看到CFT的匆忙发射,希望波音能够确保所有可用的资源,以加快交付进度,避免再次产生不必要的延误。不过,NASA和波音公司拒绝为首次载人试飞CFT制定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只是表示一切正在按计划进行,将在今年年底准备好发射。与其制定一个很可能会延期的计划,不如不制定计划。

马斯克星际飞船爆炸试验中止!不锈钢“高压锅”再次全身而退

为了给星际飞船测试材料性能,SpaceX 连续 4 次尝试把原型机加压至爆炸,还是未能成功。

北京时间 9 月 22 日 18 时 30 分,SpaceX 对飞船原型机 SN7.1 最近的一次加压测试宣告中止。来自全球数以十万计的航天爱好者蹲守在直播间坐等爆炸发生,最终失望而归。

在此之前,飞船经历了持续八个半小时的连续加压,依然稳稳矗立在 SpaceX 飞船工厂的架子上。这已经是 SpaceX 第四次尝试把原型机加压至爆炸。

对于星际飞船材料性能的测试而言,未爆炸或许象征着更大的成功。在此之前,SpaceX 对飞船的材料进行了大范围更换,而近期一系列的测试就是验证新的不锈钢材料能够承受飞船飞行过程中的高压。在本月 14、15 日进行的测试中,飞船原型机 SN7.1 已经圆满完成了预期的压力测试。那之后,SpaceX 尝试对 SN7.1 进行更大压力的测试,直至其爆炸,以给出飞船的极限能力。

2019 年 9 月,一场关于星际旅行的发布会在 SpaceX 位于得克萨斯的总部召开,当时最新的原型机 MK1 正式亮相,从那时开始,一系列密集的测试展开。

也是从那时开始,到本月初的原型机 SN6 进行低空飞行,SpaceX 都采用了 301 不锈钢。

目前,SpaceX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生产飞船原型机,同时 SpaceX 尝试在飞船结构材料上进行替换,将原本的 301 不锈钢替换成 304L 不锈钢。304L 不锈钢的碳含量更少,在部分性能上也更好,因此广泛地用于制作综合性能(耐腐蚀和可塑性)要求更高的设备和机件。

但这仅是一个理论结果,在星际飞船这样的大工程上,用实际测试来检验材料性能才是王道。因此才有了主动爆破一台飞船原型机的一幕。

测试成功之后,后续的测试原型机以及最终的 Starship 飞船,都将改用 304L 不锈钢。

马斯克曾发文表示,Starship 抛弃航天领域更加常用的碳纤维,采用不锈钢材料制造,这是 SpaceX 又一个另辟蹊径的做法。

马斯克作为 SpaceX 的首席“工程师”,在这个重大路线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是马斯克的坚持,Starship 用上了不锈钢——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材料。

这个做法也不难理解,按马斯克的介绍,碳纤维的价格是每公斤 135 美元,其中由于裁剪加工的原因,35% 的碳纤维都将成为废料,因而材料成本达到了每公斤近 200 美元;而不锈钢的价格则远远低于前者,仅为每公斤 3 美元,堪比白菜价。

在 Starship 的早期研发中,SpaceX 曾经锁定一种先进的碳纤维结构,但进展非常缓慢。于是,马斯克决定用不锈钢替换碳纤维。这有点反直觉,但 SpaceX 的工程师团队最终还是被马斯克说服。

不锈钢最大的优点在于便宜,且易于制造。但在通常耗资以亿计的航天任务中,这两个优点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而阻碍不锈钢在航天领域应用的重要原因,则是材料本身比较重。在 “斤斤计较” 的航天发射中,每降低一公斤的重量,都意味着荷载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更致命的原因,是不锈钢的材料性质问题。我们知道飞船在高速穿过大气层时,表层温度能够达到上千摄氏度;另一方面,火箭、飞船携带的燃料(其中有液氧),温度却低至 - 180°C。极端的温度对航天器材料提出了极端的要求。

高温问题尚可通过隔热层进行保护,但多数不锈钢在低温情况下会变脆,比如典型的碳钢,经过液氮冷却后,用锤子一敲打,会像玻璃一样变得粉碎。

不锈钢的这一特性并非不可改变:提升其中的镍、铬含量可以大幅提高材料的延展性,即使在零下 165 摄氏度条件下,镍铬含量较高的不锈钢仍能表现得韧性十足,没有断裂的问题。

其实,美国在几十年前就曾在早期的 Atlas 项目上使用过不锈钢材料。但当时的缺陷在于,不锈钢材料太薄,导致支撑性严重不足,甚至在自重作用下就会发生坍塌。用马斯克的话说,当时的不锈钢就像一个钢铁气球,承受非常小的有效荷载仍然容易坍塌。

而 SpaceX 的做法是,将飞船用的不锈钢做成双层结构,中间设计了特殊的微孔,再用特殊的材料像做三明治一样将不锈钢粘合起来。这样首先解决了材料的强度问题,双层不锈钢让舰体强度得以加强,解决了自重坍塌的问题。

不仅如此,不锈钢之间的微孔能够在飞船数倍于音速的速度下,慢慢释放水或燃料,这一过程在飞船飞行中能够通过蒸发冷却的原理,降低表面的温度。

这是一个创新设计。马斯克表示,虽然不锈钢不算是最轻的,但已经是最合适的材料选择,如果再考虑到碳纤维所需要的特殊粘合手段,以及粘合剂本身的重量,采用不锈钢成了一个更加经济且成熟的方案。

不管是 301 不锈钢,还是 304L 不锈钢,本质上都是用成熟的工业级原材料替代宇航级原材料,原因只有一个:便宜。实际上,SpaceX 在宇航替代的路上,已经走得相当远了。

以电子器件为例,宇航级元器件是一种贵族般的存在。国内头部民营卫星公司九天微星曾发文介绍,航天器中的元器件需要经历苛刻的环境,除了发射时要禁得住剧烈的抖动和很高的温度,在绕地球飞行时,航天器还要经历高达 270°C 的温差。一只二极管只要上天验证成功,身价可以飙升上百倍甚至上万倍。

而对于电子器件来说,太空中的辐射可能更加致命,来自太空中的多种粒子都可能引起电子器件的异常,导致计算错误,严重的甚至可以毁掉整个航天器。

但 SpaceX 出于成本的考量,没有依赖昂贵的宇航级器件,而是尽量采用工业级元器件。

以过往载人飞船搭载的星载计算机和控制器举例,单个控制器价格约为 500 万元人民币,一共 14 个系统,为了追求高可靠性,每个系统 1+1 备份,一共 28 个控制器,成本总计约 1.4 亿人民币!

而 SpaceX 用工业级器件替代,将龙飞船主控芯片的总价降至约 2.7 万人民币。成本相差约 5000 倍。

那么是如何实现的?据 SpaceX 前火箭总师 John Muratore 透露,龙飞船一共有 18 个系统,每个系统配置了 3 块 X86 芯片,单价仅为 500 元左右。

与此同时,SpaceX 把双核拆成了两个单核,分别计算同样的数据。出于冗余的考量,每个系统配置 3 块芯片共 6 个核做计算。

如果其中 1 个核的数据和其他 5 个核不同,那么主控系统会告诉这个核重新启动,再把其他 5 个核的数据拷贝给重启的核,从而达到数据一直同步。周而复始,不让一个核掉队,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

事实上,用成熟的工业器件代替传统的航天器件,已经成为一个成本压力之下的聪明选择。SpaceX 如此,其他民营航天公司也是如此。

而如何才能实现更多的替代,同时保证航天器可靠性,对民营航天公司来说已经是航天商业化趋势下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用实际的测试、飞行任务来验证器件的可靠性,已是所有民营航天公司的一大必修课。

在大笔投入人才、资金的情况下,SpaceX 正走着一条不断改进、不断测试的路线。而支持 SpaceX 这么做的一个重大原因,则是工厂里产能的提升。

马斯克说,如果你只是想造出一件东西,那可以由工程团队来完成。但如果数量更多的时候,就必须造出制造机器的机器。这也就是他所说的飞船产线。

事实上,特斯拉的量产经历让马斯克获得了不少扩大产线的经验,他将特斯拉产能爬坡时的经验也放到 Starship 生产线的建设当中。通过挑战工作安排,SpaceX 的得州工厂开始了 7x24 小时满负荷运转。

要让这样一个超大型飞行器脱离地球引力、进入轨道,未来在火星着陆,然后返回地球,马斯克当然知道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很长时间里,他都相信,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现实方法是通过反复试验,不断接近正确的设计。

“提升产量会解决许多问题,”马斯克说,“如果生产率高,产品迭代率就高。几乎所有的技术进展都取决于迭代次数,以及每次迭代之间所取得的进展。只有生产能力足够强,SpaceX 才能完成更多的迭代,同时在迭代中不断进步。”

他表示,目前 SpaceX 正试图打造一支庞大的舰队,让火星适合居住,使生命遍布多个行星。要实现这一目标,SpaceX 大概需要造出 1000 艘飞船,每艘飞船的有效载荷甚至比土星五型更大,更重要的是可以重复使用。

依然静静矗立在压力测试现场、等待下一次爆炸试验的飞船原型机 SN7.1,也许正是马斯克迈向这一宏伟计划的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