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蔚来CEO回复:未来电动汽车将超越特斯拉,国内厂家真这么牛?

2.特斯拉全球大宕机!疯狂的汽车智能化,终将带来大混乱吗?

3.通用、福特、特斯拉全撑不住了!自动驾驶风口变泡沫?

4.现在还坚持买特斯拉的都是什么人,他们真的一点都不担心刹车吗?

蔚来CEO回复:未来电动汽车将超越特斯拉,国内厂家真这么牛?

特斯拉ai技术-特斯拉ai电脑系统集团

电动 汽车 的诞生让 汽车 行业迈向了智能化,也为为绿色环保提供了贡献,毕竟电能相比汽油来说更加环保,因此在国家的推动下,各大 汽车 行业开始抓住风口,就连马云、董明珠等互联网大佬也加入了进来,自此我国电动 汽车 领域开始迎来新的发展。

虽然,很多网友在对新能源 汽车 的性价比和续航问题上并不买账,但电动 汽车 仍然成为未来 汽车 的发展方向。最近,蔚来CEO李斌近日在接受媒体访表示:“蔚来 汽车 比国外企业更懂得用户需求,超越特斯拉完全没有难度”。这句话虽然非常的具有野性,但并没有面对现实,我们不分国度,单从电动 汽车 技术角度上面来分析,特斯拉一直是电动 汽车 的领先者,拥有一整套的 汽车 管理方案,从电池管理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等上面足以看得出来特斯拉在电动 汽车 上面的创新和技术能力。

在2019年的两者的销售数据对比中发现,蔚来全年累计的交付量为20565台。环比增长22.7%,而特斯拉交付数量则达到了112000 万辆,同比增长50%,两者的销售数据差距超过5倍,蔚来想要达到这个销售数据,在没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下,几乎很难完成,更不用说超越了。

在自动车自动驾驶技术上,特斯拉已经达到了L5级别,而蔚来 汽车 只能达到L4级别,关于 汽车 自动驾驶的级别,可能很多网友都不太了解,我们先简单的介绍一下:

L0级别: 自动驾驶的最低等级,可在特殊情况下对车辆进行控制(如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或者在特定情况下进行干预,给司机提供功能。但是这些系统并没有持续进行“动态驾驶任务”,因此它们还不能称为“自动化”系统。

L1级别: 相比L0级别来说,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智能驾驶功能,比如之前的沃尔沃卡车和奔驰车上面配备的自适应巡航功能等,可以通过雷达等传感器在驾驶中检测障碍物等,从而实现自动减速等功能,目前国内外大部分车型都已经达到该级别,

L2级别: 可实现部分自动化驾驶功能: 此阶段的自动驾驶是指自动系统能够完成某些驾驶任务,但驾驶员需要仍要双手双脚随时待命,以便在特殊情况下,及时接管系统。L2级别的自动驾驶仍需在限定的场景下运行。

L3级别: 基本可实现自动化驾驶,但车辆需要在某个特定环境下才能完成所有的自动化驾驶功能,比如一些自动化的城市公交、出租车等。而且在系统判断特殊环境时,还需要驾驶员手动驾驶。

L4级别: 相比于L3级别来说, 汽车 达到L4级别以后,就已经能够完成车辆的所有驾驶操作,驾驶员几乎可以不用对其进行太多的操作,甚至可以在驾驶中进行休息。虽然L4级别已经达到高度自动化的标准,但是还是受到场景的限制,比较适合在简单且标准化的道路使用,不能完全适应所有场景。

L5级别: 在L4的基础上再次升级,基本上可以满足任何场景的要求,驾驶中可以完全由智能系统操作。也就是只需要你输入一个指令,车辆就会自动带你前往目的地。

虽然我们感觉,L4和L5之间只是在驾驶环境上的差别,但其实两者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在完全自动驾驶中,对传感器和AI计算的要求非常之高,每提升一个级别所需要的投入和技术能力都是巨大的。据了解,特斯拉自主研发的MCU芯片已经达到7nm工艺,单颗芯片每秒可执行72TOPS(每秒万亿次运算)。而一台车上需要两颗,这就是智能 汽车 的大脑,按照国内芯片目前的发展状态,蔚来等国产 汽车 目前还无法达到这种的研发水平。

根据懂车帝的数据,两者的最低售价方面,蔚来还要比特斯拉高出10万左右,曾经的电动车一流品牌都在开始降价,走向平民化,而国产电动 汽车 价格却普遍较高。 网友们,在10万左右燃油车、20多万的特斯拉中,你们真的会去选择一辆30多万的国产电动 汽车 吗?

蔚来虽然融合了各大互联网大佬的,但是在性价比上确实不大高,如果是我的话,单从性价比和驾驶体验来说,要不选择燃油车,要不就是特斯拉,留着这10万块钱升级电池不好吗!

国产电动 汽车 厂商想要赶超特斯拉,更应该做的是在相关技术难度上的攻关,像华为一样,成为国外企业追赶的对象,而不是一直在后面模仿还要一边喊口号,在 科技 领域想要超越,必须要有足够的专利和创新。目前电动 汽车 最难攻克的就是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的寿命和容量、续航能力、AI智能驾驶系统以及硬件MCU中央控制器的研发,如果只是换个外壳,换个电机,是无法走在电动 汽车 的 科技 前沿,更不用说超越特斯拉了,就跟很多国产组装手机天天喊着超越苹果一样缺少真正的专利技术。

那么问题来了!小伙伴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现在都在开发自动驾驶的电动 汽车 ,而很少有燃油版的吗?新能源 汽车 有哪些种类呢,你见过安装太阳能板续航的电动 汽车 吗?相关信息可以上西瓜,搜索“新能源 汽车 ”,带你从西瓜走进新能源 汽车 的世界,看看未来智能 汽车 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车技不好的你还会担心不会开车吗!

你还可以观看西瓜创作人“Maxidea极创意”的:晒晒太阳就能跑的电动 汽车 ,续航里程724公里,走到哪里都能充电,带你领略这些 科技 奇才的奇思妙想。看西瓜,涨知识!

特斯拉全球大宕机!疯狂的汽车智能化,终将带来大混乱吗?

特斯拉这次翻车,把整个纯电动车行业都拖上了风口浪尖。

本来上周三该是个喜庆日子,特斯拉年度投资者大会,也是行业期待已久的特斯拉电池日终于来了,不知道多少人守着电脑,就为了看一眼马斯克的“百万英里电池”。

结果大电池没看着,新鲜出炉的饼吃了不少,又是三年后降三成价,又是上海工厂要提高产能,依然没能拉住股价下跌。

电池日当天,特斯拉市值跌至3953.01亿美元,蒸发了500亿美元。

祸不单行,还不到一天时间,特斯拉就出现了全球性断网,系统宕机连带着无数辆车一起瘫痪。有车主因此在各种地方被自己的车拒之门外,最倒霉的一个车主被困在沙漠里,呼救了几个小时也没等来救援。

问题,就出现在 汽车 智能化上。

在**《速度与8》中,女黑客Cipher动了几下手指就能让纽约市的交通陷入一片混乱,而他所使用的便是自动驾驶 汽车 。通过侵入自动驾驶 汽车 的系统,远程操控,让 汽车 从楼上掉下去,在街头上演追逐大戏。

特斯拉这种行业扛把子,都还能出现这种严重的纰漏,那些以“ 汽车 智能化”,“AI电动车”为重要构成的新能源造车势力,会不会出现规模更大,情况更严重的安全操控问题?而 汽车 智能化,到底都是些什么东西,又会走向哪里去?它的隐患,会遍地开花吗?

这不是今年内特斯拉第一次出事了。

6月16日,江西南昌一辆特斯拉Model 3轿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自动提速,一口气冲上了每小时127公里,车主尝试刹车,但终究徒劳,最终失控的车子撞上土堆翻车起火。

8月9日,上海一辆特斯拉Model 3突然发疯,冲进一座加油站,一路撞了不少防撞杆,刮了站内三辆车,撞伤一名工作人员和一名车主,所幸没有造成更严重的漏油事故。

8月12日,温州的又一辆特斯拉Model 3,也是行驶过程中失控加速,强冲停车场收费站,直接把车主搞成重伤,被送进抢救室。

最严重的是9月5日,四川南充一辆特斯拉失控,撞上多辆 汽车 和路人,造成2人死亡,6人受伤。特斯拉专门回应过这一起事故,说对车辆数据的分析显示一切正常,没有发生故障,不过虽然车子没问题,他们也会好好配合警方调查。

简直高风亮节。

据统计,2019年一年特斯拉就发生了50起致命,其中14起涉及Autopilot,也就是特斯拉以驾驶系统为名,超前搭载的自动驾驶功能。

保持业界领先没问题,拿一个半成品出来大规模实用,未免步子就迈得太大了点。

当然,步子迈得大的不只特斯拉,快速井喷的新能源 汽车 行业,理念跑过技术是常事,尤其那块象征未来感的大屏中控台,几乎是每一家车企都绕不开的坑。

比如号称“中国特斯拉”的蔚来,首批ES8交付的时候就曝出过行驶过程中中控台死机,导致全车系统无法启动。好好开着车,大屏幕突然一黑,看不到仪表盘,调节不了车前灯,要是路况不好,多半祸福难料。

问题不难解决,保留部分和驾驶安全息息相关的实体按键和指示灯就行,可惜新能源们在一条追求“未来感”的大路上狂奔,巴不得把所有控制、显示都极简化到一块大屏幕上,安全性和调性之间,总得有个选择。

这就是新能源车企,无论特斯拉,还是国内的造车新势力,都共同面对的的困境,忙着把十年后的世界搬到眼前来,但眼前并没有足够好的技术去支持。

现在, 汽车 界似乎流行着一种共识:不智能无 汽车 。

不想尽千万种办法跟智能化沾点边,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造车。

你有自动驾驶,我就要加上AI智能,你有大屏中控台,我就放一个更大的中控台。越来越多的车连上网,接上云,往车上加上一些冠以“自动XX”的技术。

为什么对于智能如此执着?

在与传统车企的对阵中,新能源 汽车 的筹码并不多。除了环保这一点之外,在很多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优势。

比方说电池技术的限制,导致新能源 汽车 在续航里程上、使用方便程度上,比传统燃油车相去甚远。除此之外,在整个电动车成本中占将近三分之一的价格,堪称是新能源 汽车 身上最贵的部分。

电动 汽车 用的比较多的就是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它们的平均价格分别是0.5元/Wh和1.08元/Wh,所以每度就是500元和1080元。

因此在如今续航基本上都超过400公里的车上,电池成本就分别是2到3万和5万元左右了,再加上大概1万左右的人工费,那么三元锂电池的车更换一次电池就要6万多了,续航再高点的话可能还要更多。

一般来说,一块电池的使用年限在3-5年时间。也就是说,在使用几年后,一辆新能源 汽车 的总价,可能比燃油车还要高出不少。

比起传统燃油车,新能源 汽车 在续航、动力、便捷度上没有优势,甚至在价格上也不吸引人。这使得其必须找到其他的闪光点才能让人有动力去购买。

于是,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智能化技术层出不穷。

实际上,新能源 汽车 相比传统燃油车,本身就更适合成为智能化的载体。

一台车实现自动驾驶的过程大概可以简化为:传感器接收信号——电脑处理——处理后的指令传给执行器执行。电动车没有节气门、喷油嘴、高压包、变速箱这堆东西,电脑处理后的数据可以直接传给电机、电池、电控三大部件,它们也能在短时间内做出响应并且实现精准控制。

但在燃油车上,电脑处理后的数据要通过车辆复杂的CAN总线传给发动机ECU、变速箱(TCU),这两个CU再把电信号传到具体的执行零件(像电子节气门),执行零件读懂电信号之后再转化为具体的动作。这其中的技术复杂程度,需要极长时间的积累。

而电动车作为一个几乎全新的物种,在技术上则没有传统燃油车的限制。

因此,电动车们拼死拼活地要堆砌智能化亮点,一方面是因为只能寻找到这个亮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智能化更容易实现。

不过,现在的新能源 汽车 在越来越智能化的同时,也越来越依赖于车辆之外的技术支持。无论是、远程操控、解锁、自动驾驶等等,离开系统和网络的控制也就无从实现,而一旦系统和网络出现问题,就会引发诸如现在的大混乱。

智能 汽车 存在的种种隐患,也让将希望押在智能 汽车 身上的新能源车企们走得跌跌撞撞。

在前几天的2020年世界新能源 汽车 大会上,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宗龄透露,截至2020年6月底新能源 汽车 召回141次,召回数量84.05万辆。

想要走得更远,终究还得走得稳才行。

新能源 汽车 的问题越来越多,似乎和新能源 汽车 的普及相关。

随着 汽车 越来越智能化,以及在全世界的道路上行驶着的新能源车越来越多,相关的问题也在更加频繁的出现。

早在2018年,1818黄金眼就曾报道过一起新能源 汽车 的技术故障引发的驾驶问题。

当时,这名车主购买的一辆混合动力的白色吉利博瑞轿车,有一次在道路上正常行驶时,到了红绿灯路口的时候,本应该笔直直行,且前面没有障碍物,旁边也没有行人。

但车子却在路口突然紧急制动,幸亏后面没有车辆跟随,否则很容易发生追尾现象。

后来,4s店的负责人实地去行驶的路段看过,发现这段路是正在维修的,地上是有一块铁板的,解释称,这个铁板可能会误触发车子前面的传感器。

技术与应用之间,还存在多少距离?这个距离又需要多少教训去填补?

同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坦佩,一辆自动驾驶 汽车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坦佩发生交通事故并造成一名女性行人死亡。原因则是自动驾驶技术未能识别出路上的行人。

人工智能无论如何先进,最终都是机器做出决策。而机器的处理方式,类似于法律系统中的“判例法”——以前出过类似的案件,那么,下一个相似的案件,也以以前判决过的为标准。

一旦意外发生,人工智能甚至不会问自己该怎么办,而是可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运行,或者过度反应。

尽管这些可能在人类驾驶员身上同样存在,但自动驾驶、驾驶在将安全作为卖点宣传的时候,在多大程度上真的做到了安全?

现在,行业仍然在野蛮发展之中,尽管诸如补贴退坡、门槛调整一类的利空给行业形成了压力,但是现在对于 汽车 的智能化也没有非常明晰和严格的监管,也许,打着智能旗号的各种新能源、旧能源 汽车 们,还会疯狂飙车一阵子。

但在智能化浪潮下,车辆“是否可能判断车辆在事故中所占有的失误比重”、“谁应当承担责任”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就像在一些车辆的宣传中,极度宣传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但事实上,智能 汽车 搭载半自动先进驾驶系统,它属于“共同控制”的“人类—机械”合作模式。

汽车 智能化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借由安全性的提升,来降低事故发生频率。

现在来看,已经实现的技术和美好的设想之间,还有一道宽阔的鸿沟。

但在利益和自我调整之间,车企们又会怎样抉择?

通用、福特、特斯拉全撑不住了!自动驾驶风口变泡沫?

裁员潮汹涌而至,许多站在风口上的行业和企业都难逃厄运。最近几个月,一直被视为资本宠儿的自动驾驶行业,成为了新的灾区。

7月初,福特和大众投资的Argo AI宣布裁员150人,原因是为未来的增长做筹备;6月份,特斯拉位于加州的自动驾驶部门近200个岗位被裁撤,马斯克在邮件中宣布全公司裁员10%的决定;将时间再往前推一个月,通用旗下的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宣布解雇近8%的员工,其中包括极为重要的激光雷达工程师团队……

在裁员潮背后,自动驾驶行业研发成本高企、赛道过于拥挤以及商业化遥遥无期等深层次矛盾也愈发突出。而特斯拉等头部车企带头瘦身,或许能给市场发出一个全新的信号:自动驾驶行业需要回归理性经营、告别烧钱增长,狂热的资本也应该冷静下来别再盲目鼓吹泡沫。

然而,节省成本不是自动驾驶企业最大的难题,赚钱才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是它们迈向盈利的最后一道坎。

7月7日,自动驾驶技术企业Argo AI宣布裁员,涉及约150名员工。官方发言人表示,Argo AI此次裁撤人手是为未来的增长做筹划,不得不“谨慎调整现有业务”。公开信息显示,Argo AI目前在全球拥有近2000名员工,本轮裁员比例并不算高。

公开信息显示,Argo AI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美国匹兹堡,两位创始人Bryan Salesky和Peter Rander分别为谷歌自动驾驶项目硬件开发总监和Uber高级技术集团工程主管,拥有极强的技术背景和自动驾驶行业人脉。

而Argo AI专攻的虚拟驾驶员系统、传感器、软件、计算平台和高精地图等技术领域,也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刚需,拥有极高的投资潜力。因此,从成立之初Argo AI就是资本的宠儿,福特和大众两大车企则是其坚定支持者。

2017年2月份,成立不到一年的Argo AI收获了福特的10亿美元注资,成为当时美国自动驾驶初创企业获得的最高单笔投资。2020年,大众强势入局,为Argo AI注入26亿美元资金。这轮注资之后,大众和福特分别拥有Argo AI 40%的股权及2个董事局席位,成为该公司幕后东家。

在巅峰时期,Argo AI的市场估值接近75亿美元,较完成首轮融资时翻了接近三倍。Bryan Salesky还在去年出席The Information的自动驾驶 汽车 峰会时透露,Argo AI有2022年上市的初步。彼时,Argo AI正在进行新一轮私募融资,前景看起来一片光明,谁能料到如今也陷入了裁员漩涡之中。

不过在价值研究所看来,Argo AI走到今天这一步也并不让人意外—— 这不过是自动驾驶行业大环境恶化的缩影,最近陷入裁员泥淖的远不止Argo AI一家

上一个因裁员传闻遭到外界热议的,是新能源车老大特斯拉。6月份,报道称特斯拉裁撤位于加州圣马特奥的自动驾驶系统部门,涉及近200个岗位。

早在6月初,马斯克就在一封内部邮件中宣布了裁员10%并暂停全球招聘的决定,但没有人想到一直颇受重视的自动驾驶部门也会进入裁员名单。据外媒爆料,特斯拉自动驾驶部门被裁的员工主要负责系统数据标注工作,这是检验摄像头和传感器捕获效果的重要环节。

不过和核心研发团队相比,这部分员工的可替代性相对更强,不少车企也会选择将数据标注工作交给外包团队负责。因此,在成本压力下特斯拉首先对该团队开刀,也是常理之中。

相比之下,向激光雷达工程师等核心岗位动手的通用,情况可能更加糟糕。

今年5月份,通用旗下的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也通过内部邮件宣布裁员消息,约8%的员工遭到解雇,人数约为140人。虽然Cruise声称为了保障被裁员工及公司的权益,不会公开具体裁员人数和涉及的岗位,但路透社还是扒出了不少内幕。

据悉,部分被裁的员工来自Cruise位于加州帕萨迪纳的工程师团队,该团队主要负责激光雷达的研发工作。众所周知,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最核心的技术之一,也是识别周围环境、智能测距的基础,对一辆自动驾驶 汽车 来说必不可少。而如此重要的技术团队遭到裁撤,可见Cruise这一轮裁员有多“狠心”。

5月份的Cruise,6月份是特斯拉,7月份又轮到Argo AI,头部车企纷纷加入裁员大军,不禁令人对自动驾驶行业的未来增添了一丝担忧。对此,价值研究所就认为, 自动驾驶行业研发成本高企、赛道过于拥挤以及商业化遥遥无期等深层次矛盾,是裁员潮背后的根源。

连头部车企都难堪重压,成立时间尚短、资本实力并不雄厚的中腰部初创企业们,处境就更加艰难了。一场席卷自动驾驶行业的裁员潮,或许也是一次行业大洗牌和优胜劣汰的开始。

毫无疑问,自动驾驶仍然成为过去几年最热门的创业风口,诞生了大量初创企业和明星独角兽。

以国内市场为例。截止今年一季度,我国共拥有40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自动驾驶独角兽。仔细一看可以发现,在榜单中名列前茅的独角兽的业务,大多集中于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芯片、高精度地图和激光雷达等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不俗的增长前景。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这份榜单并未包括各大巨头尚未分拆的自动驾驶业务,比如百度Apollo——而Apollo当前估值可是高达400亿美元。如果将Apollo等加进榜单,国内的自动驾驶企业的估值规模可能比数据里展示的更加强大。

然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自动驾驶独角兽们,普遍逃不过烧钱、亏损的命运。

自动驾驶行业很烧钱,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早在2012年,自动驾驶研发先驱谷歌就对外宣称,一辆L4级别自动驾驶 汽车 的生产成本高达30万美元,是当时热销的特斯拉Model S起售价的6倍有余。

虽然随着产业链的日渐成熟以及关键技术的突破,生产、研发成本已经有效降低,但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仍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这一批新玩家能在市场上立足,靠的是资本的慷慨输血。

零壹智库统计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自动驾驶赛道股权融资总额超过700亿,红杉中国、高瓴资本、五源资本等大鳄,“蔚小理”和吉利、比亚迪为首的头部车企,还有腾讯、阿里、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 科技 巨头纷纷入局。

根据ICVCity研究院统计的数据,2021年全球自动驾驶行业超过1亿美元的融资共有46笔,中、美两国合计占据44笔,包揽整条赛道90%以上的融资,是名副其实的资本热土。

但资本的馈赠从来都是明码标价的: 拿了融资的独角兽们必须不断加速研发进程、扩大市场份额,以推高估值。随之而来的,则是人力成本和研发成本的飙升。

去年6月份,小米以高达数亿的股权+超高薪待遇挖角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小米等互联网巨头下场之后,自动驾驶优质工程师、研发人员供不应求的现象变得更加突出,抢人大战则导致市场薪资水平水涨船高。

翻看各大头部车企的官方招聘信息以及猎聘等第三方招聘网站可以发现,诸如车载系统研发工程师、计算加速平台研发工程师、自动驾驶架构师等热门职位,薪资水平都相当恐怖。其中,滴滴和美团为系统开发工程师提供了40K月薪和15薪的基础offer,蔚来等造车新势力的工程师岗位薪资普遍在20-40K之间。

价值研究所就认为,自动驾驶这条赛道之所以变得如此狂热,独角兽一边亏损一边拼了命推高估值,和背后的资本有很大关系。但长期亏损经营,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都不是好事,过去两年新消费、社区团购等赛道泡沫破裂,就是最好的证据。

过去一年,Drive.ai、Starsky Robotics等一大批烧钱严重的自动驾驶初创企业相继退出 历史 舞台。曾经的融资之王Zoox寻求卖身并聘请独立投行Qatalyst Partners物色潜在买家,更是给仍在苦苦支撑的同行们敲响了警钟。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巨头们带头收缩业务、转入理性经营模式,对整个行业来说也是一个转变的信号——它们正试图让狂热的资本冷静下来,不要再盲目投资、吹大泡沫。

事实上,一级融资市场的风向已经悄然生变,资本开始向头部企业聚集,或将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及重塑竞争格局。

同样来自ICVCity研究院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国内自动驾驶赛道超40%的融资被地平线、Momenta和文远知行三家头部企业获得。在美国,Cruise、Waymo和Nuro共获得128.5亿美元融资,占全行融资总额的90%以上。其中,光是Cruise就在2021年完成了三轮融资。

如今,就连Cruise都在裁员瘦身,自动驾驶行业挤泡沫已是无可避免。 但节省成本不是Cruise们最大的难题,赚钱才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是它们迈向盈利的最后一道坎。

在自动驾驶技术最完善、 社会 接受度也最高的美国,商业化已经被不少头部车企提上日程表。

从Alphabet(谷歌母公司)分拆出来的自动驾驶企业Waymo过去两年就进行了多轮商业化 探索 ,包括在菲尼克斯推出无人驾驶打车服务以及对部分试点出行服务收取服务费,并开始着手制定定价模式。值得一提的是,Waymo也是全球第一个在没有安全员的情况下运营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的企业。

在国内,百度、滴滴、文远知行也先后开始商业化 探索 。其中,滴滴和AutoX先后在上海推出自动驾驶打车业务,小马智行则在多个城市上线Robotaxi服务。百度Apollo的自动驾驶服务平台萝卜快跑也加紧跑马圈地,目前已经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全面铺开。

然而,从目前的运营效果来看,Waymo们的收费业务依然带有明显的实验性色彩,尚未具备全面推广的基础。

总的来说,合规化和场景化,是摆在自动驾驶企业面前的两道难题。

在合规化方面,无论国内国外,自动驾驶相关法律法规都仍在不断修改、完善的阶段,距离监管全面落实,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7月5日,深圳发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 汽车 管理条例》,对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准入等环节提出了全面规范。这当中,对于L3等级智能 汽车 的事故责任划分规定表明有关部门对自动驾驶 汽车 上路仍然相当谨慎。

缺乏商业化场景,则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另一个痛点。

自动驾驶想在各个道路场景普及,就需要先完成足够的路测,收集大量测试数据。兰德智库曾统计过一个数据:在美国,一个拥有100辆路测 汽车 的自动驾驶团队,需要24小时不间断测试近百年,才能积累到场景化普及所需的170亿英里里程测试数据。

起步最早的Waymo,当前积累的测试里程不过2000万英里,距离兰德智库的标准相去甚远。如果说2000万英里和170亿英里之间的距离,就是自动驾驶行业和全面商业化之间的距离,那有多少企业能等到商业化那一天?相信答案不会太乐观。

都说2021年是自动驾驶商业化元年,但在现在看来,Robotaxi等商业模式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价值研究所就认为, 考虑到现实条件,比起大规模普及及全面商业化的勃勃野心,落地于专属场景,或许是一个更现实的选择。

目前,自动驾驶主要在高速干线、末端配送、矿区等有限场景应用,在道路系统复杂、人流及车流量大的城市道路场景,还停留在试验阶段。上汽和比亚迪等头部车企就重点开发放特定商用场景,前者和洋山港区推广 探索 智能驾驶重卡,后者则和Nuro合作研发无人驾驶末端配送车。

自动驾驶商业化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每往前走一步都十分艰难。只希望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进步,能让处于困境中的自动驾驶企业们活下去。

马斯克在今年6月份接受媒体访时,曾谈过自动驾驶对特斯拉的重要意义:

今年二季度,由于交付量环比大跌18%及再次出现大规模召回,特斯拉股价也从万亿美元的高位回落至如今的约7800亿美元。市值和股价的滑坡,给马斯克带来了沉重压力,自动驾驶则是他缓解压力的最后法宝。

除此之外,马斯克近期也再次强调,会在今年年底前让100万人加入FSD Beta测试项目,该测试结果将为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的升级提供参考。

可以肯定的是,在特斯拉、大众等头部车企的严重,自动驾驶技术 汽车 行业最重要的风口,也是它们不可能舍弃的增长点。而当前的裁员、降速,更像是为未来积攒实力,厚积薄发。

特斯拉如此,通用、大众、福特们相信也会如此。围绕商业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难题,相信它们会尽快找到解决之道。

现在还坚持买特斯拉的都是什么人,他们真的一点都不担心刹车吗?

我不相信做为电动车第一品牌的特斯拉会出现这样故障,就是有也是极少数的,相对特斯拉的销量,其故障比例也是比别的品牌少很多,别的品牌销量低,相对故障也少,这次特斯拉事情应该幕后是别的车企在故意搞臭特斯拉,技术搞不过别人,就用这种手段!

买电动车就是为了张绿牌,相比国产品牌,我更相信特斯拉。

昨天听家人说,她公司的老板,刚刚买了一辆特斯拉。

因为,这位老板名下有四五辆车,公司名下还有七八辆。上个月,把其中一辆转出后,空出一个牌照,出于好奇的心理,买了一辆电动车。买之前,公司有人劝过老板,说一旦转成电车牌照,之后就无法再恢复成燃油车了。老板说无所谓,反正名下的车很富裕,有好几辆车其实一直几乎处于闲置状态。于是,四月中旬下了定单,五一上班后提了车。

我问,你们老板怎么想的?

家人说,他最初根本就不知道上海车展那件事。只是在提车前一天,司机才告诉老板有位车主维权,闹得沸沸扬扬。但老板认为那只是一个个案,不足为虑。

百度一下其他品牌加刹车失灵,我发现特斯拉还算少的。如果因为担心这个那就不要买车了,因为所有车都失灵。本来就是个几率问题而己。

国家监管部门有说特斯拉有问题吗?如果有问题早就下令停产整顿,强制召回了。

个人看法坚持买特斯拉的人大概有几类:

一、是外国月亮比国内圆的人;

二、是无所谓,有钱任性,买来体验一下,不相信有那么大问题,而且还让自己碰上了;

三、是降价了,易上牌,说出去“进口车”有面子,号称世界第一电动车品牌,一个能造火箭的公司生产的;

四、认为那些事故都是黑特斯拉的,特斯拉不会有问题的,世间皆醉他独醒。

个人认为,既然是一个电脑系统,操作就不应该权限比手动高,可是如果权限低了,主动刹车的卖点就没有了,所以程序不能改,这是不可调的茅盾;还有就是车内搭配的定焦摄像头成像,不可能能够完美的观测出200米内的交通路况,这个说法是有依据的,我做了20年智能化监控工程,以6mm焦距的定焦摄像头为例,200米远的物体成像就是几个色点,再智能的AI系统都不能识别出是个什么东西,120时速的高速路段,安全距离就是200米,但是特斯拉的驾驶系统,甚至更高级的自动驾驶系统,在这个距离都是不能识别而作出处理的,达不到安全驾驶的要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特斯拉的车沿路中线行驶,车速50公里/小时,车轮正前边100米处,有个沙井盖不见了,请问有特斯拉的车主,这情况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能绕开沙井坑吗?个人认为是绝对绕不开的!所以说,特斯拉的主要靠搭配摄像头的自驾系统根本就不成熟,风险极高!主要靠搭配摄像头来当核心的自动驾驶系统,真没激光雷达的好,激光雷达的做计也不会主动绕过没盖的沙井!

以前不知道买了,这个就跟你选择什么牌子车一样,萝卜,各有所爱。但在报出这么事故后,尤其在温州连撞,上海维权,韶关追尾出人命后还在坚持买特斯拉的人,真的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了。作为任何一个普通消费者,车、房之类的东西都属于大宗消费,一次买后长期使用的东西,可以说是慎之又慎,货比三家,反复斟酌的。在这个风口浪尖,在是非曲直没有定论的点上,还义无反顾地喜提特斯拉。只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十足的刁人。你说东我偏往西,显示自己与众不同。这种人可能只是在4S店拍个照片显摆赚个噱头,不是真的买。二、不关心时事,蒙头过日子的。特斯拉的他可能压根就没了解过,反正听卖车一吹,颜值也不错,又是个外国牌,虚荣心也满足,稀里糊涂买了。三、侥幸心理作祟。特斯拉车主维权,结果一大堆车主出来谩骂。没有人感同身受,好像这事不会出自己身上。就像韶关车主一样,头天还在怂别人一一难道我买的是特斯拉,第二天噩运就降至自己头上。客户是上帝,任何产品哪怕是个案问题也要百分百重视,这是西方传过来的质量理论,怎么的到了特斯拉就不管用了?天下没有不死机的电脑,千万不要侥幸心理,对待受害车主要有同理心。四是自私自利,枉顾生命的人。出了这么大的事,丝毫不担心自己碰了,这人要不是个疯子,要不对生命一点都不珍惜,最起码不是正常人。事故那么多,都是超速飚车,都是操作失误,感觉这伙人要么荷尔蒙超标,要不脑子进水,都不怕死!正可谓民不谓死。奈何以死惧之!

不知道你怎么想,有个成语叫因噎废食,这个成语中好歹还是自己吃饭噎到了,才会对食物产生恐惧。而你,饭都没得吃,就听这些专业吸睛的自媒体这么一炒作,你就信了,有句话也很适合你,看热闹不嫌事大。你慢慢看吧。祝你幸福。

至少比骗子公司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