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选择电脑配件?

2.DVD刻录机,在电脑上显示的却是DVD-RAM,把光盘放进去也读不出来

3.请教COMBO是什麼

4.请问硬盘数据存储原理和恢复的原理是什么?

5.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如何开展审计工作

电脑系统自身纠错能力弱_电脑系统错了怎么解决

步步高和先科相比较步步高纠错能力强。步步高纠错能力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品牌实力:步步高是中国知名的电子产品品牌之一,具有较强的品牌实力和市场影响力。在行业内,步步高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生产经验,能够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2、产品质量:步步高注重产品质量,通过质量控制体系和严格的检测标准,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生产过程中,步步高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把控,保证产品达到高品质水平。

3、技术创新:步步高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推出了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如教育电视、智能手机等。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得到了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

4、售后服务:步步高注重售后服务,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帮助消费者解决产品使用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优质的售后服务,步步高增强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综上所述,步步高纠错能力强的原因主要包括品牌实力、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售后服务等方面。这些优势使得步步高能够在市场上获得广泛的认可和好评,成为消费者信赖的品牌之一。先科纠错能力不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技术实力不足:先科公司的技术实力相对较弱,没有像其他一些知名企业那样投入大量的研发来提高产品的纠错能力。

2、产品设计不合理:先科公司的产品设计存在一些缺陷,导致其纠错功能不够强大。例如,产品算法不够精准,或者硬件设计不够稳定,都会影响纠错能力。

3、生产质量不可靠:先科公司的生产质量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产品性能不稳定,从而影响纠错能力。例如,生产过程中存在设备调试不到位、零部件配件不合格等问题,都会导致产品性能不稳定。

4、售后服务不完善:先科公司的售后服务不够完善,无法及时解决消费者遇到的问题,从而影响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信心和使用体验。

如何选择电脑配件?

一:他们的专注力要超越常人。人的能力是正态分布,如果以1000分满分来比喻专注力,A成功者,他最低可以调用800分以上最高可以1000分满分而且是长期保持,来聚焦在他认为该努力做好的事情上。 B一般者,他最多只能调用500分来聚焦在他认为该努力做好的事情上且不提个人意志能保持多久,剩下的500分发散在各类他认为同样有些重要的琐事上。

二:思维的覆盖角度以及对事物解构的能力。A成功者,会全盘到每一个细节 每一个 每一个 去了解事情的本质和制定行动方略。在行动的过程中,及时纠错,纠错,纠错和不停学习 学习 学习的脚步从未停止,从未,从未。

B一般者,最多只会了解事物大概百分之70到80大多时候仅仅50%的本质内容,对细节经常视而不见,在行动过程中经常思维中断从而走一步算一步,对自身的纠错能力很弱,更倾向于往外部环境找原因和毛病,当做了几次正确的决定后便认为自己已经是高手中的高手而停止了学习,或学习频率极其低下。

DVD刻录机,在电脑上显示的却是DVD-RAM,把光盘放进去也读不出来

这个需要根据用途选择,配置是越高越好,当然价格也就会越高。

挑选电脑的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CPU:计算机的所有操作都受CPU控制,CPU的性能指标直接决定了微机系统的性能指标,目前市面主流的是奔腾、酷睿i3、i5之类。

2、显示屏:液晶显示器是笔记本电脑中最为昂贵的一个部件。屏幕的大小主流为14.1英寸,也有15英寸的,如果用户经常出差的话,建议选择一些超薄、超轻型笔记本,屏幕在12寸~13寸,如果用户是坐办公室,不妨选择大一点,这样看起来比较舒适。

3、内存:用于暂时存放CPU中的运算数据,以及与硬盘等外部存储器交换的数据,计算机中所有程序的运行都是在内存中进行的,因此内存的性能对计算机的影响非常大。目前市面主流的是2G/4G,以及8G大小的内存。

4、硬盘容量: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存储器,容量是硬盘最主要的参数,主要考虑硬盘容量和转速,市面主流是500及1T容量的,5400转速和7200转速的。

5、光盘驱动器:目前流行搭配DVD-RW(DVD刻录)。从使用和经济的角度。要注意光驱读盘的稳定性、读盘声音、读盘时的纠错能力、光驱速度等。

6、电池和电源适配器:尽可能选购锂电池,而对于电源适配器,在选购时要应该注意在长时间工作以后,如果温度太高就不正常。

7、扩充性:应充分考虑产品的扩充性能和可升级性。使用最频繁的USB接口,有多个较好用,可以很轻易地接上数字相机、扫描仪、鼠标等各种外设。

8、是否预装操作系统:没有预装操作系统,就是所说的“裸机”。这样对系统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9、品牌:买笔记本电脑最好不要只求便宜,或规格高。品牌保证在购买时是有意义的,因为一般品牌形象好的公司,通常会在技术及维修服务上有较大的投资,并反应在产品的价格上。此外,在软件以及整体应用的搭配、说明文件、配件等也会较为用心。

在询问价格的同时,还应关注保修及日后升级服务的内容。尤其是保修服务方面,有些公司提供一年,有些公司则是三年的保修服务;有些公司设有快速维修中心,有些则没有;而保修期间的维修、更换零件是否收费各品牌也不尽相同。

请教COMBO是什麼

这是正常的。DVD刻录机,由于品牌不同,厂家的信息不同,有的统一显示CD-RW,有点显示DVD-RW,有的显示DVD-RAM(DVD-RAM也是DVD刻录机的一种型号,可以刻录DVD-RAM光盘)。没有关系,只要能够支持刻录DVD光盘就行。至于不能识别光盘,是另外的原因,是刻录机挑盘的关系。

一方面,由于光驱的新旧程度、生产厂家、质量、使用频繁程度都不同,每一台光驱的读盘能力都不同,也就是常说的“纠错能力”不同。同一张光盘,在不同的光驱上读取,会有不同的结果:有的可以读取,有的读取困难;有的不能读取。读取困难和不能读取的光驱就属于“择盘”现象。另一方面,每张光盘的质量也不相同,在不同的光驱上读取的结果也就不同。同一张光盘,在纠错能力强的光驱上可以正常读取,但在纠错能力差的光驱上就会读取困难或不能读取。

遇到择盘时,要从两方面找原因。光驱:光驱的问题多半是如下:光头不干净或损坏、激光功率下降或散焦、纠错能力差、解码板有故障、数据线或电源线断线或接触不良等。任一有问题,都可能造成不读碟或择碟。二、光盘。如:碟子质量问题(包括空白碟的质量和刻录的质量以及盘面是否损伤等),碟子变形、划伤、有污物、碟子的格式问题等。

解决的办法:在确认光盘没有问题的前提下,可以先用清洁盘对光头进行清洁,排除光头脏了的原因。如果无效,可能是就是光头老化或坏了。这在较老的光驱上时有发生。这种光驱可以将就用,要不换光头或换新机。

请问硬盘数据存储原理和恢复的原理是什么?

分类: 电脑/网络 >> 硬件

解析:

COMBO(康宝)到底是什么

COMBO在英文里的意思是“结合物”,而康宝(COMBO)驱动器就是把CD—RW刻录机和DVD光驱结合在一起的“复合型一体化”驱动器。简单的说,COMBO就是集CD—ROM、DVD—ROM、CD-RW三位一体的一种光存储设备,最初他是被用在高端的笔记本电脑上的,由于具有三重本领,所以迅速就在高端的笔记本电脑里普及开来,这就是最初的康宝原形。

COMBO(康宝)的倡导者—三星

说道COMBO(康宝)我们不得不提三星,2002年暑,是一个令光存储市场天昏地暗的日子,三星做出惊人举动,把原本1198元的16X康宝,直接卖到了599元,而且还加上一个很有诱惑力的名字-万人试用!据说不到1周时间就卖掉1万多台,在中关村几年没有出现过排队买东西的情景,居然出现在小小的一个康宝身上,当时由于三星准备不足,导致市场频繁缺货,599元的康宝被炒到630元,有的经销商干脆要求用户装机,否则不卖,三星倍受压力,原本打算买10000台,结果三星卖掉了近50000台!

选COMBO(康宝)还是DVD-ROM还是CD-RW

如今的电脑以整合为美,这就是在主板市场上为什么集成显卡、声卡的中低档主板销量最大的原因所在。IT市场已经从感性消费到了理性消费,家用电脑已经不在是家庭高档的装饰品,够用就行已经逐步渗透到了消费者的心目中,消费者已经不在盲目追求高效能,试想一个普通家庭用户,也可能一个月就刻录3-10张盘,如果单独购买一个CD-RW多数时间处于“休息”状态,在说看DVD,一个家庭在电视上看DVD的次数要远远大于在电脑上看DVD的次数,康宝的出现,正好迎合了这些客户的需求,导致了康宝市场迅速的成长起来,同时也给CDRW及DVD市场带来了冲击。至于DVD刻录机,由于目前价居高不下,短时期内不会有所作为!

三星第三代COMBO(康宝)使用的新技术

三星第三代COMBO作为新一代的复合型光储产品,各项单项速度指标已经具备了当前市场上单项光储产品的主流速度,并融合了5光束技术、新型激励器、8M缓存等技术。对于光储产品来讲,其使用寿命长短取决于激光头的表现,COMBO也是如此。有人认为,读取双盘所带来频繁切换光头功率会导致COMBO寿命的大大缩短,但是,事实告诉我们:用两组激光发生器兼容DVD、CD读盘工作,在同一镜头实现不同波长的激光聚焦,是COMBO使用一个光头拥有两项功能的核心所在,即:这种设计具备了单光头技术上的机械稳定性和双光头技术上的激光管寿命长的特点,而对于这个被称作“环纹聚焦镜”的激光拾取头来讲,在波长650nm的DVD LD管上,其功率为10MW,而在功率为85MW、波长为780nm的CD LD管上工作时,功率频切所带来的负效应好像有点“无稽之谈”的味道,因为环纹聚焦镜是利用"到达光感电路的激光强弱决定光驱纠错能力强弱"的原理,通过在透镜特殊位置刻上精心计算的环状纹样,在不影响透镜聚焦的同时,加大透镜的受光面积,减小光阻,使激光信号畅通无阻地穿过透镜到达光感电路,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光驱的纠错能力。

全新五束光道错误检测技术,这也可以说是三星电子对存储设备光头的又一次技术革新,于上一代产品相比较大大提高了异常盘片的可读性。所谓的异常盘片主要是指整盘的刻点深度不一,致使激光束不能正确聚焦,也就不能正确还原数据的光盘片。这种盘片是经常可以碰到的,只不过由于一两个字节没有被正确还原并不影响这个数据的读取和写入,所以关心它的人并不多。这也就是即使是昂贵的正版音乐CD在多次翻刻以后也会“变质”的道理。三星电子在上一代三束光道错误检测原理的基础上成功的研发出了五束光道错误检测技术,通过对激光噪声的降低提高信噪比,不仅大大的提高了各种盘片的播放能力,而且还提供了一整套完美的读写总体解决方案。

新型激励器技术(Fine Pattern Coil)同样是第三代COMBO的一大亮点。此技术的运用使第三代驱动器无论是在低速还是在高速对盘片的读取过程中,均提高了对数据读取的稳定性。当激光头开始发射激光读取数据的时候,激励器本身的温度也开始升高,而这种过高的温度无疑是激励器最致命的杀手。新型激励器使用了较高的电压输入,降低了自身的功耗,同时加入了过流保护,大大的延长了激励器的使用寿命。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如何开展审计工作

你新买来的硬盘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必须对它进行分区并进行格式化的才能储存数据。

硬盘分区是操作系统安装过程中经常谈到的话题。对于一些简单的应用,硬盘分区并不成为一种障碍,但对于一些复杂的应用,就不能不深入理解硬盘分区机制的某些细节。

硬盘的崩溃经常会遇见,特别是肆虐的时代,关于引导分区的恢复与备份的技巧,你一定要掌握。

在使用电脑时,你往往会使用几个操作系统。如何在硬盘中安装多个操作系统?

如果你需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或是要解决上述问题,这期的“硬盘分区”专题会告诉你答案!

硬盘是现在计算机上最常用的存储器之一。我们都知道,计算机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具有高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而这些数据都以文件的形式存储在硬盘里。不过,计算机可不像人那么聪明。在读取相应的文件时,你必须要给出相应的规则。这就是分区概念。分区从实质上说就是对硬盘的一种格式化。当我们创建分区时,就已经设置好了硬盘的各项物理参数,指定了硬盘主引导记录(即Master Boot Record,一般简称为MBR)和引导记录备份的存放位置。而对于文件系统以及其他操作系统管理硬盘所需要的信息则是通过以后的高级格式化,即Format命令来实现。

面、磁道和扇区

硬盘分区后,将会被划分为面(Side)、磁道(Track)和扇区(Sector)。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只是个虚拟的概念,并不是真正在硬盘上划轨道。先从面说起,硬盘一般是由一片或几片圆形薄膜叠加而成。我们所说,每个圆形薄膜都有两个“面”,这两个面都是用来存储数据的。按照面的多少,依次称为0面、1面、2面……由于每个面都专有一个读写磁头,也常用0头(head)、1头……称之。按照硬盘容量和规格的不同,硬盘面数(或头数)也不一定相同,少的只有2面,多的可达数十面。各面上磁道号相同的磁道合起来,称为一个柱面(Cylinder)(如图1)。(图)

上面我们提到了磁道的概念。那么究竟何为磁道呢?由于磁盘是旋转的,则连续写入的数据是排列在一个圆周上的。我们称这样的圆周为一个磁道。(如图2)如果读写磁头沿着圆形薄膜的半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以后写入的数据又排列在另外一个磁道上。根据硬盘规格的不同,磁道数可以从几百到数千不等;一个磁道上可以容纳数KB的数据,而主机读写时往往并不需要一次读写那么多,于是,磁道又被划分成若干段,每段称为一个扇区。一个扇区一般存放512字节的数据。扇区也需要编号,同一磁道中的扇区,分别称为1扇区,2扇区……

计算机对硬盘的读写,处于效率的考虑,是以扇区为基本单位的。即使计算机只需要硬盘上存储的某个字节,也必须一次把这个字节所在的扇区中的512字节全部读入内存,再使用所需的那个字节。不过,在上文中我们也提到,硬盘上面、磁道、扇区的划分表面上是看不到任何痕迹的,虽然磁头可以根据某个磁道的应有半径来对准这个磁道,但怎样才能在首尾相连的一圈扇区中找出所需要的某一扇区呢?原来,每个扇区并不仅仅由512个字节组成的,在这些由计算机存取的数据的前、后两端,都另有一些特定的数据,这些数据构成了扇区的界限标志,标志中含有扇区的编号和其他信息。计算机就凭借着这些标志来识别扇区

硬盘的数据结构

在上文中,我们谈了数据在硬盘中的存储的一般原理。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硬盘,我们还必须对硬盘的数据结构有个简单的了解。硬盘上的数据按照其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大致可分为5部分:MBR区、DBR区、FAT区、DIR区和DATA区。我们来分别介绍一下:

1.MBR区

MBR(Main Boot Record 主引导记录区)?位于整个硬盘的0磁道0柱面1扇区。不过,在总共512字节的主引导扇区中,MBR只占用了其中的446个字节,另外的64个字节交给了DPT(Disk Partition Table硬盘分区表)(见表),最后两个字节“55,AA”是分区的结束标志。这个整体构成了硬盘的主引导扇区。(图)

主引导记录中包含了硬盘的一系列参数和一段引导程序。其中的硬盘引导程序的主要作用是检查分区表是否正确并且在系统硬件完成自检以后引导具有激活标志的分区上的操作系统,并将控制权交给启动程序。MBR是由分区程序(如Fdisk.exe)所产生的,它不依赖任何操作系统,而且硬盘引导程序也是可以改变的,从而实现多系统共存。

下面,我们以一个实例让大家更直观地来了解主引导记录:

例:80 01 01 00 0B FE BF FC 3F 00 00 00 7E 86 BB 00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最前面的“80”是一个分区的激活标志,表示系统可引导;“01 01 00”表示分区开始的磁头号为01,开始的扇区号为01,开始的柱面号为00;“0B”表示分区的系统类型是FAT32,其他比较常用的有04(FAT16)、07(NTFS);“FE BF FC”表示分区结束的磁头号为254,分区结束的扇区号为63、分区结束的柱面号为764;“3F 00 00 00”表示首扇区的相对扇区号为63;“7E 86 BB 00”表示总扇区数为12289622。

2.DBR区

DBR(Dos Boot Record)是操作系统引导记录区的意思。它通常位于硬盘的0磁道1柱面1扇区,是操作系统可以直接访问的第一个扇区,它包括一个引导程序和一个被称为BPB(Bios Parameter Block)的本分区参数记录表。引导程序的主要任务是当MBR将系统控制权交给它时,判断本分区跟目录前两个文件是不是操作系统的引导文件(以DOS为例,即是Io.sys和Msdos.sys)。如果确定存在,就把它读入内存,并把控制权 交给该文件。BPB参数块记录着本分区的起始扇区、结束扇区、文件存储格式、硬盘介质描述符、根目录大小、FAT个数,分配单元的大小等重要参数。DBR是由高级格式化程序(即Format.com等程序)所产生的。

3.FAT区

在DBR之后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FAT(File Allocation Table文件分配表)区。在解释文件分配表的概念之前,我们先来谈谈簇(Cluster)的概念。文件占用磁盘空间时,基本单位不是字节而是簇。一般情况下,软盘每簇是1个扇区,硬盘每簇的扇区数与硬盘的总容量大小有关,可能是4、8、16、32、64……

同一个文件的数据并不一定完整地存放在磁盘的一个连续的区域内,而往往会分成若干段,像一条链子一样存放。这种存储方式称为文件的链式存储。由于硬盘上保存着段与段之间的连接信息(即FAT),操作系统在读取文件时,总是能够准确地找到各段的位置并正确读出。

为了实现文件的链式存储,硬盘上必须准确地记录哪些簇已经被文件占用,还必须为每个已经占用的簇指明存储后继内容的下一个簇的簇号。对一个文件的最后一簇,则要指明本簇无后继簇。这些都是由FAT表来保存的,表中有很多表项,每项记录一个簇的信息。由于FAT对于文件管理的重要性,所以FAT有一个备份,即在原FAT的后面再建一个同样的FAT。初形成的FAT中所有项都标明为“未占用”,但如果磁盘有局部损坏,那么格式化程序会检测出损坏的簇,在相应的项中标为“坏簇”,以后存文件时就不会再使用这个簇了。FAT的项数与硬盘上的总簇数相当,每一项占用的字节数也要与总簇数相适应,因为其中需要存放簇号。FAT的格式有多种,最为常见的是FAT16和FAT32。

4.DIR区

DIR(Directory)是根目录区,紧接着第二FAT表(即备份的FAT表)之后,记录着根目录下每个文件(目录)的起始单元,文件的属性等。定位文件位置时,操作系统根据DIR中的起始单元,结合FAT表就可以知道文件在硬盘中的具体位置和大小了。

5.数据(DATA)区

数据区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存储的地方,位于DIR区之后,占据硬盘上的大部分数据空间。

磁盘的文件系统

经常听高手们说到FAT16、FAT32、NTFS等名词,朋友们可能隐约知道这是文件系统的意思。可是,究竟这么多文件系统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

1.什么是文件系统?

所谓文件系统,它是操作系统中藉以组织、存储和命名文件的结构。磁盘或分区和它所包括的文件系统的不同是很重要的,大部分应用程序都基于文件系统进行操作,在不同种文件系统上是不能工作的。

2.文件系统大家族

常用的文件系统有很多,MS-DOS和Windows 3.x使用FAT16文件系统,默认情况下Windows 98也使用FAT16,Windows 98和Me可以同时支持FAT16、FAT32两种文件系统,Windows NT则支持FAT16、NTFS两种文件系统,Windows 2000可以支持FAT16、FAT32、NTFS三种文件系统,Linux则可以支持多种文件系统,如FAT16、FAT32、NTFS、Minix、ext、ext2、xiafs、HPFS、VFAT等,不过Linux一般都使用ext2文件系统。下面,笔者就简要介绍这些文件系统的有关情况:

(1)FAT16

FAT的全称是“File Allocation Table(文件分配表系统)”,最早于1982年开始应用于MS-DOS中。FAT文件系统主要的优点就是它可以允许多种操作系统访问,如MS-DOS、Windows 3.x、Windows 9x、Windows NT和OS/2等。这一文件系统在使用时遵循8.3命名规则(即文件名最多为8个字符,扩展名为3个字符)。

(2)VFAT

VFAT是“扩展文件分配表系统”的意思,主要应用于在Windows 95中。它对FAT16文件系统进行扩展,并提供支持长文件名,文件名可长达255个字符,VFAT仍保留有扩展名,而且支持文件日期和时间属性,为每个文件保留了文件创建日期/时间、文件最近被修改的日期/时间和文件最近被打开的日期/时间这三个日期/时间。

(3)FAT32

FAT32主要应用于Windows 98系统,它可以增强磁盘性能并增加可用磁盘空间。因为与FAT16相比,它的一个簇的大小要比FAT16小很多,所以可以节省磁盘空间。而且它支持2G以上的分区大小。朋友们从附表中可以看出FAT16与FAT32的一不同。

(4)HPFS

高性能文件系统。OS/2的高性能文件系统(HPFS)主要克服了FAT文件系统不适合于高档操作系统这一缺点,HPFS支持长文件名,比FAT文件系统有更强的纠错能力。Windows NT也支持HPFS,使得从OS/2到Windows NT的过渡更为容易。HPFS和NTFS有包括长文件名在内的许多相同特性,但使用可靠性较差。

(5)NTFS

NTFS是专用于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的高级文件系统,它支持文件系统故障恢复,尤其是大存储媒体、长文件名。NTFS的主要弱点是它只能被Windows NT/2000所识别,虽然它可以读取FAT文件系统和HPFS文件系统的文件,但其文件却不能被FAT文件系统和HPFS文件系统所存取,因此兼容性方面比较成问题。

ext2

这是Linux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件系统,因为它是专门为Linux设计,拥有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CPU占用率。ext2既可以用于标准的块设备(如硬盘),也被应用在软盘等移动存储设备上。现在已经有新一代的Linux文件系统如SGI公司的XFS、ReiserFS、ext3文件系统等出现。

小结:虽然上面笔者介绍了6种文件系统,但占统治地位的却是FAT16/32、NTFS等少数几种,使用最多的当然就是FAT32啦。只要在“我的电脑”中右击某个驱动器的属性,就可以在“常规”选项中(图)看到所使用的文件系统。

明明白白识别硬盘编号

目前,电子市场上硬盘品牌最让大家熟悉的无非是IBM、昆腾(Quantum)、希捷(Seagate),迈拓(Maxtor)等“老字号”。而这些硬盘型号的编号则各不相同,令人眼花缭乱。其实,这些编号均有一定的规律,表示一些特定?的含义。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其编号来了解硬盘的性能指标,包括接口?类型、转速、容量等。作为DIY朋友来说,只有自己真正掌握正确识别硬盘编号,在选购硬盘时,就方便得多(以致不被“黑”),至少不会被卖的人说啥是啥。以下举例说明,供朋友们参考。

一、IBM

IBM是硬盘业的巨头,其产品几乎涵盖了所有硬盘领域。而且IBM还是去年硬盘容量、价格战的始作蛹者。我们今天能够用得上经济上既便宜,而且容量又大的硬盘可都得感谢IBM。

IBM的每一个产品又分为多个系列,它的命名方式为:产品名+系列代号+接口类型+盘片尺寸+转速+容量。以Deskstar 22GXP的13.5GB硬盘为例,该硬盘的型号为:DJNA-371350,字母D代表Deskstar产品,JN代表Deskstar25GP与22GP系列,A代表ATA接口,3代表3寸盘片,7是7200转产品,最后四位数字为硬盘容量13.5GB。IBM系列代号(IDE)含义如下:

TT=Deskstar 16GP或14GXP JN=Deskstar 25GP或22GXP RV=Ultrastar 18LZX或36ZX

接口类型含义如下:A=ATA

S与U=Ultra SCSI、Ultra SCSI Wide、Ultra SCSI SCA、增强型SCSI、

增强扩展型SCSI(SCA)

C=Serial Storage Architecture连续存储体系SCSI L=光纤通道SCSI

二、MAXTOR(迈拓)

MAXTOR是韩国现代电子美国公司的一个独立子公司,以前该公司的产品也覆盖了IDE与SCSI两个方面,但由于SCSI方面的产品缺乏竟争力而最终放弃了这个高端市场从而主攻IDE硬盘,所以MAXTOR公司应该是如今硬盘厂商中最专一的了。

MAXTOR硬盘编号规则如下:首位+容量+接口类型+磁头数,MAXTOR?从钻石四代开始,其首位数字就为9,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大家如今能在电子市场上见到的MAXTOR硬盘首位基本上都为9。另外比较特殊的是MAXTOR编号中有磁头数这一概念,因为MAXTOR硬盘是大打单碟容量的发起人,所以其硬盘的型号中要将单碟容量从磁头数中体现出来。单碟容量=2*硬盘总容量/磁头数。

现以金钻三代(DiamondMax Plus6800)10.2GB的硬盘为例说明:该硬盘?型号为9U3,9是首位,是容量,U是接口类型UDMA66,3代表该硬盘有3个磁头,也就是说其中的一个盘片是单面有数据。这个单碟容量就为2*10.2/3=6.8GB。MAXTOR硬盘接口类型字母含义如:

A=PIO模式 D=UDMA33模式 U=UDMA66模式

三、SEATE(希捷)

希捷科技公司(Seagate Technology)是世界上最大的磁盘驱动器、磁?盘和读写磁头生产厂家,该公司是一直是IBM、COMPAQ、SONY等业界大户的硬盘供应商。希捷还保持着业界第一款10000转硬盘的记录(捷豹Cheetah系列SCSI)与最大容量(捷豹三代73GB)的记录,公司的实力由此可见一斑。但?由于希捷一直是以高端应用为主(例如SCSI硬盘),而并不是特别重视低端家用产品的开发,从而导致在DIY一族心目中的地位不如昆腾等硬盘供应商?。好在希捷公司及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不久前投入市场的酷鱼(Barracuda)系列就一扫希捷硬盘以往在单碟容量、转速、噪音、非正常外频下工作稳?定性、综合性能上的劣势。

希捷的硬盘系列从低端到高端的产品名称分别为:U4系列、Medalist(金牌)系列、U8系列、Medalist Pro(金牌Pro)系列、Barracuda(酷鱼)系列。其中Medalist Pro与Barracuda系列是7200转的产品,其他的是5400转的产品。硬盘的型号均以ST开头,现以酷鱼10.2GB硬盘为例来说明。该硬盘的型号是:ST310220A,在ST后第一位数字是代表硬盘的尺寸,3就是该硬盘用3寸盘片,如今其他规格的硬盘已基本上没有了,所以大家能够见到?的绝大多数硬盘该位数字均不3,3后面的1022代表的是该硬盘的格式化容量是10.22GB,最后一位数字0是代表7200转产品。这一点不要混淆与希捷以前的入门级产品Medalist ST38420A混淆。多数希捷的Medalist Pro系列开始,以结尾的产品均代表7200转硬盘,其它数字结尾(包括1、2)代表5400转的产品。位于型号最后的字母是硬盘的接口类型。希捷硬盘的接口类型字母含义如下:

A=ATA UDMA33或UDMA66 IDE接口 为笔记本电脑专用的ATA接口硬盘。

W为ULTRA Wide SCSI,

其数据传输率为40MB每秒 N为ULTRA Narrow SCSI,其数据传输率为20MB每秒。

而ST34501W/FC和ST19101N/FC中的FC(Fibre Channel)表示光纤通道,可提供高达每秒100MB的数据传输率,并且支持热插拔。

硬盘及接口标准的发展历史

一、硬盘的历史

说起硬盘的历史,我们不能不首先提到蓝色巨人IBM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正是IBM发明了硬盘,并且为硬盘的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贡献。在发明磁盘系统之前,计算机使用穿孔纸带、磁带等来存储程序与数据,这些存储方式不仅容量低、速度慢,而且有个大缺陷:它们都是顺序存储,为了读取后面的数据,必须从头开始读,无法实现随机存取数据。

在1956年9月,IBM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商用硬盘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这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却是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组成的庞然大物。而在1968年IBM公司又首次提出了“”Winchester技术。“”技术的精髓是:“使用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便是现代硬盘的原型。在13年IBM公司制造出第一台用“温彻期特”技术制造的硬盘,从此硬盘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结构基础。19年,IBM再次发明了薄膜磁头,为进一步减小硬盘体积、增大容量、提高读写速度提供了可能。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是微型计算机的萌芽时期,包括希捷、昆腾、迈拓在内的许多著名硬盘厂商都诞生于这一段时间。19年,IBM的两位员工Alan Shugart和Finis Conner决定要开发像5.25英寸软驱那样大小的硬盘驱动器,他们离开IBM后组建了希捷公司,次年,希捷发布了第一款适合于微型计算机使用的硬盘,容量为5MB,体积与软驱相仿。

PC时代之前的硬盘系统都具有体积大、容量小、速度慢和价格昂贵的特点,这是因为当时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还太小,技术与市场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包括存储业在内的整个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 80年代末期IBM对硬盘发展的又一项重大贡献,即发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头,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能够比以往20MB每英寸提高了数十倍。1991年IBM生产的3.5英寸的硬盘使用了MR磁头,使硬盘的容量首次达到了1GB,从此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GB数量级的时代 。1999年9月7日,迈拓公司(Maxtor)_宣布了首块单碟容量高达10.2GB的ATA硬盘,从而把硬盘的容量引入了一个新里程碑。

二、接口标准的发展

(1)IDE和EIDE的由来

最早的IBM PC并不带有硬盘,它的BIOS及DOS 1.0操作系统也不支持任何硬盘,因为系统的内存只有16KB,就连软驱和DOS都是可选件。后来DOS 2引入了子目录系统,并添加了对“大容量”存储设备的支持,于是一些公司开始出售供IBM PC使用的硬盘系统,这些硬盘与一块控制卡、一个独立的电源被一起装在一个外置的盒子里,并通过一条电缆与插在扩展槽中的一块适配器相连,为了使用这样的硬盘,必须从软驱启动,并加载一个专用设备驱动程序。

1983年IBM公司推出了PC/XT,虽然XT仍然使用8088 CPU,但配置却要高得多,加上了一个10MB的内置硬盘,IBM把控制卡的功能集成到一块接口控制卡上,构成了我们常说的硬盘控制器。其接口控制卡上有一块ROM芯片,其中存有硬盘读写程序,直到基于80286处理器的PC/AT的推出,硬盘接口控制程序才被加入到了主板的BIOS中。

PC/XT和PC/AT机器使用的硬盘被称为MFM硬盘或ST-506/412硬盘,MFM(Modified Frequency Modulation)是指一种编码方案,而ST-506/412则是希捷开发的一种硬盘接口,ST-506接口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电缆及接头,但是它支持的传输速度很低,因此到了1987年左右这种接口就基本上被淘汰了。

迈拓于1983年开发了ESDI(Enhanced Small Drive Interface)接口。这种接口把编解码器放在了硬盘本身之中,它的理论传输速度是ST-506的2~4倍。但由于成本比较高,九十年代后就逐步被淘汰掉了。

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实际上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这样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IDE接口也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接口。

ATA接口最初是在1986年由CDC、康柏和西部数据共同开发的,他们决定使用40芯的电缆,最早的IDE硬盘大小为5英寸,容量为40MB。ATA接口从80年代末期开始逐渐取代了其它老式接口。

80年代末期IBM发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磁头,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能够比以往的20MB/in2提高数十上百倍。1991年,IBM生产的3.5英寸硬盘0663-E12使用了MR磁头,容量首次达到了1GB,从此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GB数量级,直到今天,大多数硬盘仍然用MR磁头。

人们在谈论硬盘时经常讲到PIO模式和DMA模式,它们是什么呢?目前硬盘与主机进行数据交换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CPU执行I/O端口指令来进行数据的读写;另外,一种是不经过CPU的DMA方式。

PIO模式即Programming Input/Output Model。这种模式使用PC I/O端口指令来传送所有的命令、状态和数据。由于驱动器中有多个缓冲区,对硬盘的读写一般用I/O串操作指令,这种指令只需一次取指令就可以重复多次地完成I/O操作,因此,达到高的数据传输率是可能的。

DMA即Direct Memory Access。它表示数据不经过CPU,而直接在硬盘和内存之间传送。在多任务操作系统内,如OS/2、Linux、Windows NT等,当磁盘传输数据时,CPU可腾出时间来做其它事情,而在DOS/Windows3.X环境里,CPU不得不等待数据传输完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DMA方式的意义并不大。

DMA方式有两种类型:第三方DMA(third-party DMA)和第一方DMA(first-party DMA)(或称总线主控DMA,Busmastering DMA)。第三方DMA通过系统主板上的DMA控制器的仲裁来获得总线和传输数据。而第一方DMA,则完全由接口卡上的逻辑电路来完成,当然这样就增加了总线主控接口的复杂性和成本。现在,所有较新的芯片组均支持总线主控DMA。

(2)SCSI接口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是一种与ATA完全不同的接口,它不是专门为硬盘设计的,而是一种总线型的系统接口,每个SCSI总线上可以连接包括SCSI控制卡在内的8个SCSI设备。SCSI的优势在于它支持多种设备,传输速率比ATA接口快得多但价格也很高,独立的总线使得它对CPU的占用率很低。 最早的SCSI是于19年由美国的Shugart公司(Seagate希捷公司的前身)制订的,90年代初,SCSI发展到了SCSI-2,1995年推出了SCSI-3,其俗称Ultra SCSI, 19年推出了Ultra 2 SCSI(Fast-40),其用了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电平微分)传输模式,16位的Ultra2SCSI(LVD)接口的最高传输速率可达80MB/S,允许接口电缆的最长为12米,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灵活性。1998年,更高数据传输率的Ultra160/m SCSI(Wide下的Fast-80)规格正式公布,其最高数据传输率为160MB/s,昆腾推出的Atlas10K和Atlas四代等产品支持Ultra3 SCSI的Ultra160/m传输模式。

SCSI硬盘具备有非常优秀的传输性能。但由于大多数的主板并不内置SCSI接口,这就使得连接SCSI硬盘必须安装相应的SCSI卡,目前关于SCSI卡有三个正式标准,SCSI-1,SCSI-2和SCSI-3,以及一些中间版本,要使SCSI硬盘获得最佳性能就必须保证SCSI卡与SCSI硬盘版本一致(目前较新生产的SCSI硬盘和SCSI卡都是向前兼容的,不一定必须版本一致)。

(3)IEEE1394:IEEE1394又称为Firewire(火线)或P1394,它是一种高速串行总线,现有的IEEE1394标准支持100Mbps、200Mbps和400Mbps的传输速率,将来会达到800Mbps、1600Mbps、3200Mbps甚至更高,如此高的速率使得它可以作为硬盘、DVD、CD-ROM等大容量存储设备的接口。IEEE1394将来有望取代现有的SCSI总线和IDE接口,但是由于成本较高和技术上还不够成熟等原因,目前仍然只有少量使用IEEE1394接口的产品,硬盘就更少了。

关于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如何开展审计工作

 会计 电算化是会计 发展 的必然方向。会计电算化,解决了会计人员记账的 问题 ,实现了从凭证到账簿到报表的一体化过程。由于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无论在会计基础,还是在会计工作 方法 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传统的财务审计在新的条件下就显得很不适应,必须进行改变、补充和完善。

  一、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开展的前提

 (一)提高电脑 应用 水平和审计业务素质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开展审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则取决于审计人员的 计算 机技能、 网络 知识和较系统的审计 理论 等多方面的综合运用水平。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不懂得电脑的审计人员因审计数据的异化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审计;不懂得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和风险就不能识别和审查其内部控制;不懂得使用计算机,就无法对计算机内存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和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由于会计电算化不断在向前发展,审计人员必须经常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形式下新技术应用的 企业 审计工作的需要。

 (二)引进审计电脑软件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资料的归集和反映与手工处理系统时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传统的内部安全控制方式有所减弱,这就要求引进电脑软件的应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职能。

 审计电脑系统较之于会计电算化系统,二者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会计电算化系统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提供财务信息,审计电脑系统主要是审计人员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二者的服务对象不同,但二者的内部功能是有联系的,并且是相互 影响 的。比如,二者既可以使用共同的数据库,但又有不同的软件包。二者既可以调阅、查询某些相同的'数据资料,但又有不同的软件接口和不同的操作权限。都重视凭证数据库、明细账库、总账库及报表数据库等数据结构和 内容 的合法性、正确性、可靠性。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的强弱、数据库的标准化与开放性、是否保留处理过程和审计痕迹以及预留审计测试通道等对审计电脑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影响很大。同样,审计电脑系统的软件水平越高,越能及早发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及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内容

 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不同,它是由会计数据体系,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系统工作和维护人员组成,所以电算化会计的审计内容与手工会计系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电算化会计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审计

 一方面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理的审核等;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评价,可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的舞弊。

 (二)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程序的审计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在这部分里主要审计会计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会计软件程序的审计可用通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审计中的数据转换功能的方法来完成。

 (三)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对象即会计数据的审计

 会计数据处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所以这一部分的审计是至关重要的,审计人员可用抽查原始凭证与机内凭证相对比,抽查打印日记账和机内日记账相核对等方法,同时也可用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功能来完成审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三、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程序

 按照《审计法》的规定,一般审计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电算化会计审计结合自身的特殊要求,运用本身特有的方法也可以分为这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是初步调查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状况并拟定 科学 合理的。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工作。

 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的基本情况,如电算化系统的硬件配置系统软件的选用应用软件的范围,网络结构,系统的管理结构和职能分工、文档资料等;

 2.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彼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确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

 4.确定审计重要性、确定审计范围;

 5. 分析 审计风险;

 6.制定审计。在审计中除了对时间、人员、工作步骤及任务分配等方面作出安排以外,还要合理确定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范围,以及测试时的审计 方法 和测试数据。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电算化审计的核心。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 内容 。

 1.符合性测试。进行符合性测试应以系统安全可靠性的检查结果为前提。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非常差,不值得审计人员信赖,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取消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而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并加大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在 会计 电算化系统的符合性测试项目中,主要内容应该是确认输入资料是否正确完整, 计算 机处理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比较高,则应对该系统给予较高的信赖;在实质性测试时,就可以相应地减少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

 2.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应该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进行实质性测试须依赖于符合性测试的结果,如果符合性测试结果得出的审计风险偏高,而且委托人有利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舞弊的动机与可能,并且委托人又不能提供完整的会计文字资料,此时审计人员应考虑对会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可考虑用通过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方法,具体包括:a.“测试数据法”,就是将测试数据或模拟数据分别由审计人员进行手工核算和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进行处理,比较处理结果,作出评价;b.“受控处理法”,就是选择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最好是12月份)实际业务的数据分别由审计师和会计电算化系统同时处理,比较结果,作出评价。

 3.利用审计软件直接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文件。审计人员可利用通用或专用审计软件直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进行数据转换,数据查询,抽样审计,查账,账务分析等测试,得出结论,作出评价。

 (三)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

 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意见,作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审计报告完成后,先要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并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审计报告一经审定,所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需通知并监督被审单位执行。

 (四)异议和复审阶段

 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若有异议,可提出复审要求,审计部门可组织复审并作出复审结论和决定。特别是被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了新的改进时,还需组织后续审计。

 总的来看,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快速 发展 ,同样要加快审计电脑软件的引用和 应用 ,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及审计电脑软件的应用水平。及时地、准确地、全面地对 企业 的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作出审核和评价,监督企业管理和经营活动,使其得以良性运行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