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电脑问题

2.电脑蓝屏问题:软硬件两方面原因及解决方法

3.求电脑系统组装问题

4.电脑系统问题

5.我是c++的初学者,老是听别人问:你这系统是用什么架构的是什么意思?是说的开发工具吗?

6.电脑问题

电脑系统结构之问_电脑操作系统架构

以下是以用。计算机的基本原理

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是存贮程序和程序控制。预先要把指挥计算机如何进行操作的指令序列(称为程序)和原始数据通过输入设备输送到计算机内存贮器中。每一条指令中明确规定了计算机从哪个地址取数,进行什么操作,然后送到什么地址去等步骤。

计算机在运行时,先从内存中取出第一条指令,通过控制器的译码,按指令的要求,从存贮器中取出数据进行指定的运算和逻辑操作等加工,然后再按地址把结果送到内存中去。接下来,再取出第二条指令,在控制器的指挥下完成规定操作。依此进行下去,直至遇到停止指令。

程序与数据一样存贮,按程序编排的顺序,一步一步地取出指令,自动地完成指令规定的操作是计算机最基本的工作原理。这一原理最初是由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于1945年提出来的,故称为冯.诺依曼原理。

**计算机的存储程序工作原理和硬件系统

冯·诺依曼结构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美藉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结构(John von Neumann)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其特点是:

1)使用单一的处理部件来完成计算、存储以及通信的工作。

2)存储单元是定长的线性组织。

3)存储空间的单元是直接寻址的。

4)使用低级机器语言,指令通过操作码来完成简单的操作。

5)对计算进行集中的顺序控制。

6)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并规定了它们的基本功能。

7)彩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

8)在执行程序和处理数据时必须将程序和数据道德从外存储器装入主存储器中,然后才能使计算机在工作时能够自动调整地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并加以执行。

这就是存储程序概念的基本原理。

计算机指令

计算机根据人们预定的安排,自动地进行数据的快速计算和加工处理。人们预定的安排是通过一连串指令(操作者的命令)来表达的,这个指令序列就称为程序。一个指令规定计算机执行一个基本操作。一个程序规定计算机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一种计算机所能识别的一组不同指令的集合,管为该种计算机的指令集合或指令系统。在微机的指令系统中,主要使用了单地址和二地址指令。其中,第1个字节是操作码,规定计算机要执行的基本操作,第2个字节是操作数。计算机指令包括以下类型:数据处理指令(加、减、乘、除等)、数据传送指令、程序控制指令、状态管理指令。整个内存被分成若干个存储单元,每个存储单元一般可存放8位二进制数(字节编址)。每个在位单元可以存放数据或程序代码。为了能有效地存取该单元内存储的内容,每个单元都给出了一个唯一的编号来标识,即地址。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按照冯·诺依曼存储程序的原理,计算机在执行程序时须先将要执行的相关程序和数据放入内存储器中,在执行程序时CPU根据当前程序指针寄存器的内容取出指令并执行指令,然后再取出下一条指令并执行,如此循环下去直到程序结束指令时才停止执行。其工作过程就是不断地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过程,最后将计算的结果放入指令指定的存储器地址中。计算机工作过程中所要涉及的计算机硬件部件有内存储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计算器、控制器、运算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在以后的内容中将会着重介绍。

(一)计算机硬件系统

硬件通常是指构成计算机的设备实体。一台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应由五个基本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这五大部分通过系统总线完成指令所传达的操作,当计算机在接受指令后,由控制器指挥,将数据众输入设备传送到存储器存放,再由控制器将需要参加运算的数据传送到运算器,由运算器进行处理,处理后的结果由输出设备输出。

中央处理器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意为中央处理单元,又称中央处理器。CPU由控制器、运算器和寄存器组成,通常集中在一块芯片上,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设备。计算机以CPU为中心,输入和输出设备与存储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处理都通过CPU来控制执行。微型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又称为微处理器。

控制器

控制器是对输入的指令进行分析,并统一控制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完成一定任务的部件。它一般由指令寄存器、状态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电路和控制电路组成。计算机的工作方式是执行程序,程序就是为完成某一任务所编制的特定指令序列,各种指令操作按一定的时间关系有序安排,控制器产生各种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微操作的命令信号,即微命令,以指挥整个计算机有条不紊地工作。当计算机执行程序时,控制器首先从指令指针寄存器中取得指令的地址,并将下一条指令的地址存入指令寄存器中,然后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由指令译码器对指令进行译码后产生控制信号,用以驱动相应的硬件完成指纹操作。简言之,控制器就是协调指挥计算机各部件工作的元件,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种类指纹的需要综合有关的逻辑条件与时间条件产生相应的微命令。

运算器

运算器又称积极态度逻辑单元ALU(Arithmetic Logic Unit)。运算器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各种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算术运算是指各种数值运算,比如:加、减、乘、除等。逻辑运算是进行逻辑判断的非数值运算,比如:与、或、非、比较、移位等。计算机所完成的全部运算都是在运算器中进行的,根据指令规定的寻址方式,运算器从存储或寄存器中取得操作数,进行计算后,送回到指令所指定的寄存器中。运算器的核心部件是加法器和若干个寄存器,加法器用于运算,寄存器用于存储参加运算的各种数据以及运算后的结果。

(二)存储器

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简称内存或主存)、外存储器(简称外存或辅存)。外存储器一般也可作为输入/输出设备。计算机把要执行的程序和数据存入内存中,内存一般由半导体器构成。半导体存储器可分为三大类:随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特殊存储器。

RAM

RAM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其特点是可以读写,存取任一单元所需的时间相同,通电是存储器内的内容可以保持,断电后,存储的内容立即消失。RAM可分为动态(Dynamic RAM)和静态(Static RAM)两大类。所谓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是用MOS电路和电容来作存储元件的。由于电容会放电,所以需要定时充电以维持存储内容的正确,例如互隔2ms刷新一次,因此称这为动态存储器。所谓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是用双极型电路或MOS电路的触发器来作存储元件的,它没有电容放电造成的刷新问题。只要有电源正常供电,触发器就能稳定地存储数据。DRAM的特点是集成密度高,主要用于大容量存储器。SRAM的特点是存取速度快,主要用于调整缓冲存储器。

ROM

ROM是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它只能读出原有的内容,不能由用户再写入新内容。原来存储的内容是由厂家一次性写放的,并永久保存下来。ROM可分为可编程(Programmable)ROM、可擦除可编程(Erasable Programmable)ROM、电擦除可编程(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ROM。如,EPROM存储的内容可以通过紫外光照射来擦除,这使它的内可以反复更改。

特殊固态存储器

包括电荷耦合存储器、磁泡存储器、电子束存储器等,它们多用于特殊领域内的信息存储。

此外,描述内、外存储容量的常用单位有:

①位/比特(bit):这是内存中最小的单位,二进制数序列中的一个0或一个1就是一比比特,在电脑中,一个比特对应着一个晶体管。

②字节(B、Byte):是计算机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存在单位。一个字节等于8个比特,即1 Byte=8bit。

③千字节(KB、Kilo Byte):电脑的内存容量都很大,一般都是以千字节作单位来表示。1KB=Byte。

④兆字节(MB Mega Byte):90年代流行微机的硬盘和内存等一般都是以兆字节(MB)为单位。1 MB=KB。

⑤吉字节(GB、Giga Byte):目前市场流行的微机的硬盘已经达到4.3GB、6.4GB、8.1GB、12G、13GB等规格。1GB=MB。

⑥太字节(TB、Tera byte):1TB=GB。

(三)输入/输出设备

输入设备是用来接受用户输入的原始数据和程序,并将它们变为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存入到内存中。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扫描仪、光笔等。

输出设备用于将存入在内存中的由计算机处理的结果转变为人们能接受的形式输出。常用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等。

(四)总线

总线是一组为系统部件之间数据传送的公用信号线。具有汇集与分配数据信号、选择发送信号的部件与接收信号的部件、总线控制权的建立与转移等功能。典型的微机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如图2-3所示,通常多用单总线结构,一般按信号类型将总线分为三组,其中AB(Address Bus)为地址总线;DB(Data Bus)为数据总线;CB(Control Bus)控制总线。

(五)微型计算机主要技术指标

①CPU类型:是指微机系统所用的CPU芯片型号,它决定了微机系统的档次。

②字长:是指CPU一次最多可同时传送和处理的二进制位数,安长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的功能、用途和应用范围。如Pentium是64位字长的微处理器,即数据位数是64位,而它的寻址位数是32位。

③时钟频率和机器周期:时钟频率又称主频,它是指CPU内部晶振的频率,常用单位为兆(MHz),它反映了CPU的基本工作节拍。一个机器周期由若干个时钟周期组成,在机器语言中,使用执行一条指令所需要的机器周期数来说明指令执行的速度。一般使用CPU类型和时钟频率来说明计算机的档次。如Pentium III 500等。

④运算速度:是指计算机每秒能执行的指令数。单位有MIPS(每秒百万条指令)、MFLOPS(秒百万条浮点指令)

⑤存取速度:是指存储器完成一次读取或写存操作所需的时间,称为存储器的存取时间或访问时间。而边连续两次或写所需要的最短时间,称为存储周期。对于半导体存储器来说,存取周期大约为几十到几百毫秒之间。它的快慢会影响到计算机的速度。

⑥内、外存储器容量:是指内存存储容量,即内容储存器能够存储信息的字节数。外储器是可将程序和数据永久保存的存储介质,可以说其容量是无限的。如硬盘、软盘已是微机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外部设备。迄今为止,所有的计算机系统都是基于冯·诺依曼存储程序的原理。内、外存容量越大,所能运行的软件功能就越丰富。CPU的高速度和外存储器的低速度是微机系统工作过程中的主要瓶颈现象,不过由于硬盘的存取速度不断提高,目前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

我们先从最早的计算机讲起,人们在最初设计计算机时用这样一个模型:

人们通过输入设备把需要处理的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机通过中央处理器把信息加工后,再通过输出设备把处理后的结果告诉人们。

其实这个模型很简单,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要处理的信息是1+1,你把这个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后,计算机的内部进行处理,再把处理后的结果告诉你。

早期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十分落后,根本没有现在的键盘和鼠标,那时候计算机还是一个大家伙,最早的计算机有两层楼那么高。人们只能通过扳动计算机庞大的面板上无数的开头来向计算机输入信息,而计算机把这些信息处理之后,输出设备也相当简陋,就是计算机面板上无数的信号灯。所以那时的计算机根本无法处理像现在这样各种各样的信息,它实际上只能进行数字运算。

当时人们使用计算机也真是够累的。但在当时,就算是这种计算机也是极为先进的了,因为它把人们从繁重的手工计算中解脱出来,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计算速度。

随着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人们发现上述模型的计算机能力有限,在处理大量数据时就越发显得力不从心。为些人们对计算机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这种模型:

就是在中央处理器旁边加了一个内部存储器。这个模型的好处在于。先打个比方说,如果老师让你心算一道简单题,你肯定毫不费劲就算出来了,可是如果老师让你算20个三位数相乘,你心算起来肯定很费力,但如果给你一张草稿纸的话,你也能很快算出来。

可能你会问这和计算机有什么关系?其实计算机也是一样,一个没有内部存储器的计算机如果让它进行一个很复杂的计算,它可能根本就没有办法算出来,因为它的存储能力有限,无法记住很多的中间的结果,但如果给它一些内部存储器当“草稿纸”的话,计算机就可以把一些中间结果临时存储到内部存储器上,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再把它取出来,进行下一步的运算,如此往复,计算机就可以完成很多很复杂的计算。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计算机输入和输出方式的落后,改进这两方面势在必行。在输入方面,为了不再每次扳动成百上千的开头,人们发明了纸带机。纸带机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纸带的每一行都标明了26个字母、10个数字和一些运算符号,如果这行的字母A上面打了一个孔,说明这里要输入的是字母A,同理,下面的行由此类推。这样一个长长的纸带就可以代表很多的信息,人们把这个纸带放入纸带机,纸带机还要把纸带上的信息翻译给计算机,因为计算机是看不懂这个纸带的。

这样虽然比较麻烦,但这个进步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在发明纸带的同时,人们也对输出系统进行了改进,用打印机代替了计算机面板上无数的信号灯。打印机的作用正好和纸带机相反,它负责把计算机输出的信息翻译成人能看懂的语言,打印在纸上,这样人们就能很方便地看到输出的信息,再也不用看那成百上千的信号灯了。

不过人们没有满足,他们继续对输入和输出系统进行改进。后来人们发明了键盘和显示器。这两项发明使得当时的计算机和我们现在使用的计算机有些类似了,而且在些之前经过长时间的改进,计算机的体积也大大地缩小了。键盘和显示器的好处在于人们可以直接向计算机输入信息,而计算机也可以及时把处理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可是随着人们的使用,逐渐又发现了不如意之处。因为人们要向计算机输入的信息越来越多,往往要输入很长时间后,才让计算机开始处理,而在输入过程中,如果停电,那前面输入的内容就白费了,等来电后,还要全部重新输入。就算不停电,如果人们上次输入了一部分信息,计算机处理理了,也输出了结果;人们下一次再需要计算机处理这部分信息的时候,还要重新输入。对这种重复劳动的厌倦导致了计算机新的模型的产生。

这回的模型是这样的:

这回增加了一个外部存储器。外部存储器的“外部”是相对于内部存储器来说的,在中央处理器处理信息时,它并不直接和外部存储器打交道,处理过程中的信息都临时存放在内部存储器中,在信息处理结束后,处理的结果也存放在内部存储器中。可是如果这时突然停电,那些结果还会丢失的。内部存储器(或简称内存)中的信息是靠电力来维持的,一旦电力消失,内存中的数据就会全部消失。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在计算机模型中加入了外部存储器,把内存中的处理结果再存储到外部存储器中,这样停电后数据也不会丢失了。

外部存储器与内存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存储机制是不一样的,外部存储器是把数据存储到磁性介质上,所以不依赖于是否有电。这个磁性介质就好比家里的歌曲磁带,磁带上的歌曲不管有没有电都是存在的。当时人们也是考虑到了磁带这种好处,所以在计算机的外部存储器中也用了类似磁带的装置,比较常用的一种叫磁盘。

磁盘本来是圆的,不过装在一个方的盒子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磁盘表面划伤,导致数据丢失。

有了磁盘之后,人们使用计算机就方便多了,不但可以把数据处理结果存放在磁盘中,还可以把很多输入到计算机中的数据存储到磁盘中,这样这些数据可以反复使用,避免了重复劳动。

可是不久之后,人们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人们要存储到磁盘上的内容越来越多,众多的信息存储在一起,很不方便。这样就导致了文件的产生。

这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件有些相似。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件是由一些相关信息组成,计算机的文件也是一样。人们把信息分类整理成文件存储到磁盘上,这样,磁盘上就有了文件1、文件2……。

可是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又渐渐发现,由人工来管理越来越多的文件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开发了一种软件叫操作系统。

其实操作系统就是替我们管理计算机的一种软件,在操作系统出现之前,只有专业人士才懂得怎样使用计算机,而在操作系统出现之后,不管你是否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你都能很容易地掌握计算机。

有了操作系统之后,我们就不直接和计算机的硬件打交道,不直接对这些硬件发号施令,我们把要的事情告诉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再把要作的事情安排给计算机去作,等计算机做完之后,操作系统再把结果告诉我们,这样就省事多了。

在操作系统出现之前,人们通过键盘给计算机下达的命令都是特别专业的术语,而有了操作系统之后,人们和计算机之间的对话就可以使用一些很容易懂的语言,而不用去死记硬背那些专业术语了。

操作系统不但能在计算机和人之间传递信息,而且字还负责管理计算机的内部设备和外部设备。它替人们管理日益增多的文件,使人们能很方便地找到和使用这些文件;它替人们管理磁盘,随时报告磁盘的使用情况;它替计算机管理内存,使计算机能更高效而安全地工作;它还负责管理各种外部设备,如打印机等,有了它的管理,这些外设就能有效地为用户服务了。

也正因为操作系统这么重要,所以人们也在不断地改进它,使它的使用更加方面,功能更加强大。对于咱们现在使用的微机来说,操作系统主要经历了DOS、Windows 3.X、Windows95和Windows98这几个发展阶段。

在DOS阶段,人们和计算机打交道,还是主要靠输入命令,“你输入什么命令,计算机就做什么,如果你不输入,计算机就什么也不做”。在这一阶段,人们还是需要记住很多命令和它们的用法,如果忘记了或不知道,那就没有办法了。所以说,这时的计算机还是大太好用,操作系统也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Windows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个不足,人们在使用Windows时,不必记住什么命令,只需要用鼠标指指点点就能完成很多工作。而当操作系统发展到Windows95之后,使用计算机就变得更加简单。

现在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上面我们讲的一些内容。经过人们几十年的努力,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已经基本定型,现在我们日常使用的微机在硬件方面可以用下图表示:这里CPU就是我们以前谈到的中央处理器的英文缩写,它和其它电路构成了计算机的核心。我们通过键盘和其它输入设备输入的信息经过它的处理之后显示在显示器上。在信息处理过程中,CPU要和内存频繁地交换信息,在工作结束之后,还要把内存中的数据保存在磁盘上。

上面说的是硬件的工作原理,那么在软件上,我们又是如何使用计算机的呢?

在前面我们讲过,我们可以通过操作系统给计算机布置工作,操作系统也可以把计算机的工作结果告诉我们。可是操作系统的功能也不是无限的,实际上计算机的很多功能是靠多种应用软件来实现的。操作系统一般只负责管理好计算机,使它能正常工作。而众多的应用软件才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作用。但这些应用软件都是建立在操作系统上的,一般情况下,某一种软件都是为特定的操作系统而设计的,因为这些软件不能直接和计算机交换信息,需要通过操作系统来传递信息。

这就是所谓的“硬”、“软”结合。硬件就是我们能看见的这些东西: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而软件是我们看不见的,存在于计算机内部的。打个比方,硬件就好比人类躯体,而软件就好比人类的思想,没有躯体,思想是无法存在的,但没有思想的躯体也只是一个植物人。一个正常人要完成一项工作,都是躯体在思想的支配下完成的。电脑和这相类似,没有主机等硬件,软件是无法存在的;而一个没有软件的计算机也只是一堆废铁。

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没有讲,就是操作系统是如何管理文件的呢?其实也很简单,文件都有自己的名字,叫文件名,用来区分不同的文件的。计算机中的文件有很多,成千上万,光用名字来区分也不利于查找,所以计算机中又有了文件夹的概念,把不同类型的文件存储在不同的文件夹中,查找起来就快多了,也不会太乱。文件多了,可以分别存储在不同的文件夹中,而当文件夹多了之后,再把一些相关的文件夹存储在更在的文件夹中,这样管理文件是比较科学的。

关于电脑问题

在开始回答你的问题之前,先看看程序的发展历史,请留意有关储存器和数据的描述:

1834 年:Babbage 设想制造一台通用分析机,在只读存储器(穿孔卡片)中存储程序和数据 。Babbage在以后的时间里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并于1840 年将操作位数提高到了40 位,并基本实现了控制中心(CPU)和存储程序的设想,而且程序可以根据条件进行跳转,能在几秒内做出一般的加法,几分钟内做出乘、除法。

1890 年:美国人口普查部门希望能得到一台机器帮助提高普查效率。Herman Hollerith (后来他的公司发展成了IBM 公司)借鉴Babbage 的发明,用穿孔卡片存储数据,并设计了机器。结果仅用6 周就得出了准确的人口统计数据(如果用人工方法,大概要花10 年时间)。

1935 年:IBM 推出IBM 601 机。这是一台能在一秒钟内算出乘法的穿孔卡片计算机 。这台机器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商业应用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大约制造了1500 台。

1941 年夏季:Atanasoff 和学生Berry 完成了能解线性代数方程的计算机,取名叫"ABC "(Atanasoff-Berry Computer),用电容作存储器 ,用穿孔卡片作存储器,那些孔实际上是"烧"上去的,时钟频率是60Hz,完成一次加法运算用时一秒。

1943 年1 月:Mark I 自动顺序控制计算机在美国研制成功。整个机器有51 英尺长 、5 吨重 、75万个零部件。该机使用了3304 个继电器,60 个开关作为机械只读存储器。程序存储在纸带上 ,数据可以来自纸带或卡片阅读器。Mark I 被用来为美国海军计算弹道火力表。

1943 年9 月:Williams 和Stibitz 完成了"Relay Interpolator ",后来命名为"Model Ⅱ Re-

lay Calculator "的计算机。这是一台可编程计算机,同样使用纸带输入程序和数据。它运行更可靠,每个数用7 个继电器表示,可进行浮点运算。

真空管时代的计算机尽管已经步入了现代计算机的范畴,但因其体积大、能耗高、故障多、价格贵,从而制约了它的普及和应用。直到晶体管被发明出来,电子计算机才找到了腾飞的起点。

1947 年:Bell 实验室的William B.Shockley 、 John Bardeen 和Walter H.Brattain 发明了晶体

管,开辟了电子时代新纪元。

1949 年:剑桥大学的Wilkes 和他的小组制成了一台可以存储程序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仍是纸带。

1949 年: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第一台使用磁带的计算机。这是一个突破,可以多次在磁带上存储程序。这台机器是John von Neumann 提议建造的。

1950 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Yoshiro Nakamats 发明了软磁盘 ,其销售权由IBM公司获得 。由此开创了存储时代的新纪元。

1951 年:Grace Murray Hopper 完成了高级语言编译器。

1951 年:UNIVAC-1 --第一台商用计算机系统诞生,设计者是J.Presper Eckert 和John Mauchly 。

被美国人口普查部门用于人口普查,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商业应用时代。

1953 年:磁芯存储器被开发出来。

1954 年:IBM 的John Backus 和他的研究小组开始开发FORTRAN(FORmula TRANslation) ,1957 年完成。这是一种适合科学研究使用的计算机高级语言。

1957 年:IBM 开发成功第一台点阵式打印机。

好了现在开始吧:

操作系统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一套计算机的指令集合,而计算机的指令就是'1010101'之类的机器码,说到底,‘1001010’也是数据,就是可以储存在介质之中的东东,比如纸质卡片,磁盘,芯片上。对于问题“第一个操作系统如何编写的呢”,可以归结为: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如何编写(在这里,请改变对操作系统的神秘感,操作系统也是一个软件,一个特殊的程序),即是计算机的指令如何记录下来,并且被计算机执行。那么答案已经出来了~~,请再次看一下上面的例子,你会有所启发

这就是穿孔卡片,上面的是什么呢?你可以说它是一张很多孔的板,你也可以说它是计算机指令(如果被计算机执行),你还可以说它是程序(也要被计算机执行),你甚至可以说他操作系统(这段程序可以管理计算机上各个硬件)

这个可能很别扭:

如果说操作系统在下面的东西上,你可能会更易接受。但是,请注意,他们只是储存介质而已,关键上面是什么数据:

还有什么问题请问吧~~~

还有一个问题回答:“自带boot”虽然不知道你这是什么意思(boot程序),但是可以肯定告诉你,在硬件生产时,“可以”直接把’boot”生产在芯片上,为什么?如上说,程序就是10100数据,生产商只要在芯片上设置电路的通断,就可以表示10101001000101 (注意了,这里只是一个例子)

好吧,现在设我们有电脑,要开发操作系统,但是知道计算机指令

那么下面的一段程序(示例)我不得不把他写在纸质笔记本上:

mov ax,0

..

...

这段程序人工翻译成机器码,到现在还没有操作系统:

101001001001010010010100101001001010001........

好了操作系统在我的纸上写好了,我就请求硬件开发商把我的程序刻录到软盘上,于是开发商就对照1001001010101011001001010010010.....把数据刻录到软盘上

于是,操作系统开发完毕,只要想办法被CPU执行就可以了

电脑蓝屏问题:软硬件两方面原因及解决方法

联想锋行系列就OK那配置没问题,绝对好使。是19显示器,可以换宽屏。我那就是换得19宽屏,不错而且也挺好看的CPU现在都用AMD的性价比高,教你点CPU知识以后没人敢忽悠你。

18条CPU专业智识...没人敢和你忽悠

1.主频

主频也叫时钟频率,单位是 M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速度。CPU的主频=外频×倍频系数。很多人认为主频就决定着CPU的运行速度,这不仅是个片面的,而且对于服务器来讲,这个认识也出现了偏差。至今,没有一条确定的公式能够实现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两者之间的数值关系,即使是两大处理器厂家Intel和AMD,在这点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我们从Intel的产品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Intel很注重加强自身主频的发展。像其他的处理器厂家,有人曾经拿过一快1G的全美达来做比较,它的运行效率相当于2G的Intel处理器。

所以,CPU的主频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主频表示在 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在Intel的处理器产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1 GHz Itanium芯片能够表现得差不多跟2.66 GHz Xeon/Opteron一样快,或是1.5 GHz Itanium 2大约跟4 GHz Xeon/Opteron一样快。CPU的运算速度还要看CPU的流水线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标 当然,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是有关的,只能说主频仅仅是CPU性能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体性能。

2.外频

外频是CPU的基准频率,单位也是MHz。CPU的外频决定着整块主板的运行速度。说白了,在台式机中,我们所说的超频,都是超CPU的外频(当然一般情况下,CPU的倍频都是被锁住的)相信这点是很好理解的。但对于服务器CPU来讲,超频是绝对不允许的。前面说到CPU决定着主板的运行速度,两者是同步运行的,如果把服务器CPU超频了,改变了外频,会产生异步运行,(台式机很多主板都支持异步运行)这样会造成整个服务器系统的不稳定..目前的绝大部分电脑系统中外频也是内存与主板之间的同步运行的速度,在这种方式下,可以理解为CPU的外频直接与内存相连通,实现两者间的同步运行状态。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很容易被混为一谈,下面的前端总线介绍我们谈谈两者的区别

3.前端总线(FSB)频率

前端总线(FSB)频率(即总线频率)是直接影响CPU与内存直接数据交换速度。有一条公式可以计算,即数据带宽=(总线频率×数据带宽)/8,数据传输最大带宽取决于所有同时传输的数据的宽度和传输频率。比方,现在的支持64位的至强Nocona,前端总线是800MHz,按照公式,它的数据传输最大带宽是6.4GB/秒。

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的区别:

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数据传输的速度,外频是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也就是说,100MHz外频特指数字脉冲信号在每秒钟震荡一千万次;而100MHz前端总线指的是每秒钟CPU可接受的数据传输量是 100MHz×64bit÷8Byte/bit=800MB/s。 其实现在“HyperTransport”构架的出现,让这种实际意义上的前端总线(FSB)频率发生了变化。之前我们知道IA-32架构必须有三大重要的构件:内存控制器Hub (MCH) ,I/O控制器Hub和PCI Hub,像Intel很典型的芯片组 Intel 7501、Intel7505芯片组,为双至强处理器量身定做的,它们所包含的MCH为CPU提供了频率为533MHz的前端总线,配合DDR内存,前端总线带宽可达到4.3GB/秒。但随着处理器性能不断提高同时给系统架构带来了很多问题。而“HyperTransport”构架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更有效地提高了总线带宽,比方AMD Opteron处理器,灵活的HyperTransport I/O总线体系结构让它整合了内存控制器,使处理器不通过系统总线传给芯片组而直接和内存交换数据。这样的话,前端总线(FSB)频率在AMD Opteron处理器就不知道从何钙鹆恕?

4.CPU的位和字

位:在数字电路和电脑技术中用二进制,代码只有“0”和“1”,其中无论是 “0”或是“1”在CPU中都是 一“位

字长:电脑技术中对CPU在单位时间内(同一时间)能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叫字长。所以能处理字长为8位数据的CPU通常就叫8位的CPU。同理 32位的CPU就能在单位时间内处理字长为32位的二进制数据。字节和字长的区别:由于常用的英文字符用8位二进制就可以表示,所以通常就将8位称为一个字节。字长的长度是不固定的,对于不同的CPU、字长的长度也不一样。8位的CPU一次只能处理一个字节,而32位的CPU一次就能处理4个字节,同理字长为64位的CPU一次可以处理8个字节。

5.倍频系数

倍频系数是指CPU主频与外频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在相同的外频下,倍频越高CPU的频率也越高。但实际上,在相同外频的前提下,高倍频的CPU本身意义并不大。这是因为CPU与系统之间数据传输速度是有限的,一味追求高倍频而得到高主频的CPU就会出现明显的“瓶颈”效应—CPU从系统中得到数据的极限速度不能够满足CPU运算的速度。一般除了工程样版的Intel的CPU都是锁了倍频的,而AMD之前都没有锁。

6.缓存

缓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缓存的结构和大小对CPU速度的影响非常大,CPU内缓存的运行频率极高,一般是和处理器同频运作,工作效率远远大于系统内存和硬盘。实际工作时,CPU往往需要重复读取同样的数据块,而缓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内部读取数据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内存或者硬盘上寻找,以此提高系统性能。但是由于CPU芯片面积和成本的因素来考虑,缓存都很小。 Brn1 J%() 转载自

L1 Cache(一级缓存)是CPU第一层高速缓存,分为数据缓存和指令缓存。内置的L1高速缓存的容量和结构对CPU的性能影响较大,不过高速缓冲存储器均由静态RAM组成,结构较复杂,在CPU管芯面积不能太大的情况下,L1级高速缓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服务器CPU的L1缓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Fd{?LxT

L2 Cache(二级缓存)是CPU的第二层高速缓存,分内部和外部两种芯片。内部的芯片二级缓存运行速度与主频相同,而外部的二级缓存则只有主频的一半。 L2高速缓存容量也会影响CPU的性能,原则是越大越好,现在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而服务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缓存更高达 256-1MB,有的高达2MB或者3MB。

L3 Cache(缓存),分为两种,早期的是外置,现在的都是内置的。而它的实际作用即是,L3缓存的应用可以进一步降低内存延迟,同时提升大数据量计算时处理器的性能。降低内存延迟和提升大数据量计算能力对游戏都很有帮助。而在服务器领域增加L3缓存在性能方面仍然有显著的提升。比方具有较大L3缓存的配置利用物理内存会更有效,故它比较慢的磁盘I/O子系统可以处理更多的数据请求。具有较大L3缓存的处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文件系统缓存行为及较短消息和处理器队列长度。

其实最早的L3缓存被应用在AMD发布的K6-III处理器上,当时的L3缓存受限于制造工艺,并没有被集成进芯片内部,而是集成在主板上。在只能够和系统总线频率同步的L3 缓存同主内存其实差不了多少。后来使用L3缓存的是英特尔为服务器市场所推出的Itanium处理器。接着就是P4EE和至强MP。Intel还打算推出一款9MB L3缓存的Itanium2处理器,和以后24MB L3缓存的双核心Itanium2处理器。 但基本上L3缓存对处理器的性能提高显得不是很重要,比方配备1MB L3缓存的Xeon MP处理器却仍然不是Opteron的对手,由此可见前端总线的增加,要比缓存增加带来更有效的性能提升。

7.CPU扩展指令集

CPU依靠指令来计算和控制系统,每款CPU在设计时就规定了一系列与其硬件电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统。指令的强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标,指令集是提高微处理器效率的最有效工具之一。从现阶段的主流体系结构讲,指令集可分为复杂指令集和精简指令集两部分,而从具体运用看,如Intel的MMX(Multi Media Extended)、SSE、 SSE2(Streaming-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Extensions 2)、SEE3和AMD的3DNow!等都是CPU的扩展指令集,分别增强了CPU的多媒体、图形图象和Internet等的处理能力。我们通常会把 CPU的扩展指令集称为"CPU的指令集"。SSE3指令集也是目前规模最小的指令集,此前MMX包含有57条命令,SSE包含有50条命令,SSE2包含有144条命令,SSE3包含有13条命令。目前SSE3也是最先进的指令集,英特尔Prescott处理器已经支持SSE3指令集,AMD会在未来双核心处理器当中加入对SSE3指令集的支持,全美达的处理器也将支持这一指令集。

8.CPU内核和I/O工作电压

从586CPU开始,CPU的工作电压分为内核电压和I/O电压两种,通常CPU的核心电压小于等于I/O电压。其中内核电压的大小是根据CPU的生产工艺而定,一般制作工艺越小,内核工作电压越低;I/O电压一般都在1.6~5V。低电压能解决耗电过大和发热过高的问题。

9.制造工艺

制造工艺的微米是指IC内电路与电路之间的距离。制造工艺的趋势是向密集度愈高的方向发展。密度愈高的IC电路设计,意味着在同样大小面积的IC中,可以拥有密度更高、功能更复杂的电路设计。现在主要的180nm、130nm、90nm。最近官方已经表示有65nm的制造工艺了。

10.指令集

CISC指令集,也称为复杂指令集,英文名是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的缩写)。在CISC微处理器中,程序的各条指令是按顺序串行执行的,每条指令中的各个操作也是按顺序串行执行的。顺序执行的优点是控制简单,但计算机各部分的利用率不高,执行速度慢。其实它是英特尔生产的x86系列(也就是IA-32架构)CPU及其兼容CPU,如AMD、VIA的。即使是现在新起的X86-64(也被成AMD64)都是属于CISC的范

要知道什么是指令集还要从当今的X86架构的CPU说起。X86指令集是Intel为其第一块16位CPU(i8086)专门开发的,IBM1981年推出的世界第一台PC机中的CPU—i8088 (i8086简化版)使用的也是X86指令,同时电脑中为提高浮点数据处理能力而增加了X87芯片,以后就将X86指令集和X87指令集统称为X86指令集。

虽然随着CPU技术的不断发展,Intel陆续研制出更新型的i80386、i80486直到过去的PII至强、PIII至强、Pentium 3,最后到今天的Pentium 4系列、至强(不包括至强Nocona),但为了保证电脑能继续运行以往开发的各类应用程序以保护和继承丰富的软件,所以Intel公司所生产的所有 CPU仍然继续使用X86指令集,所以它的CPU仍属于X86系列。由于Intel X86系列及其兼容CPU(如AMD Athlon MP、)都使用X86指令集,所以就形成了今天庞大的X86系列及兼容CPU阵容。x86CPU目前主要有intel的服务器CPU和AMD的服务器 CPU两类。

(2)RISC指令集

RISC是英文“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 ” 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精简指令集”。它是在CISC指令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人对CISC机进行测试表明,各种指令的使用频度相当悬殊,最常使用的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指令,它们仅占指令总数的20%,但在程序中出现的频度却占80%。复杂的指令系统必然增加微处理器的复杂性,使处理器的研制时间长,成本高。并且复杂指令需要复杂的操作,必然会降低计算机的速度。基于上述原因,20世纪80年代RISC型CPU诞生了,相对于CISC型CPU ,RISC型CPU不仅精简了指令系统,还用了一种叫做“超标量和超流水线结构”,大大增加了并行处理能力。RISC指令集是高性能CPU的发展方向。它与传统的CISC(复杂指令集)相对。相比而言,RISC的指令格式统一,种类比较少,寻址方式也比复杂指令集少。当然处理速度就提高很多了。目前在中高档服务器中普遍用这一指令系统的CPU,特别是高档服务器全都用RISC指令系统的CPU。RISC指令系统更加适合高档服务器的操作系统 UNIX,现在Linux也属于类似UNIX的操作系统。RISC型CPU与Intel和AMD的CPU在软件和硬件上都不兼容。 ]

目前,在中高档服务器中用RISC指令的CPU主要有以下几类:PowerPC处理器、SPARC处理器、PA-RISC处理器、MIPS处理器、Alpha处理器。

EPIC(Explicitly Parallel Instruction Computers,精确并行指令计算机)是否是RISC和CISC体系的继承者的争论已经有很多,单以EPIC体系来说,它更像Intel的处理器迈向 RISC体系的重要步骤。从理论上说,EPIC体系设计的CPU,在相同的主机配置下,处理Windows的应用软件比基于Unix下的应用软件要好得多。

Intel用EPIC技术的服务器CPU是安腾Itanium(开发代号即Merced)。它是64位处理器,也是IA- 64系列中的第一款。微软也已开发了代号为Win64的操作系统,在软件上加以支持。在Intel用了X86指令集之后,它又转而寻求更先进的64- bit微处理器,Intel这样做的原因是,它们想摆脱容量巨大的x86架构,从而引入精力充沛而又功能强大的指令集,于是用EPIC指令集的IA- 64架构便诞生了。IA-64 在很多方面来说,都比x86有了长足的进步。突破了传统IA32架构的许多限制,在数据的处理能力,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可用性、可观理性等方面获得了突破性的提高。

IA-64微处理器最大的缺陷是它们缺乏与x86的兼容,而Intel为了IA-64处理器能够更好地运行两个朝代的软件,它在IA-64处理器上(Itanium、Itanium2 ……)引入了x86-to-IA-64的解码器,这样就能够把x86指令翻译为IA-64指令。这个解码器并不是最有效率的解码器,也不是运行x86代码的最好途径(最好的途径是直接在x86处理器上运行x86代码),因此Itanium 和Itanium2在运行x86应用程序时候的性能非常糟糕。这也成为X86-64产生的根本原因。

(4)X86-64 (AMD64 / EM64T)

AMD公司设计,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处理64位的整数运算,并兼容于X86-32架构。其中支持64位逻辑定址,同时提供转换为32位定址选项;但数据操作指令默认为32位和8位,提供转换成64位和16位的选项;支持常规用途寄存器,如果是32位运算操作,就要将结果扩展成完整的64位。这样,指令中有 “直接执行”和“转换执行”的区别,其指令字段是8位或32位,可以避免字段过长。

x86-64(也叫AMD64)的产生也并非空穴来风,x86处理器的32bit寻址空间限制在4GB内存,而IA-64的处理器又不能兼容x86。AMD充分考虑顾客的需求,加强x86指令集的功能,使这套指令集可同时支持64位的运算模式,因此AMD把它们的结构称之为x86-64。在技术上AMD在x86-64架构中为了进行64位运算, AMD为其引入了新增了R8-R15通用寄存器作为原有X86处理器寄存器的扩充,但在而在32位环境下并不完全使用到这些寄存器。原来的寄存器诸如 EAX、EBX也由32位扩张至64位。在SSE单元中新加入了8个新寄存器以提供对SSE2的支持。寄存器数量的增加将带来性能的提升。与此同时,为了同时支持32和64位代码及寄存器,x86-64架构允许处理器工作在以下两种模式:Long Mode(长模式)和Legacy Mode(遗传模式),Long模式又分为两模式(64bit模式和Compatibility mode兼容模式)。该标准已经被引进在AMD服务器处理器中的Opteron处理器。

而今年也推出了支持64位的EM64T技术,再还没被正式命为EM64T之前是IA32E,这是英特尔64位扩展技术的名字,用来区别X86指令集。Intel的EM64T支持64位sub- mode,和AMD的X86-64技术类似,用64位的线性平面寻址,加入8个新的通用寄存器(GPRs),还增加8个寄存器支持SSE指令。与AMD 相类似,Intel的64位技术将兼容IA32和IA32E,只有在运行64位操作系统下的时候,才将会用IA32E。IA32E将由2个sub- mode组成:64位sub-mode和32位sub-mode,同AMD64一样是向下兼容的。Intel的EM64T将完全兼容AMD的X86-64 技术。现在Nocona处理器已经加入了一些64位技术,Intel的Pentium 4E处理器也支持64位技术。

应该说,这两者都是兼容x86指令集的64位微处理器架构,但EM64T与AMD64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AMD64处理器中的NX位在Intel的处理器中将没有提供

11.超流水线与超标量

在解释超流水线与超标量前,先了解流水线(pipeline)。流水线是Intel首次在486芯片中开始使用的。流水线的工作方式就象工业生产上的装配流水线。在CPU中由5—6个不同功能的电路单元组成一条指令处理流水线,然后将一条X86指令分成5—6步后再由这些电路单元分别执行,这样就能实现在一个CPU时钟周期完成一条指令,因此提高CPU的运算速度。经典奔腾每条整数流水线都分为四级流水,即指令预取、译码、执行、写回结果,浮点流水又分为八级流水。

超标量是通过内置多条流水线来同时执行多个处理器,其实质是以空间换取时间。而超流水线是通过细化流水、提高主频,使得在一个机器周期内完成一个甚至多个操作,其实质是以时间换取空间。例如Pentium 4的流水线就长达20级。将流水线设计的步(级)越长,其完成一条指令的速度越快,因此才能适应工作主频更高的CPU。但是流水线过长也带来了一定副作用,很可能会出现主频较高的CPU实际运算速度较低的现象,Intel的奔腾4就出现了这种情况,虽然它的主频可以高达1.4G以上,但其运算性能却远远比不上AMD 1.2G的速龙甚至奔腾III。

12.封装形式

CPU封装是用特定的材料将CPU芯片或 CPU模块固化在其中以防损坏的保护措施,一般必须在封装后CPU才能交付用户使用。CPU的封装方式取决于CPU安装形式和器件集成设计,从大的分类来看通常用Socket插座进行安装的CPU使用PGA(栅格阵列)方式封装,而用Slot x槽安装的CPU则全部用SEC(单边接插盒)的形式封装。现在还有PLGA(Plastic Land Grid Array)、OLGA(Organic Land Grid Array)等封装技术。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目前CPU封装技术的发展方向以节约成本为主。

13、多线程

多线程Simultaneous multithreading,简称SMT。SMT可通过复制处理器上的结构状态,让同一个处理器上的多个线程同步执行并共享处理器的执行,可最大限度地实现宽发射、乱序的超标量处理,提高处理器运算部件的利用率,缓和由于数据相关或Cache未命中带来的访问内存延时。当没有多个线程可用时,SMT 处理器几乎和传统的宽发射超标量处理器一样。SMT最具吸引力的是只需小规模改变处理器核心的设计,几乎不用增加额外的成本就可以显著地提升效能。多线程技术则可以为高速的运算核心准备更多的待处理数据,减少运算核心的闲置时间。这对于桌面低端系统来说无疑十分具有吸引力。Intel从3.06GHz Pentium 4开始,所有处理器都将支持SMT技术

14、多核心

多核心,也指单芯片多处理器(Chip multiprocessors,简称CMP)。CMP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出的,其思想是将大规模并行处理器中的SMP(对称多处理器)集成到同一芯片内,各个处理器并行执行不同的进程。与CMP比较, SMT处理器结构的灵活性比较突出。但是,当半导体工艺进入0.18微米以后,线延时已经超过了门延迟,要求微处理器的设计通过划分许多规模更小、局部性更好的基本单元结构来进行。相比之下,由于CMP结构已经被划分成多个处理器核来设计,每个核都比较简单,有利于优化设计,因此更有发展前途。目前, IBM 的Power 4芯片和Sun的 MAJC5200芯片都用了CMP结构。多核处理器可以在处理器内部共享缓存,提高缓存利用率,同时简化多处理器系统设计的复杂度。

15、SMP

SMP(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对称多处理结构的简称,是指在一个计算机上汇集了一组处理器(多CPU),各CPU之间共享内存子系统以及总线结构。在这种技术的支持下,一个服务器系统可以同时运行多个处理器,并共享内存和其他的主机。像双至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路,这是在对称处理器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至强MP可以支持到四路,AMD Opteron可以支持1-8路)。也有少数是16路的。但是一般来讲,SMP结构的机器可扩展性较差,很难做到100个以上多处理器,常规的一般是8个到16个,不过这对于多数的用户来说已经够用了。在高性能服务器和工作站级主板架构中最为常见,像UNIX服务器可支持最多256个CPU的系统。

构建一套SMP系统的必要条件是:支持SMP的硬件包括主板和CPU;支持SMP的系统平台,再就是支持SMP的应用软件

为了能够使得SMP系统发挥高效的性能,操作系统必须支持SMP系统,如WINNT、LINUX、以及UNIX等等32位操作系统。即能够进行多任务和多线程处理。多任务是指操作系统能够在同一时间让不同的CPU完成不同的任务;多线程是指操作系统能够使得不同的CPU并行的完成同一个任务。

要组建SMP系统,对所选的CPU有很高的要求,首先、CPU内部必须内置APIC(Advanced Programmable Interrupt Controllers)单元。Intel 多处理规范的核心就是高级可编程中断控制器(Advanced Programmable Interrupt Controllers--APICs)的使用;再次,相同的产品型号,同样类型的CPU核心,完全相同的运行频率;最后,尽可能保持相同的产品序列编号,因为两个生产批次的CPU作为双处理器运行的时候,有可能会发生一颗CPU负担过高,而另一颗负担很少的情况,无法发挥最大性能,更糟糕的是可能导致死机。

16、NUMA技术

nUMA即非一致访问分布共享存储技术,它是由若干通过高速专用网络连接起来的独立节点构成的系统,各个节点可以是单个的CPU或是SMP系统。在NUMA中,Cache 的一致性有多种解决方案,需要操作系统和特殊软件的支持。图2中是Sequent公司NUMA系统的例子。这里有3个SMP模块用高速专用网络联起来,组成一个节点,每个节点可以有12个CPU。像Sequent的系统最多可以达到64个CPU甚至256个CPU。显然,这是在SMP的基础上,再用 NUMA的技术加以扩展,是这两种技术的结合。

17、乱序执行技术 k3>yDpZ

乱序执行(out-of-orderexecution),是指CPU允许将多条指令不按程序规定的顺序分开发送给各相应电路单元处理的技术。这样将根据个电路单元的状态和各指令能否提前执行的具体情况分析后,将能提前执行的指令立即发送给相应电路单元执行,在这期间不按规定顺序执行指令,然后由重新排列单元将各执行单元结果按指令顺序重新排列。用乱序执行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使CPU内部电路满负荷运转并相应提高了CPU的运行程序的速度。分枝技术:(branch)指令进行运算时需要等待结果,一般无条件分枝只需要按指令顺序执行,而条件分枝必须根据处理后的结果,再决定是否按原先顺序进行。

18、CPU内部的内存控制器 许多应用程序拥有更为复杂的读取模式(几乎是随机地,特别是当cache hit不可预测的时候),并且没有有效地利用带宽。典型的这类应用程序就是业务处理软件,即使拥有如乱序执行(out of order execution)这样的CPU特性,也会受内存延迟的限制。这样CPU必须得等到运算所需数据被除数装载完成才能执行指令(无论这些数据来自CPU cache还是主内存系统)。当前低段系统的内存延迟大约是120-150ns,而CPU速度则达到了3GHz以上,一次单独的内存请求可能会浪费200 -300次CPU循环。即使在缓存命中率(cache hit rate)达到99%的情况下,CPU也可能会花50%的时间来等待内存请求的结束-比如因为内存延迟的缘故.你可以看到Opteron整合的内存控制器,它的延迟,与芯片组支持双通道DDR内存控制器的延迟相比来说,是要低很多的。英特尔也按照的那样在处理器内部整合内存控制器,这样导致北桥芯片将变得不那么重要。但改变了处理器访问主存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带宽、降低内存延时和提升处理器性能.

求电脑系统组装问题

电脑蓝屏问题是电脑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原因主要有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电脑蓝屏问题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解决这一问题。

作祟

电脑蓝屏问题的原因之一是作祟。可以在系统启动前,按下F8键,选择“带网络的安全模式”进入系统,然后在此模式下查杀、木马。

内存是关键

电脑蓝屏问题的原因之二是内存问题。可以进入BIOS,还原默认设置并保存。同时,清理电脑内部灰尘,检查内存条、硬盘等是否插牢。也可以试试换个插槽。

急救箱工具修复系统

如果电脑蓝屏问题依旧,可以使用急救箱工具修复系统。

重新安装显卡驱动

有些杀毒软件同时安装会导致蓝屏,建议只保留一款。如果电脑蓝屏问题依旧,可以重新安装显卡驱动,或者换回随机带的原版驱动。注意,并非版本越高越好,适合就好。

全新安装操作系统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解决问题,可以考虑全新安装操作系统。

替换相关部件

如果问题依旧,可能是主板、内存出现兼容性问题。此时,请考虑替换相关部件。

电脑系统问题

在动手组装电脑前,应先学习电脑的基本知识,包括硬件结构、日常使用的维护知识、常见故障处理、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安装等。

安装前配件的准备:

装机要有自己的打算,不要盲目攀比,按实际需要购买配件。 如选购机箱时,要注意内部结构合理化,便于安装,二要注意美观,颜色与其他配件相配。一般应选择立式机箱,不要使用已淘汰的卧式机箱,特别是机箱内的电源,它关系到整个电脑的稳定运行,其输出功率不应小于250 W,有的处理器还要求使用300 W的电源,应根据需要选择。 除机箱电源外,另外需要的配件一般还有主板、CPU、内存、显卡、声卡(有的声卡主板中自带)、硬盘、光驱(有VCD光驱和DVD光驱)、软驱、数据线、信号线等。 除了机器配件以外,还需要预备要用到的螺丝刀、尖嘴钳、镊子等工具。 另外,还要在安装前,对室内准备好电源插头等,这些内容在第1章的1.4节已经叙述了。

装电脑的基本步骤 :

组装电脑时,应按照下述的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

(1) 机箱的安装,主要是对机箱进行拆封,并且将电源安装在机箱里。 (2) 主板的安装,将主板安装在机箱主板上。

(3) CPU的安装,在主板处理器插座上插入安装所需的CPU,并且安装上散热风扇。

(4) 内存条的安装,将内存条插入主板内存插槽中。

(5) 显卡的安装,根据显卡总线选择合适的插槽。

(6) 声卡的安装,现在市场主流声卡多为PCI插槽的声卡。

(7) 驱动器的安装,主要针对硬盘、光驱和软驱进行安装。

(8) 机箱与主板间的连线,即各种指示灯、电源开关线。PC喇叭的连接,以及硬盘、光驱和软驱电源线和数据线的连接。

(9) 盖上机箱盖(理论上在安装完主机后,是可以盖上机箱盖了,但为了此后出问题的检查,最好先不加盖,而等系统安装完毕后再盖)。

(10) 输入设备的安装,连接键盘鼠标与主机一体化。

(11) 输出设备的安装,即显示器的安装。

(12) 再重新检查各个接线,准备进行测试。

(13) 给机器加电,若显示器能够正常显示,表明初装已经正确,此时进入BIOS进行系统初始设置。 进行了上述的步骤,一般硬件的安装就已基本完成了,但要使电脑运行起来,还需要进行下面的安装步骤。

(14) 分区硬盘和格式化硬盘。

15) 安装操作系统,如Windows 98或者Windows XP系统。

(16) 安装操作系统后,安装驱动程序,如显卡、声卡等驱动程序。

(17) 进行72小时的烤机,如果硬件有问题,在72小时的烤机中会被发现。

我打了这么多字 就取了吧

我是c++的初学者,老是听别人问:你这系统是用什么架构的是什么意思?是说的开发工具吗?

显示卡X档案

显示卡是计算机内主要的板卡之一。我们知道,CPU处理的是数字信号,而显示卡则承担了后续图像的处理、加工及转换为模拟信号等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显示卡术语基础

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不同的显示卡提供了性能各异的功能。一般来说,二维(2D)图形图像的输出是必备的。在此基础上将部分或全部的三维(3D)图像处理功能纳入显示芯片中,由这种芯片做成的显示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3D显示卡”。没有2D功能而仅有3D功能的显示卡(例如用VooDoo、VooDooⅡ显示卡)必需有一个具有2D功能的显示卡共同使用,这种显示卡称为3D子卡。

描述显示卡性能的技术术语主要有:最大分辨率、色深、刷新频率等。对于3D显示卡,除了上述指标外,针对三维图像生成速度相对2D较慢的特点,更突出了对速度的描述:“像素填充率”、“三角形(多边形)生成速度”是最基本的性能指标。

最大分辨率是指显示卡能在显示器上描绘点数最大数量,通常以“横向点数×纵向点数”表示,例如“×768”,这是图形工作者最注重的性能。

色深是指在某一分辨率下,每一个像点可以有多少种色彩来描述,它的单位是“bit”(位)。具体地说,8位的色深是将所有颜色分为256(28)种,那么,每一个像点就可以取这256种颜色中的一种来描述。当然,把所有颜色简单地分为256种实在太少了点,因此,人们就定义了一个“增强色”的概念来描述色深,它是指16位(216=65536色,即通常所说的“64K色”)及16位以上的色深。在此基础上,还定义了真彩24位和32位色等。

刷新频率是指图像在屏幕上更新的速度,也即屏幕上的图像每秒种出现的次数,它的单位是赫兹(Hz)。一般人眼不容易察觉75Hz以上刷新频率带来的闪烁感,因此最好能将您显示卡刷新频率调到75Hz以上。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显示卡都能够在最大分辨率下达到75Hz以上的刷新频率(这个性能取决于显示卡上RAMDAC的速度),而且显示器也可能因为带宽不够而不能完美地达到您的要求。一些低端显示卡在高分辨率下只能设置为60Hz。

显示芯片决定了分辨率与色深大小,但如果显示的内存不够,还是达不到芯片所能提供的最大性能。显存与分辨率、色深的关系是:如果要在×768分辨率下达到16位色深,显存必须存储×768×16=12582912bit的信息,由于1Byte(字节)=8bit(位),计算机中的1KB(千字节)=Byte,1MB(兆字节)=KB,所以显存至少12582912÷8÷÷=1.5M。由于显存的大小一般是1M、2M、4M、8M……的整数,因此,必须要有2M显存才能实现上述要求。有的早期显示卡上自带1M显存,并有一个可以扩充1M显存的插座(当时显存价格很贵,而且那时的显示器多数只能达到800×600分辨率),就是为了必要时扩充显存而不用更换显示卡。要注意的是上述方法仅对2D显存有效,3D显存的分配较复杂,计算方法也很复杂,读者可关注有关的文章。

三维图像的生成比较复杂。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三维物体其实是由成千上万个三角形(或多边形)通过复杂的运算拼凑而成。一个三维的物体运动时,要及时地显示出原先被遮住的地方,并及时地抹去现在被遮住的部分,并且还要针对现场的光线用不同的色彩填充这些“三角形”。由于人眼具有“视觉暂留”特性,所以当三维图像快速地进行生成、消失和像素填充时,看不出破绽。三维图像的质量与处理速度直接相关。描述一个显示卡的3D特性最基本的指标是“像素填充率”和“三角形(多边形)生成速度”,实际上每一代3D显示卡都主要在这两个指标上做文章。现在的3D显示卡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如VooDooⅢ的最低版本2000型的上述两个指标分别是每秒2.5亿个像素和每秒700万个三角形生成速度,如此巨大的数字只是为了保证在显示三维物体运动时画面没有停顿感,也就是至少每秒30帧图像。

显示卡的结构

显示卡上主要的部件有:显示芯片、RAMDAC、显示内存、BIOS、VGA插座、特性连接器等。有的显示卡上还有可以连接彩电的TV端子或S端子。还有一些近期出现的显示卡由于运算速度快,发热量大,在主芯片上用导热性能较好的硅胶粘上了一个散热风扇(有的是散热片),在显示卡上有一个2芯或3芯插座为其供给电源。为了让大家能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本文中的图例来源不止一个显示卡,下面是一个典型的P显示卡的结构图。

显示芯片:

显示芯片是显示卡的“心脏”,决定了该显示卡的档次和大部分性能,同时也是2D显示卡和3D显示卡区分的依据。2D显示芯片在处理3D图像和特效时主要依赖CPU的处理能力,称为“软加速”。如果将三维图像和特效处理功能集中在显示芯片内,也即所谓的“硬件加速”功能,就构成了3D显示芯片。显示芯片通常是显示卡上最大的芯片(也是引脚最多的),中高档芯片一般都有散热片或散热风扇,像图二的上面那个芯片就粘上了散热片。显示芯片上有商标、生产日期、编号和厂商名称,例如“S3”、“3Dfx”、“nVIDIA”等。每个厂商都有不同档次的芯片,不能只看商标决定芯片档次,要结合型号来共同判别,芯片的档次可以简单地分为:

2D显示卡:8900、9000、9440、9685等;

3D一代:S3的Virge系列、Trident的50、9850等;

3D二代:Matrox的G100、3Dlabs的Permedia2、3Dfx的VooDoo Ⅰ(3D子卡)、nVidia的Riva128及Riva128ZX、SiS的SiS6326、ATI的RagePro、Intel的i740、S3的Trio-3D等;

3D三代:Matrox的G200、3Dfx的VooDoo Ⅱ(3D子卡)和VooDoo Banshee、 nVidia的RivaTNT、ATI的Rage128、Intel的i740Plus、S3的Sage-3D等等;

3D四代:部分已经上市,主要有3Dfx的VooDoo Ⅲ、nVidia的RivaTNT2、S3的Sage4、G400等;

RAMDAC:

其含义是“数-模转换器”,它的作用是将显存中的数字信号转换为能够用于显示的模拟信号。RAMDAC的转换速率以MHz表示,决定了刷新频率的高低(与显示器的“带宽”意义近似)。该数值决定了在足够的显存下,显示卡最高支持的分辨率和刷新率。如果要在×768的分辨率下达到85Hz的分辨率,RAMDAC的速率至少是×768×85×1.344(折算系数)÷106≈90MHz。现在显示卡的RAMDAC至少是170MHz,高档显示卡的多在230MHz以上,刚刚面市的第四代3D显示卡大多用了300MHz以上的RAMDAC。为了降低成本,有些厂商将RAMDAC做到了显示芯片内,在这些显示卡上找不到单独的RAMDAC芯片。

显示内存:

与主板上的内存功能一样,显存是也是用于存放数据的,只不过它存放的是显示芯片处理后的数据。3D显示卡的显存较一般显示卡的显存不同之处在于:3D显示卡上还有专门存放纹理数据或Z-Buffer数据的显存,例如带有6M显存的VooDoo Ⅰ显示卡,其中的2M显存就是用于上述用途。由于3D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及大分辨率、高色深图形处理的需要,对显存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快,从早期的DRAM,过渡到EDO-DRAM,一直到现在经常见到的SDRAM和SGRAM,速度越来越快,性能越来越高。图四的显存是SGRAM,注意它的四边都有引线的,很好区别;图五的显存是EDO-DRAM,与SDRAM一样用了两边引线。区分EDO-DRAM和SDRAM可以看该显存上的编号,一般标有“08”、“10”、“12”等字样的多数是SDRAM,标有“80”、“70”、“60”、“-6”、“-7”等字样的多半是EDO-DRAM。除了上述3种常见的显存外,还有更专业的显存如VRAM(双端口内存)、WRAM(窗口内存)、RDRAM、CacheRAM等,多用在图形处理工作站上。

显存的大小不固定,从单条256K、512K、1M到单条2M都有,因此不能仅看显存芯片的个数来猜测显示卡上有多大显存容量。

很多老的显示卡上还有一些空插座用来扩充显存(如右图,插座上已经插上了显存),我们在扩充时要注意与显示卡上已有的显存速度配套,例如原显存是80ns,新扩充的显存也要是80ns的,这样在扩充后才能少出故障。

BIOS:

又称“VGA BIOS”,主要用于存放显示芯片与驱动程序之间的控制程序,另外还存放有显示卡型号、规格、生产厂家、出厂时间等信息。打开计算机时,通过显示BIOS内一段控制程序,将这些信息反馈到屏幕上。图六是3块不同显示卡上的显示BIOS,可见外形不尽相同。早期显示BIOS是固化在ROM中的,不可以修改,而现在的多数显示卡则用了大容量的EPROM,即所谓的“Flash -BIOS”,可以通过专用的程序进行改写升级。别小看这一功能,很多显示卡就是通过不断推出升级的驱动程序来修改原程序中的错误、适应新的规范、提升显示卡的性能的。对用户而言,软件提升性能的做法深得人心。

总线接口:

显示卡要插在主板上才能与主板互相交换数据。与主板连接的接口主要ISA、EISA、VESA、PCI、P等几种。ISA和EISA总线带宽窄、速度慢,VESA总线扩展能力差,这三种总线已经被市场淘汰。现在常见的是PCI和P接口。PCI接口是一种总线接口,以1/2或1/3的系统总线频率工作(通常为33MHz),如果要在处理图像数据的同时处理其它数据,那么流经PCI总线的全部数据就必须分别地进行处理,这样势必存在数据滞留现象,在数据量大时,PCI总线就显得很紧张。P接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设计的,它是一种专用的显示接口(就是说,可以在主板的PCI插槽中插上声卡、显示卡、捕捉卡等板卡,却不能在主板的P插槽中插上除了P显示卡以外的任何板卡),具有独占总线的特点,只有图像数据才能通过P端口。另外P使用了更高的总线频率(66MHz),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数据传输率。

目前的显示卡接口的发展趋势是P接口。要留意的是,P技术分P1×和P2×,后者的最大理论数据传输率是前者的2倍,今年将会出现支持P4×的显示卡(例如Sage4),它的最大理论数据传输率将达到1056MB/s。

区分P接口和PCI接口很容易,前者的引线上下宽度错开,俗称“金手指”,后者的引线上下一般齐。

VGA插座:

它是一个有15个插孔的插座,外型有点像大写的“D”(防止插反了)。与声卡上的MIDI连接器不同的是,VGA插座的插孔分3排设置,每排5个孔,MIDI连接器有9个孔,2排设置,比前者长一点,扁一点。VGA插座是显示卡的输出接口,与显示器的D形插头相连,用于模拟信号的输出。

特性连接器:

是显示卡与设备交换数据的通道,通常是34针,也有26针的。它的作用不大,早期用于连接MPEG硬解压卡作为信息传送的通道。

其它部件:

晶体振荡器:不锈钢外壳,比较显眼。其作用是产生固定的振荡频率使显示卡各部件的运作有个参考的基准。

S端子:部分显示卡通过它完成向电视机(或监视器)输出的功能,5个插孔呈半圆分布,与电视机上的S端子完全相同。

贴片电阻:中、高档显示卡由于工作频率很高,用了无引线的贴片电阻以减少干扰。它们是构成显示卡电气线路的一部分。

显示卡上绝大多数部件已经叙述完毕,另外,不同的显示卡要达到的性能指标不同,工作方式也不完全一样,有的显示卡将显示芯片的功能分开,分别做成集成电路,这样显示卡上的主芯片就有2个或2个以上(如VooDoo Ⅱ有2个纹理处理芯片和贴图处理芯片共3个主芯片);还有的显示卡为完成某项特定功能而单独制作了一些部件(如SLI连接插座等),这些特殊的部件不胜枚举,限于篇幅还请读者仔细研究显示卡说明书或到该显卡生产商的主页上获取相应信息。

电脑问题

不是的。例如

1.Oracle 平台系统架构

基于 Oracle E-Business Suite 12 构建,Oracle EBS 是一个多层的,分布式的应用架构产品,各种类型的服务都可以分布部署在三层或者更多层中。

基于 EBS 的三层结构主要有数据库层(database tier),应用层(lication tier)和客户层(desktop tier)

2.J2EE 架构,可用ja语言在其下面开发

J2EE 是一套全然不同于传统应用开发的技术架构,包含许多组件,主要可简化且规范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部署,进而提高可移植性、安全与再用价值。

3.NET框架

.NET框架是一个多语言组件开发和执行环境,包括了ASP.NET、公共语言运行时环境(CLR)以及.NET 框架类

用VB.NET,C#.NET,VC.NET开发

下面一大段是概念

架构是一个古老的研究领域。在现实中,很多人认为架构就是一个有关建造一个物理结构的学科。但是,在设计一个信息系统架构时,(规划)的概念把架构和建设分割开来。

古代的文明对架构的发展有三个主要的贡献。一是多个建筑结构的完美结合。例如在用于装饰和建筑元素中的横梁、拱扇和柱子间的结合。第二个是建筑装饰形式和模式的广泛普及,这当中许多已经成为东西方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许多还在被用于今天的建筑当中。第三就是有序规划的概念,规划是架构的基石,也就是这三个贡献中最重要的。现代信息系统的"架构"要素亦继承了这三个要素,即构件、模式和规划。

现代信息系统的"架构"本质上存在两个层次:一个是概念的层次,一个是物理的层次。而概念层次则包含了艺术、科学、方法和建设风格。物理的层次是指在一系列的架构工作之后而产生的物理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有效地管理公司和运营业务,首先必须定义和建立一系列清晰的、实用的信息及其处理流程。这就是在一个企业中的企业总体业务架构观念,所谓软件架构必须支持这一观念。

目前,软件架构已经成为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大型软件系统与软件产品线开发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已发展为软件工程领域的一个独立学科分支。由于所属的专业领域、学术研究和实践内容的不同,研究人员对软件架构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这里,定义如下:

软件系统架构是关于软件系统的结构、行为和属性的高级抽象。在描述阶段,其对象是直接构成系统的抽象组件以及各个组件之间的连接规则,特别是相对细致地描述组件之间的通讯。在实现阶段,这些抽象组件被细化为实际的组件,比如具体类或者对象。软件系统架构不仅指定了软件系统的组织结构和拓扑结构,而且显示了系统需求和构成组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设计决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

电脑常见故障维修示例

1.电脑报警故障

下面就以较常见的两种BIOS芯片(AMI BIOS和Award BIOS)为例,介绍常见开机自检响铃代码的具体含义:

Award BIOS

1短:系统正常启动.表明机器没有任何问题.

2短:常规CMOS设置出错,请进入CMOS Setup,重新设置不正确的选项.

1长1短:内存或主板出错.换一条内存或者换内存插槽试试,若还是不行,只好更换主板.

1长2短:显示器或显示卡错误,重新拔插显卡或者检查显示器接线.

1长3短:键盘控制器错误,检查主板,看键盘 针脚有无歪或断针,有无插好.如果键盘没有问题,那么就是主板PS/2接口的问题了.

1长9短:主板Flash RAM或EPROM错误,BIOS损坏.换块Flash RAM试试.

不断地响(长声):内存条未插紧或损坏.重插内存条,或更换内存.也可能是显卡接触不良或显卡没用造成,重新拔插显卡或者更换显卡试试.

AMI BIOS

1短:内存刷新失败.更换内存条或者换内存插槽.

2短:内存ECC较验错误.在CMOS Setup中将内存关于ECC校验的选项设为Disabled就可以解决,不过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更换一条内存.

3短:系统基本内存检查失败.换内存或者换内存插槽.

4短:系统时钟出错.

5短:CPU出现错误.

6短:键盘控制器错误.

7短:系统实模式错误,不能切换到保护模式.

8短:显示内存错误.显示内存有问题,更换显卡试试.

9短:BIOS芯片检验和错误.

1长3短:内存错误或内存损坏,更换内存或者换内存插槽.

1长8短:显示测试错误.显示器数据线没插好或显示卡没插牢.重新拔插应该就可以解决.

一般的主板用的是以上两种BIOS芯片中的一种,如果没有刻意去修改CMOS信息的话,其中一般故障以配件松动居多.所以,解决方法一般用换件法或者插拔法来实现

2.无法正常启动的故障

情况1:一电脑启动时,发出一长两短声音,显示器黑屏.

解决:关机后,把P显示卡插紧,尽可能与主板保持垂直.

提示:电脑一定要放在平稳的地方,尽量避免震动电脑(尤其是电脑正常工作时),大多数电脑硬件故障是由硬件之间接触不良引起的,这一点大家千万要注意了!

情况2:电脑启动时黑屏,机箱电源灯正常,机器没有发出提示音.

解决:用替换法检查硬件,结果都正常.最后发现Reset键微微下陷,轻轻拔起,故障解决.

提示:现在一些机箱的做工比较粗糙,特别是冒伪劣产品,所以选购时应看清楚.

情况3:一台电脑在修改BIOS后,黑屏.

解决:关机,切断电源,清除CMOS的跳线,一般在主板的CMOS电池附近,其默认位置一般为1,2短路,只要将其跳为2,3短路,再插回,故障解决.

提示:清空BIOS并不是指BIOS内容被清除,而是清除一些人为设置的选项,喜欢超频的朋友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情况4:一台电脑经常莫名其妙黑屏.

解决:维修时发现放平机箱后一切正常.经仔细观察,发现机箱平放时CPU风扇转达正常,竖放的时候由于重力影响,风扇旋转阻力增加,而造成风扇停转,CPU温度骤然升高,造成黑屏死机,连忙换了一个风扇,问题彻底解决.

提示:性能不错的风扇是系统工作正常的保证,所以最好使用有转速感应的风扇,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如果主板有监控管理程序的话,一定要装上.

情况5 :一台配有KT133主板的电脑经常在自检内存时通不过,清空BIOS和设置默认都没用.

解决:到BIOS中查看设置,发现此块主板用读取内存的SPD信息来确定内存速度的,在BIOS中把内存速度(DRAM Clock)设置为100MHz,一切正常.

提示:KT133拥有内存异步功能,也就是说,内存速度可以和主板总线速度不一致.在这种芯片组主板上,BIOS设置里有"Host-Clock"(总线频率同步),"HCLK-33MHz"(总线频率减33MHz),"HCLK+33MHz"(总线频率加33MHz)等选项.不过一般KT133主板的默认是"Host-Clock"(总线频率同步),而很多杂牌内存条的SPD信息与其本身的芯片速度是不一样的,导致开机时过不了关.

情况6:一电脑在自检新买的30GB硬盘时死机,硬盘本身无问题.

解决:到BIOS中把硬盘模式由NORMAL改成LBA或AUTO,问题解除.

提示:硬盘的工作模式分为三种:NORMAL,LBA和LARGE模式.如果你的硬盘大于528MB,请在BIOS中将它的工作模式设为LBA.如果设置为其它的模式,在读写硬盘时会出现错误,甚至会导致硬盘数据丢失.

情况7:开机时,显示KeyBoard Error字样.

解决:重新拔插或更换键盘,或跳过检测键盘这一步启动(在BIOS中把Halt on设为No Errors)

提示:在"STANDARD CMOS SETUP"(标准CMOS设置)中系统挂起设置,缺省设置为All Errors,表示在POST(Power On Self Test,加电自测试)过程中有任何错误都会停止启动,此选择能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如果要加快速度的话,可以把它设为No Errors,即在任何时候都尽量完成启动,不过这样做的后果是可能造成系统错误.

情况8:启动时,Windows注册表经常无故损坏,提示要求用户恢复和Windows启动时经常自动进入安全模式

解决:把杂牌内存换下,换一根品牌内存,故障解除.

提示:现在市面上的内存条做工良莠不齐,稳定性没有保证,用户如果没有鉴别的经验,还是购买品牌内存吧.

好了,讲了这么多启动故障和解决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3. 解决XP关机却重启的故障

造成该故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系统设置

Windows XP默认情况下,当系统出现错误时会自动重新启动,这样当用户关机时,如果关机过程中系统出现错误就会重新启动计算机.将该功能关闭往往可以解决自动重启的故障.

在桌面上右键点击"我的电脑",在弹出的右键菜单中选择"属性",弹出"系统属性"窗口,点选"高级"选项卡,点击"启动和故障恢复"栏目中的"设置"按钮,弹出"启动和故障恢复"窗口.在"系统失败"栏目中将"自动重新 启动"选项前的对勾去掉,点"确定"按钮.

高级电源管理

众所周知,关机是与电源管理密切相关的,造成关机故障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电源管理对系统支持不好造成的.

点击"开始→设置→控制面板→性能与维护→电源选项",在弹出的窗口中,根据需要启用或取消"高级电源支持"即可.如果你在故障发生时使用的是启用"高级电源支持",就试着取消它,如果在故障发生时,你使用的是取消"高级电源支持"就试着启用它,故障往往会迎刃而解.

4. 解压缩文件出错安装系统时提示"解压缩文件时出错,无法正确解开某一文件;这类故障常见于安装系统过程中,会经常意外的退出安装.实际上这也经常是因为内存的质量不良或稳定性差造成的,多数问题在更换内存后故障既可

此类问题无论是直接从光盘安装还是从硬盘安装都会出现同样的提示信息.虽然有点类似于我们在安装WIN98,WIN2K及XP过程 遇到的无法正常读取某一文件,请选择"忽略,终止,放弃",但那类问题多数是因为光盘的质量差或光驱的使用时间过久,读盘性能下降造 成的,同时还会有光驱灯慢闪,并伴随着间断读盘时的"哗哗"声.

如果我的电脑出现这种故障后,可以直接更换内存,然后看是否仍旧出现同样的故障.如故障消失,说明原来内存有问题 ;如果故障依旧,多数是因为光盘质量差或光驱读盘下降造成的,也可能是硬盘上的系统安装文件损坏.

5.蓝屏或无法正常安装系系统

内存损坏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经常出现蓝屏或无法正常顺利安装系统,总无规律的提示文件读取或解压错误内存损坏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经常出现蓝屏或无法正常顺利安装系统,总无规律的提示文件读取或解压错误,

对于此类问题,首先我们应排除软件问题.第一步,先对C盘的重要数据进行备份,然后使用"format C:/u /c /s"命令对C盘进行强制完全格式化,并仔细观察格式化过程,是否格式化顺利,硬盘是否有坏道.因为硬盘坏道会使系统文件被破坏,造成系统运行不稳定,容易死机.第二步,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并注意观察在安装过程中是否有文件无法打开,文件找不到之类的错误.如果没有,基本上就说明硬件方面没有问题.

系统不稳定,容易死机,很有可能是系统长时间使用,没有定期进行磁盘扫描和碎片整理,造成系统文件过多的丢失或破坏,而导致系统 无法正常稳定的工作.如果在安装过程中出现蓝屏,就需要使用排除法,对内存和CPU进行替换排除.在对CPU和内存替换后故障依旧时,那就必须更换主板进行查验.

6.频繁重启,无法正常运行

内存损坏,导致计算机频繁重启,无法正常运行,也是我们遇见内存故障比较多的情况,对于此类故障,我们可以直接更换内存,看故障是否还仍然出现.如果故障消失,就可以直接判断是内存故障.如果故障依旧,那就需要重新安装操作系统,检查是不是由于系统的原因造成的. 计算机自动重启的故障原因比较多,较常见的是电源功率不足.当计算机满负荷工作,消耗的电力大时,就容易自动重启.还有就是电压不稳,变化范围太大或者电源插座接触不良也会产生计算机自动重启故障,所以出现这种故障后不能一味的专注于一种配件上找问题,

7.开机时突然断电,重启后找不到系统

相信不少朋友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在我们使用电脑是突然断电,重新开机时能够检测到硬盘,但是不能进入到系统,或者提示"DISK BOOT FAILURE,INSERT SYSTEN DISK AND PRESS ENTER".

像这种情况一般都是硬盘主引导区故障,其实只需要几分钟便可以搞定.此类故障大约占据整体软件故障的30%以上,所以学会对付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可谓掌握了一个有效的杀手锏.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开机自检后提示"Miss operation system"而且DOS下可以看到C盘完整内容,这也是属于主引导区故障.

对于这一类软件故障,我们完全可以自已解决.大家可以用软盘启动系统.然后键入"C:",看看能否读取C盘的内容.造成这一情况比较复杂,根据主引导区破坏程度的不同,C盘能否被读取也不能确定.如果C盘中的数据可以读出的话,那么大家只要使用Fdisk/mbr命令进行无条件重写主引导区一般都能成功,而且可以保留原有的数据.值得注意的是,运行Fdisk/mbr命令时系统是没有任何反应的,但实际上它已经起了作用,因为硬盘分区表的数据量很小,写入时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

当然,即便不能读取C盘,我们也可以使用Fdisk/mbr命令.事实上Fdisk/mbr的作用十分明显,也能对付一些主引导区,大家可以好好利用,这堪称是对付硬盘在BIOS中可以识别而DOS下无法操作的第一件工具;除了Fdisk的这一隐藏参数,大家还可以使用Fixmbr这款DOS下的小工具.在DOS下直接执行该文件之后,系统会自动检查分区表结构,经过用户确认之后,它就开始自动修复.与Fdisk/mbr命令相比,Fixmbr具有更好的效果,很多Fdisk/mbr命令不能解决的主引导区问题都能被它轻松搞定. 8.无法打开分区,提示"该分区未格式化"

故障:正常使用时突然某个盘符不能打开,提示"该分区未格式化"

毫无疑问,直接重新格式化就能够解决问题,所以如果这个分区里没有比较重要的文件资料等,小编强烈建议您直接格式化硬盘,既简单,但是如果里面有比较重要的文件不能丢失的话,这里还有一个捷径,但是不一定都有效,大家可以找另外一台电脑,将坏的硬盘当作从盘挂在那台电脑上,进入系统后看一下可不可以打开,如果还不行的话,那我们就要用到WinHex改写DBR模板了.

使用时建议将存在问题的硬盘作为从盘挂接.然后直接打开WinHex后选择该硬盘,而不要选择分区,这样就能使用硬盘中分区表信息来处理分区,从而巧妙绕过DRB信息.接下来的任务就非常简单了,直接在右上方的"访问"下拉列表中选择DBR故障的分区,然后打开"起始扇区模板".需要注意的是对于FAT32和NTFS分区,其标准模板都是不同的,要看准了再选.

当然,即便不能读取C盘,我们也可以使用Fdisk/mbr命令.事实上Fdisk/mbr的作用十分明显,也能对付一些主引导区,大家可以好好利用,这堪称是对付硬盘在BIOS中可以识别而DOS下无法操作的第一件工具;除了Fdisk的这一隐藏参数,大家还可以使用Fixmbr这款DOS下的小工具.在DOS下直接执行该文件之后,系统会自动检查分区表结构,经过用户确认之后,它就开始自动修复.与Fdisk/mbr命令相比,Fixmbr具有更好的效果,很多Fdisk/mbr命令不能解决的主引导区问题都能被它轻松搞定. 9. 开机无响应

,检查电源和重启按键是不是出了物理故障,最常见的是按下去起不来,两个按键的任一个出现这种问题,均可以造成电脑无法正常开机.解决方法只能送修或更换机箱,因为机箱由于集成在机箱内部,普通用户很难修理.

2,打开机箱,将主板BIOS电源拔下,稍等一会,再重新按上,看电脑是否可以正常运行.

3,将主板与机箱的链接线全部拔下,用螺丝刀碰触主板电源控制针(由于有许多针,电源控制针的确认请参照主板说明书,别乱碰,会烧主板的),如果正常开机,证明是机箱开机和重启键的问题.解决方法同上.

4,将电源和主板,光驱,硬盘,软驱等设备相互之间的数据和电源线全部拔下,将主板背板所有设备,如显示器,网线,鼠标,键盘也全部拔下,吹干主板电源插座和电源插头上的灰尘后重新插上,开机.如果可以开机,再将设备一件一件插上,以确认故障源.确认后更新出故障的配件即可解决问题.

以上四步全部试完了,依然不可以确定故障源的话,在现在设备的情况下,已经不能确定故障源所在,只能将电脑主机送维修站了.估计故障是:电源或主板烧毁.

10. 显示器色斑

CRT显示器全屏,一个角或是一小块地方,出现色班,可以说并不是一个大故障,电脑仍然可以使用.但对于这个面子上的事情,如果不解决掉,总是用着不"爽".

至于如何解决,其实也很简单,查找一下电脑旁边是不是有什么强磁的东西(如音箱,电视,磁铁等),将它移开;如果不能确定是哪件东西有强磁,可以选择将显示器移开.然后再选择电脑显示器调节菜单,找到消磁一项,选择确认即可.

11.主板常见故障的处理

1,CMOS易掉电 时钟不准 不少朋友在开机自检时总出现"CMOS checksum error-----Defaults loades"的提示,此时必须按F1 ,Load BIOS default才能正常开机.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主板上给CMOS供电的纽扣电池没电了,请换一颗电池.如果无效的话,则可能是主板出了故障,只能送修.

有些朋友的电脑时钟总是不太准确,一天快慢的误差会达到10分钟以上,而且CMOS电池电量会很快耗尽,可能的原因是主板CMOS电池插座,CMOS供电电路滤波电容,CMOS芯片有短路或漏电现象,这类故障只能送专业部门维修.

2,主板元器件及接口损坏

大家都知道主板上有很多芯片,电容,电阻等元器件. 这些元器件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损坏,而导致主板不能正常工作.比如主板上的EPROM芯片容易被静电损坏,如果我们维护电脑时不按规范操作,那么人体上所带的静电就可能将EPROM芯片击穿,从而导致开机时出现"Verifying DMI pool data "提示后死机的问题.再比如 CPU插座附近的电容如果有质量问题,很可能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爆浆"的严重故障.若电源质量不好,或者其他配件短路往往会让主板上的电阻烧毁.对这类故障的判断,可反复查看待修的板子,看各插头,插座是否歪斜,电阻,电容引脚是否相碰,表面是否烧焦,芯片表面是否开裂,主板上的铜箔是否烧断.

13.芯片组与操作系统的兼容问题

在安装好操作系统后,发现在系统的设备管理中总有一名为"PCI SYSTEM MANEMENT BUS"的不明设备无法消除.这主要是因为主板芯片组与操作系统存在兼容性问题.需要安装相应的修补程序来让操作系统正确识别你的主板芯片组类型.如果不安装补丁程序,还可能导致声卡工作不正常(播放声音语调变快),显卡驱动程序无法正确安装,硬盘无法打开DMA模式,进入节能状态后无法唤醒等故障.

对于VIA等兼容芯片组而言,其4-in-1补丁程序的正确安装尤其重要.我们最好去厂家官方网站分门别类地下载各个设备的驱动程序.下载完这些驱动之后,再分别安装,记住每装一个设备的驱动之后要重新启动计算机,才能使之生效.

14主板BIOS常见问题处理

主板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配件,由于其需要有BIOS配合工作(相当于是软硬件结合的产品),因此主板很多小BUG和不兼容的故障可能是BIOS本身存在问题或者设置不当导致.

1,BIOS设置不当导致的故障

因主板BIOS设置不当导致的故障很常见.这里只简单举两个例子说明.比如系统无法正常启动,多与BIOS设置有关.象硬盘类型设置有误或者启动顺序设定不当.如果将光驱所在IDE口设置为"NONE",就会导致无法从光驱启动.若设置的USB启动设备类型与实际使用的设备不匹配也无法正常启动.

再比如系统运行不稳定很可能是因为内存的 "CASLatencytime"等参数设置不当导致.此外硬盘等PCI设备大部分是按33MHz标准制造的.因此我们超频后,应该正确设置PCI总线频率相对于系统总线的分频.

当因为BIOS设置不当导致故障时,我们可以选择"Load Default BIOS Setup" 选项,将主板的BIOS恢复到出厂时默认的初始状态.

2,驱动未能正常安装

部分显卡在VIA 芯片组主板上安装很容易出现难以正常安装的问题.遇到这类问题请首先安装主板最新的4 IN 1补丁程序.若还有问题很可能是显卡与其他设备有冲突,你可以按以下方法处理:打开"控制面板"→"系统",检查显卡是否与其他设备存在冲突,并作相应调整.同时BIOS"PNP/PCI Configuration"中有一选项为"Assign IRQ for VGA"(给VGA卡分配中断号)的设置,如果此处未设置成 Enabled,则某些显卡无法正常安装.

3,显示花屏的问题

出现显示画面花屏的情况,显存有质量问题的可能性最大.另外如果显卡或CPU超了频也容易导致这类现象出现.你也可以试试调整一下分辨率,色彩数和刷新频率,看看情况有无改善.如果显卡连续使用时间太长,如果散热不好的话可能导致显示花屏.另外扩显存不当也很容易导致花屏,扩显存时最好使用相同品牌,相同速度的显存.

4,注意显卡的散热

现在新型3D显卡,主芯片就是一个专用的CPU,其功耗并不比CPU低,发热非常厉害.因此我们使用显卡时一定要注意显卡的散热.显卡散热情况不良会导致花屏,运行不稳定等多种问题.若长期工作在高温下,会造成显卡芯片热稳定性下降,最后可能造成显示卡损坏.现在有不少显卡自带有散热片或散热风扇.对于没有的可以设法自己添加.

5,P接口的兼容性问题

正确认识P接口的兼容性问题对解决因接口兼容性问题导致的故障很有意义.简单说P8X规格与旧有的P1X/2X模式不兼容,大多数P4X显卡则可以兼容.而对于P4X插槽,P8X显卡能够使用,但仅会以P4X模式工作.同时为增强显卡的兼容性,应把主板BIOS版本升级到最新,然后检查系统是否工作在非标准外频下,还可更换一个好的电源,并尽量将一些多余的插卡和外设去掉,以增强主板对显卡的供电能力.

16.CRT显示器常见故障

1,显示器出现偏色问题

如果使用或保养不当,可能导致显示器出现偏色的现象.显示器偏色,首先应排除显卡及显示信号线的问题,很多时候信号线接触不良将导致显示器出现偏色的问题.

大多数时候很可能是显示器被磁化导致.CRT显示器会被有强磁场的东西所磁化而出现偏色的问题,如未经磁屏蔽的低音喇叭等,一般较好的显示器开机后能自动消磁,或具备手动消磁功能,但显示器自身的消磁功能是有限的,如果显示器被磁化得比较严重的话,仅利用本身的消磁功能就无法完全去磁,这时你需要用专门设备(比如消磁棒)来消磁了.当然如果经过专业维修点消磁后,屏幕仍然偏色,则可能是显示器有质量问题了,比如消磁器烧坏,就只能送修了.

2,无法调整刷新频率

有些朋友常常遇到在"显示属性"中显示器刷新频率始终无法调整的问题.无法调整显示器刷新频率大多是因为没有选择正确的显示器类型造成的.

显示器类型的选择往往容易被忽视,许多朋友随便将显示器类型设为"SPUER VGA""之类,结果就会造成无法调整显卡的刷新频率的问题(因为错误的刷新频率参数有可能对显示器产生危害,所以对于系统不能识别的显示器,一律按最保守的默认状态设置(60hz).解决的方法就是在显示属性中选择正确的显示器类型,如果你用的是Windows不能识别的杂牌显示器,可以随便选一个性能接近的产品替代.此外刷新频率的调整也与显卡驱动程序有关.某些驱动程序支持更多的刷新率调整选项.

3,显示器出现异常噪音

有些较老的显示器每次进入游戏状态(就是从桌面切换到游戏状态)就会产生很响的""声,这是因为用了机械式继电器来切换分辨率和刷新率,发出声应该是正常的,不是显示器的质量问题.现在新型号的显示器都已经用新的静音电子切换设计,不应该再存在这个问题了.

但是要注意高压打火导致的异常声的问题.显示器出现异响很可能是高压包打火等硬件问题,一般是因为灰尘太多,环境潮湿等引起,如果这种现象出现频繁,请尽快送修.显示器的使用环境一定要尽量保持干燥,洁净. 17.液晶显示器常见故障

,出现水波纹和花屏问题

首先请仔细检查一下电脑周边是否存在电磁干扰源,然后更换一块显卡,或将显示器接到另一台电脑上,确认显卡本身没有问题,再调整一下刷新频率.如果排除以上原因,很可能就是该液晶显示器的质量问题了,比如存在热稳定性不好的问题.出现水波纹是液晶显示器比较常见的质量问题,自己无法解决,建议尽快更换或送修.

有些液晶显示器在启动时出现花屏问题,这种现象一般是通过普通VGA接口连接时容易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液晶显示器本身的时钟频率很难与输入模拟信号的时钟频率保持百分之百的同步,特别是在模拟同步信号频率不断变化的时候,如果此时液晶显示器的同步电路,或者是与显卡同步信号连接的传输线路出现了短路,接触不良等问题,而不能及时调整跟进以保持必要的同步关系的话,就会出现花屏的问题.

2,显示分辨率设定不当

由于显示原理的差异,液晶显示器和普通CRT显示器不同,其屏幕分辨率并不能随意设定,一般都有个最佳值.传统CRT显示器对于所支持的分辨率较有弹性,但LCD只支持所谓的"真实分辨率",只有在真实分辨率下,才能显现最佳影像.当设置为真实分辨率以外的分辨率时,一般通过扩大或缩小屏幕显示范围,显示效果保持不变,超过部分则黑屏处理,感觉不太舒服.另外也可能使用插值等方法,无论在什么分辨率下仍保持全屏显示,但这时显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另外液晶显示器的刷新率设置与画面质量也有一定关系,大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合适的刷新率,一般设为60赫兹最好.

内存篇

CPU和内存是电脑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配件.由于其几乎全为半导体芯片,正常使用情况下出现故障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一旦CPU和内存稍有质量问题或者安装使用不当,将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的严重后果.

一,CPU本身质量问题导致的故障

在所有电脑配件中,可以说CPU本身的故障率是最低的,这是因为CPU有着严格的生产和检测制度,作为集成度非常高的高科技产品,因CPU本身有质量问题而导致故障的情况非常少见.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由于CPU主频越来越高,内部集成的晶体管

在所有电脑配件中,可以说CPU本身的故障率是最低的,这是因为CPU有着严格的生产和检测制度,作为集成度非常高的高科技产品,因CPU本身有质量问题而导致故障的情况非常少见.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由于CPU主频越来越高,内部集成的晶体管数越来越多,高速Cache容量越来越大.因Cache出现问题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的情况在不断增多.尤其是部分Cache存在问题的产品,厂家会用将其屏蔽后降级出售的策略,给不法JS提供了的机会.

如果不幸买到了将屏蔽Cache打开的产品,那么CPU出现故障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当系统存在运行大型程序不稳定的情况,在排除软件和其他配件的问题后,我们要考虑CPU自身的质量问题,可以进入主板BIOS设置,将CPU内部Cache暂时关闭,如果情况改善,那么CPU有质量问题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另外长期超频会导致"电子迁移"效应,从而使CPU"慢性死亡",若超频幅度过高或者工作电压设置有误,则可能使CPU"猝死". CPU故障还有极个别情况是CPU本身设计上存在问题,比如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奔腾CPU的"除零溢出"BUG. CPU一旦损坏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就是开机后系统无任何反应,解决的方法也只能是更换.

二,CPU转接卡及插槽引起的故障

CPU本身故障率不高,但是与其相关的配件出现问题导致系统出现故障的可能性还是较大的.比如现在不少朋友使用转接卡在老主板上升级图拉丁赛扬CPU,如果转接卡存在质量问题,就会导致开机时无任何反应.

大家知道电脑中耗电最大的配件恐怕就是CPU了,工作电流可高达数十安培,转接卡提供 CPU 所需的电能,相关的接点长时间工作在大电流状态下,容易在接点部位发热氧化从而导致接触不良.有些廉价转接卡,接点处没有镀金处理,此问题更易出现.这时可以打开机箱,拔下转接卡,想法用无水酒精等清洗掉附在"金手指"等上面的氧化物,问题可能就得以解决.对于品质不佳的主板,其CPU插槽也可能出现类似问题,或者无法提供足够的电流,从而导致CPU不能正常使用.

另外在安装Socket类 CPU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别将针脚弄断了.尽管CPU插槽号称是"零插力",但如果插槽质量不好,CPU插入时的阻力还是很大,大家在拆卸或者安装时应注意保持CPU的平衡,尤其安装前要注意检查是否有针脚弯曲,不要一味地用蛮力压或拔,否则就有可能折断CPU针脚.CPU的针脚弄断后,一般用户自己是很难处理的,而且这种故障经销商也不会负责更换,可以送到专业维修点,通过特殊的焊接处理,有可能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