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汽广汽联手/东风与PSA合作延期|12月下半月车企大事一览

2.一加将并入OPPO成为其子品牌,One Plus正式死亡?

3.诺基亚是不是安卓系统

4.系统建设简述

5.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有什么区别?

6.cpu是什么意思

未来电脑系统和手机系统合并_电脑系统和手机系统一个样吗

昨天,鸿蒙系统(HarmonyOS)2.0手机开发者Beta版正式发布!

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副总裁杨海松说:“既然我们已经做出了开发者Beta版,这说明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这意味着全球第一个面向万物互联的操作系统马上就会正式落地,一个新时代真的来了。

可能有的朋友对“HarmonyOS 2.0手机开发者Beta版”这个长长的名字,看不大懂。小俱在这里简单解释一下:

鸿蒙系统是面向物联网的,之前智慧屏版、智能手表版等已经用上了,这次是手机版。2019年荣耀智慧屏搭载的是1.0版本,这次是2.0版。而且,目前这个手机版是面向开发者的测试版(Beta版),只有华为开发者联盟官网实名认证的个人/企业开发者才可以下载试用,更多是为了调测为鸿蒙系统开发的APP。

目前有两种方式可以下载

1、使用HUAWEI DevEco Studio中的远端模拟器,HarmonyOS官网下载DevEco Studio 2.0 Beta3版本即可获得。

2、使用专属OTA升级真机进行调测,通过官方渠道报名(),审核通过后将收到华为官方公测邀请邮件,根据邮件内容指引,即可得到OTA推送。

适用设备包括

1、华为手机:全网通(5G双卡)P40 、 全网通版P40 Pro、Mate30、Mate30(5G) 、Mate30 Pro、Mate30 Pro(5G);。

2、华为平板电脑:全网通版、全网通版(5G)、WIFI版本的 MatePad Pro。

面向普通手机用户推送的鸿蒙系统,还需要再耐心等一两个月。根据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的说法,2021年一二月份将会开放部分手机用户升级鸿蒙系统,初步升级会验证几个月,之后全面放开升级,市面上90%以上的机型都会升级。

除了手机,华为的其他自研产品也会大范围搭载鸿蒙系统。另外,还有40家硬件合作伙伴的产品将加入,保守估计,明年搭载鸿蒙OS的IoT设备数量将达到1亿部。华为方面透露,目前头部家电企业都在商谈。

自2019年8月荣耀智慧屏首发鸿蒙系统以来,已经过去了1年多时间。然而大众对鸿蒙系统仍然无感,甚至有很多质疑。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普通人来说,智慧屏版的鸿蒙系统并没有表现出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人们感知不到这是一个不一样的、划时代的新系统。

这也难怪,鸿蒙系统是面向万物互联的,只放在有限的设备上显然无法充分发挥其“从底层打通设备”的核心能力。况且,智慧屏不仅出货量有限,还是一种低频交互设备,人们的使用频率往往以天来计算,影响力有限。

现在,鸿蒙系统手机版来了,相信很快大家就会体会到鸿蒙的不一样之处。

智能手机的优势在于高普及率,几乎人手一部,而且跟人的交互非常密切,以分钟计。某种程度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相当于器官的延伸。因此,它被选为了万物智联的核心入口。

一旦作为中枢的智能手机搭载了鸿蒙系统,由于它的庞大规模,以及辐射整个智能生态的覆盖能力,鸿蒙系统的影响力将得到释放。

人们会发现,搭载鸿蒙系统的各种设备之间,APP可以通用,能力可以共享,数据可以同步。比如,手机可以用无人机的摄像头;手机打开菜谱,一碰烤箱即可配对,传输对应数据后,烤箱就开始自动烹饪;手机、平板、大屏之间无缝跨屏协同,可以实时批注,协同办公更高效。

随着鸿蒙系统大规模落地,可以预见:2021年将是智慧物联真正走进人们生活的一年。

一个新系统能不能活下来,最关键的便是生态:硬件生态需要厂商的合作,软件生态需要开发者的支持。

鸿蒙系统作为5G万物互联时代的先行者,得到智能家居硬件厂商的支持并不难。智能家居厂商虽然也在打造自己的生态,但更多是在硬件连接层面。

至于操作系统层面,放眼全球,能做到的也没有几个。即使像苹果、亚马逊、谷歌、三星这样的巨头,也都在统一标准,它们早在2019年底便组成了联盟,制定新的智能连接家用设备统一标准。因此,国内硬件厂商也有统一标准的需求,否则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仰他人鼻息。

鸿蒙系统是开源的,如果能够在利益上合理分配,包括小米、OPPO、vivo在内的手机厂商,理论上都可以使用。其他的硬件厂商加入就更合理了。

软件生态方面,首先,鸿蒙系统的先锋性质、万物互联的巨大市场,都会吸引开发者加入。根据华为方面提供的数据,目前的有效开发者数量已经超过10万。有效开发者就是使用鸿蒙OS IDE开发工具,并提交代码的。

其次,华为面向开发者开放的能力,让开发工作变得更加高效。

分布式的编程框架,华为把能够实现应用跨终端部署的基础单元,称为“元能力”,应用由元能力组装,可拆分合并,实现一次代码,多端适用。将复杂的设备间协同封装成简单接口,有超过15000个API可供调用。

分布式UI,不同设备的UI交互设计一直困扰着开发者,华为为此提供了7类自适应布局能力,例如拉伸、缩放,去适应不同尺寸的屏幕。

开发者工具平台,华为DevEco Studio 2.0提供了9套手机应用模板,据称每个模板可以减少近千行的工作量,也就是华为已经预置了很多需要的组件。提供了手机、手表、电视三种终端产品的应用效果展示。开发者在编写代码的同时就可以看到代码在设备上实现的效果。

另外,鸿蒙系统是可以兼容安卓的。安卓APP经过开发者简单的编译后,就可以用于鸿蒙系统。

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对鸿蒙系统软件生态建设应该充满了信心。

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副总裁杨海松说, 希望在明年年底,中国智能家居市场中搭载鸿蒙系统的设备出货量能达到16%,这是一条“生死线”。

中国网络最好,IoT制造最强,应用市场最大,足够鸿蒙发挥,但最终鸿蒙系统能发展到何种地步,还有很多X因素。送上祝福,拭目以待吧。

(源自网络,仅为传播更多信息目的)

上汽广汽联手/东风与PSA合作延期|12月下半月车企大事一览

现代计算机出现之前的发展史~~

公元前至1200前,在 Sumer 一些有文化的居民把他们的商业事务记录在陶土碑上。

公元前3000年,算盘在巴比伦被发明。

公元前250至230年,The Sieve of Eratosthenes用来决定质数。

大约西元79年,"The Antikythera Device”当根据纬度及星期的日子正确地调校好,就能得出轮流出现29及30日的农历月份。

大约1300 年,用金属线及小珠子做的算盘取代了中国的计算杆。算盘被当时的商人用作计算商业事务的往来。

1612 至1614 年,John Napier 用小数点,发明对数及用数字的棒计数。

1622 年William Oughtred根据 Napier的对数表发明圆形的计算尺,准确度只有3个位,但对很多工作已达到足够的准确度。

1642至1643年,巴斯卡(Blaise Pascal)为了帮助做收税员的父亲,他就发明了一个用齿轮运作的加法器,叫 “Pascalene” ,这是第一部机械加法器。 这个 “Pascalene” 有八个可动的刻度盘,最多可把八位长的数字加起来。

机械加法器

1666 年,在英国 Samuel Morland 发明了一部可以计算加数及减数的机械计数机。

1673 年 Gottfried Leibniz 制造了一部踏式 (stepped) 圆柱形转轮的计数机,叫 “Stepped Reckoner” ,这部计算机可以把重覆的数字相乘,并自动地加入加数器裏。

1694 年德国数学家, Gottfried Leibniz ,把巴斯卡的 Pascalene 改良,制造了一部可以计算乘数的机器,它仍然是用齿轮及刻度盘操作。

1773 年 Philipp-Matthaus 制造及卖出了少量精确至 12 位的计算机器。

电脑历史1773年

1775 年 The third Earl of Stanhope 发明了一部与 Leibniz 相似的乘法计算机。

1786 年 J.H.Mueller 设计了一部差分机,可惜没有拨款去制造。

1801 年 Joseph-Marie Jacquard 的织布机是用连接按序的打孔卡控制编织的样式。

打孔卡织布机

1811年Luddites 破坏这些令人们失业的机器。

1820年托马斯计算尺 (The Thomas Arithmometer) ,在法国科学学会发表。它是根据 Leibniz 的踏式鼓 (stepped-drum) 原理而制成。它是第一部大量生产的计算机,可以计算乘数,如得到用者协肋更可计算除数。这机器售卖了约90 年。

1822年巴培格(Charles Babbage) 开始设计及制造差分机(Difference Engine)。这部差分机是用蒸气启动的而且体积十分庞大,它有一贮存程式,可以进行计算并把结果自动地印出来。

巴培格及其设计的差分机

1829年 Willian Austin Burt 取得一部切合实际但笨拙的打字机的专利权,这是美国第一部书写机器。

1832年巴培格和 Joseph Clement 制造了差分机的雏型。

1833至1835年巴培格把目标转去设计分析机,由於分析机有现代电脑的基本元件,所以巴培格被称为「电脑之父」。

1838年1月Samuel Morse 和 Alfred Vail 发表电报系统的元件。

1842年Augusta Ada Byron,Countess of Lovelace 把 Luigi Menabrea 有关分析机的小册子翻译并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第一个程序编写员(programmer)

Ada的简介及照片

1843 年 Scheutz 与他的儿子 Edvard Scheutz 制造了一部第三阶 (3 rd order) 差分机。

1844 年 Samuel Morse 由华盛顿传送一封电服去巴尔的摩,美国马里兰州的一个城市。

1847 至1849年巴培格完作二十一幅差分机改良版的构图,可以操作第七阶相差(7th order) 相差及31 位数宇。但因没有人赞助,所以这台机器并没有完成。

1854年 George Boole 出版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ws of Thought”,是讲述符号及逻辑理由,它后来成为电脑设计的基本概念。

1858年一条电报电?第一次跨越大西洋,并且提供了几日的服务。

1861年一条跨越大陆的电报线把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连接起来。

1876 年 Alexander Graham Bell 发明了电话并取得专利权。

1876至1878年 Baron Kelvin 制造了一部泛音分析机及潮汐预测机。

1882年 William S. Burroughs 辞去在银行文员的工作,并专注於加数器的发明。

1889 年Herman Hollerith 的电动制表机在比赛中有出色的表现,并被用於 1890 中的人口调查。 Herman Hollerith 采用了Jacquard 织布机的概念用来计算,他用咭贮存资料, 然后注入机器内编译结果。这机器使本来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得到的人口调查结果,在短短六星期内做到。

电脑历史1890年

1893 年第一部四功能计算机被发明。

1895 年 Guglielmo Marconi 传送广播讯号。

1896 年 Hollerith 成立制表机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

1901 年打孔键出现,之后的半个世纪只有很少的改变。

1904 年John A.Fleming 取得真空二极管的专利权,为无线电通讯建立基础。

1906 年 Lee de Foredt 加了一个第三活门在Felming 的二极管, 创制了三电极真空管。

1907 年唱片音乐在纽约组成第一间正式的电台。

1908年英国科学家 Campbell Swinton ?述了电子扫描方法及预示用阴极射线管制造电视。

1911年 Hollerith 的表机公司与其他两间公司合并,组成 Computer Tabulating Recording Company (C-T-R),制表及录制公司。但在1924年,改名为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IBM)。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 Kamerlingh Onnes 在 Leiden Unversity 发现超导电。

1931年 Vannever Bush 发明了一部可以解决差分程式的计数机,这机器可以解决一些令数学家,科学家头痛的复杂差分程式。

1935 年 IB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引入 "IBM 601”,它是一部有算术部件及可在1秒钟内计算乘数的穿孔咭机器。

它对科学及商业的计算起很大的作用。总共制造了1500 部。

1937年Alan Turing 想出了一个 "通用机器(Universal Machine)” 的概念,可以执行任何的算法,形成了一个"可计算(computability)”的基本概念。Turing 的概念比其他同类型的发明为好,因为他用了符号处理(symbol processing) 的概念。

1938 年 Konrad Zuse 完成了一部可编写程式的二进制机械,原名叫「 V1」,后来改称为 「Z1」。这计数机用浮点操作,有 7 个位元的指数,16 个位元的尾数,以及一个正负唬位元。存贮器是用滑动的金属部份贮存16个数字,运作得很理想,但算术部件就不太成功。程式由穿孔带读取 (不是纸带,是 35MM的**菲林),数据可以用一个数字键盘输入,而输出就颢示在一电灯上。

电脑历史1935-38年及Konrad Zuse照片

1939年11月John Vincent Atannsoff 与 John Berry 制造了一部16位元加数器。 它是第一部用真空管计算的机器。

1939年Zuse 与 Schreyer 开鈶制造了"V2”[后来叫Z2],这机器沿用 Z1的机械贮存器,加上一个用断电器逻辑(Relay Logic)的新算术部件。但当 Zuse完成草稿后,这计划被中断一年。

1939-40年 Schreyer 完成了用真空管的10位元加数器,以及用氖气灯(霓虹灯)的存贮器。

1940年1月在 Bell Labs, Samuel Williams 及Stibitz 完成了一部可以计算复杂数字的机器, 叫“复杂数字计数机(Complex Number Calculator)”,后来改称为“断电器计数机型号I (Model I Relay Calculator)” 。它用电话开关部份做逻辑部件:145个断电器,10个横杠开关。数字用“Plus 3BCD”代表。在同年9月,电传打字 etype 安装在一个数学会议裏,由New Hampshire 连接去纽约。

1940年 Zuse 终於完成 Z2,它比运作得更好,但不是太可靠。

1941年夏季,Atanasoff 及 Berry 完成了一部专为解决联立线性方程系统(system of simultaneous linear equations) 的计算机,后来叫做"ABC (Atanasoff-Berry Computer)”,它有 60 个 50位元的存贮器,以电容器(capacitories) 的形式安装在2个旋转的鼓上,时钟速度是60Hz。

1941年2月 Zuse 完作"V3”(后来叫Z3),是第一部操作中可编写程式的计数机。它亦是用浮点操作,有7个位的指数,14位元的尾数,以及一个正负号。存贮器可以贮存64个字,所以需要1400个断电器。它有多於1200个的算术及控制部件,而程式编写,输入,输出的与 Z1 相同。

1943年1月 Howard H. Aiken完成"ASCC Mark I”(自动按序控制计算机 Mark I ,Automatic Sequence -- Controlled Calculator Mark I),亦称“Haward Mark I”。这部机器有51尺长,重5顿,由 750,000部份合并而成。它有72个累加器,每一个有自己的算术部件,及23位数的寄存器。

1943年12月 Tommy Flowers与他的队伍,完成第一部“Colossus”,它有2400个真空管用作逻辑部件,5 个纸带圈读取器(reader),每个可以每秒工作5000字符。

1947年 William Shockley ,John Bardeen以及 Walter Brattain发明了一转移电阻 (transfer resistance),后来称为晶体管,它使电脑有很大的改革,并且比真空管更可靠。

计算机的历史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计算机的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 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在1822年制作差分机模型时提出一个设想,每次完成一次算术运算将发展为自动完成某个特定的完整运算过程。188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这台分析机虽然已经描绘出有关程序控制方式计算机的雏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

巴贝奇的设想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期间,电磁学、电工学、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连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和真空三极管;在系统技术方面,相继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视和雷达……。所有这些成就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与此同时,数学、物理也相应地蓬勃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的各个领域经历着定量化的阶段,描述各种物理过程的数学方程,其中有的用经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难解决。于是,数值分析受到了重视,研究出各种数值积分,数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把计算过程归结为巨量的基本运算,从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数值算法基础。

社会上对先进计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现代计算机诞生的根本动力。20世纪以后,各个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的计算困难堆积如山,已经阻碍了学科的继续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军事科学技术对高速计算工具的需要尤为迫切。在此期间,德国、美国、英国部在进行计算机的开拓工作,几乎同时开始了机电式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研究。

德国的朱赛最先采用电气元件制造计算机。他在1941年制成的全自动继电器计算机Z-3,已具备浮点记数、二进制运算、数字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现代计算机的特征。在美国,1940~1947年期间也相继制成了继电器计算机MARK-1、MARK-2、Model-1、Model-5等。不过,继电器的开关速度大约为百分之一秒,使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受到很大限制。

电子计算机的开拓过程,经历了从制作部件到整机从专用机到通用机、从“外加式程序”到“存储程序”的演变。1938年,美籍保加利亚学者阿塔纳索夫首先制成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部件。1943年,英国外交部通信处制成了“巨人”电子计算机。这是一种专用的密码分析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应用。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制成的大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最初也专门用于火炮弹道计算,后经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计算机。这台完全采用电子线路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信息存储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比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但是,这种计算机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储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备现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数学家冯·诺伊曼领导的设计小组完成的。1945年3月他们发表了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EDVAC)。随后于1946年6月,冯·诺伊曼等人提出了更为完善的设计报告《电子计算机装置逻辑结构初探》。同年7~8月间,他们又在莫尔学院为美国和英国二十多个机构的专家讲授了专门课程《电子计算机设计的理论和技术》,推动了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

1949年,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实验室率先制成电子离散时序自动计算机(EDSAC);美国则于1950年制成了东部标准自动计算机(SFAC)等。至此,电子计算机发展的萌芽时期遂告结束,开始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时期。

在创制数字计算机的同时,还研制了另一类重要的计算工具——模拟计算机。物理学家在总结自然规律时,常用数学方程描述某一过程;相反,解数学方程的过程,也有可能采用物理过程模拟方法,对数发明以后,1620年制成的计算尺,己把乘法、除法化为加法、减法进行计算。麦克斯韦巧妙地把积分(面积)的计算转变为长度的测量,于1855年制成了积分仪。

19世纪数学物理的另一项重大成就——傅里叶分析,对模拟机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相继制成了多种计算傅里叶系数的分析机和解微分方程的微分分析机等。但是当试图推广微分分析机解偏微分方程和用模拟机解决一般科学计算问题时,人们逐渐认识到模拟机在通用性和精确度等方面的局限性,并将主要精力转向了数字计算机。

电子数字计算机问世以后,模拟计算机仍然继续有所发展,并且与数字计算机相结合而产生了混合式计算机。模拟机和混合机已发展成为现代计算机的特殊品种,即用在特定领域的高效信息处理工具或仿真工具。

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一直处于高速度发展时期,计算机由仅包含硬件发展到包含硬件、软件和固件三类子系统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的性能—价格比,平均每10年提高两个数量级。计算机种类也一再分化,发展成微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包括巨型、大型和中型计算机),以及各种专用机(如各种控制计算机、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等。

计算机器件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从分立元件到集成电路以至微处理器,促使计算机的发展出现了三次飞跃。

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1946~1959),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主存储器是决定计算机技术面貌的主要因素。当时,主存储器有水银延迟线存储器、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和磁心存储器等类型,通常按此对计算机进行分类。

到了晶体管计算机时期(1959~1964),主存储器均采用磁心存储器,磁鼓和磁盘开始用作主要的辅助存储器。不仅科学计算用计算机继续发展,而且中、小型计算机,特别是廉价的小型数据处理用计算机开始大量生产。

1964年,在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的同时,计算机也进入了产品系列化的发展时期。半导体存储器逐步取代了磁心存储器的主存储器地位,磁盘成了不可缺少的辅助存储器,并且开始普遍采用虚拟存储技术。随着各种半导体只读存储器和可改写的只读存储器的迅速发展,以及微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系统中开始出现固件子系统。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用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迅速从中小规模发展到大规模、超大规模的水平,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应运而生,各类计算机的性能迅速提高。随着字长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的微型计算机相继问世和广泛应用,对小型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了。

微型计算机在社会上大量应用后,一座办公楼、一所学校、一个仓库常常拥有数十台以至数百台计算机。实现它们互连的局部网随即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应用系统从集中式系统向分布式系统的发展。

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一些计算机配置了汇编语言和子程序库,科学计算用的高级语言FORTRAN初露头角。在晶体管计算机阶段,事务处理的COBOL语言、科学计算机用的ALGOL语言,和符号处理用的LISP等高级语言开始进入实用阶段。操作系统初步成型,使计算机的使用方式由手工操作改变为自动作业管理。

进入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时期以后,在计算机中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软件子系统,高级语言种类进一步增加,操作系统日趋完善,具备批量处理、分时处理、实时处理等多种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处理程序、网络软件等也不断增添到软件子系统中。软件子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明显地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属性,使用效率显著提高。

在现代计算机中,外围设备的价值一般已超过计算机硬件子系统的一半以上,其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算机的技术面貌。外围设备技术的综合性很强,既依赖于电子学、机械学、光学、磁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又取决于精密机械工艺、电气和电子加工工艺以及计量的技术和工艺水平等。

外围设备包括辅助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两大类。辅助存储器包括磁盘、磁鼓、磁带、激光存储器、海量存储器和缩微存储器等;输入输出设备又分为输入、输出、转换、、模式信息处理设备和终端设备。在这些品种繁多的设备中,对计算机技术面貌影响最大的是磁盘、终端设备、模式信息处理设备和转换设备等。

新一代计算机是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的智能计算机系统。它不仅能进行一般信息处理,而且能面向知识处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联想、学习和解释的能力,将能帮助人类开拓未知的领域和获得新的知识。

计算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中国曾经在早期计算工具的发明创造方面写过光辉的一页。远在商代,中国就创造了十进制记数方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这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计算每一个数学问题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就是用算筹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结果比西方早一千年。

珠算盘是中国的又一独创,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项重大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最初大约出现于汉朝,到元朝时渐趋成熟。珠算盘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过有益的作用,而且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区,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至今仍在使用。

中国发明创造指南车、水运浑象仪、记里鼓车、提花机等,不仅对自动控制机械的发展有卓越的贡献,而且对计算工具的演进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张衡制作的水运浑象仪,可以自动地与地球运转同步,后经唐、宋两代的改进,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记里鼓车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数装置。提花机原理刘计算机程序控制的发展有过间接的影响。中国古代用阳、阴两爻构成八卦,也对计算技术的发展有过直接的影响。莱布尼兹写过研究八卦的论文,系统地提出了二进制算术运算法则。他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表示法就是中国的八卦。

经过漫长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计算技术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先后建立了研究机构,在高等院校建立了计算技术与装置专业和计算数学专业,并且着手创建中国计算机制造业。

1958年和1959年,中国先后制成第一台小型和大型电子管计算机。60年代中期,中国研制成功一批晶体管计算机,并配制了ALGOL等语言的编译程序和其他系统软件。6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研究集成电路计算机。70年代,中国已批量生产小型集成电路计算机。8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重点研制微型计算机系统并推广应用;在大型计算机、特别是巨型计算机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计算机服务业,逐步健全了计算机产业结构。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面,中国在有限元计算方法、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汉字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软件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中国在科学计算与工程设计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有关经营管理和过程控制等方面,计算机应用研究和实践也日益活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的面向广大社会的技术学科,它建立在数学、电子学 (特别是微电子学)、磁学、光学、精密机械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之上。但是,它并不是简单地应用某些学科的知识,而是经过高度综合形成一整套有关信息表示、变换、存储、处理、控制和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及其周围各种现象与规模的科学,主要包括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则泛指计算机领域中所应用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的系统技术、软件技术、部件技术、器件技术和组装技术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五个分支学科,即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织与实现、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

理论计算机学 是研究计算机基本理论的学科。在几千年的数学发展中,人们研究了各式各样的计算,创立了许多算法。但是,以计算或算法本身的性质为研究对象的数学理论,却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

当时,由几位数理逻辑学者建立的算法理论,即可计算性理论或称递归函数论,对20世纪40年代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影响。此后,关于现实计算机及其程序的数学模型性质的研究,以及计算复杂性的研究等不断有所发展。

理论计算机科学包括自动机论、形式语言理论、程序理论、算法分析,以及计算复杂性理论等。自动机是现实自动计算机的数学模型,或者说是现实计算机程序的模型,自动机理论的任务就在于研究这种抽象机器的模型;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种形式语言,形式语言理论根据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分为O~3型语言,与图灵机等四类自动机逐一对应;程序理论是研究程序逻辑、程序复杂性、程序正确性证明、程序验证、程序综合、形式语言学,以及程序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算法分析研究各种特定算法的性质。计算复杂性理论研究算法复杂性的一般性质。

计算机系统结构 程序设计者所见的计算机属性,着重于计算机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特性,硬件、软件和固件子系统的功能分配及其界面的确定。使用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者所见到的计算机属性,主要是软件子系统和固件子系统的属性,包括程序语言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软件等的用户界面。使用机器语言的程序设计者所见到的计算机属性,则是硬件子系统的概念结构(硬件子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特性,包括指令系统(机器语言),以及寄存器定义、中断机构、输入输出方式、机器工作状态等。

硬件子系统的典型结构是冯·诺伊曼结构,它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组成,采用“指令驱动”方式。当初,它是为解非线性、微分方程而设计的,并未预见到高级语言、操作系统等的出现,以及适应其他应用环境的特殊要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软件子系统都是以这种冯·诺伊曼结构为基础而发展的。但是,其间不相适应的情况逐渐暴露出来,从而推动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变革。

计算机组织与实现 是研究组成计算机的功能、部件间的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以及有关计算机实现的技术,均属于计算机组织与实现的任务。

在计算机系统结构确定分配给硬子系统的功能及其概念结构之后,计算机组织的任务就是研究各组成部分的内部构造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机器指令级的各种功能和特性。这种相互联系包括各功能部件的布置、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

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扩展和性能的提高,计算机包含的功能部件也日益增多,其间的互连结构日趋复杂。现代已有三类互连方式,分别以中央处理器、存储器或通信子系统为中心,与其他部件互连。以通信子系统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计算机网络、分布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

与计算实现有关的技术范围相当广泛,包括计算机的元件、器件技术,数字电路技术,组装技术以及有关的制造技术和工艺等。

软件 软件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程序设计、基础软件、软件工程三个方面。程序设计指设计和编制程序的过程,是软件研究和发展的基础环节。程序设计研究的内容,包括有关的基本概念、规范、工具、方法以及方法学等。这个领域发展的特点是:从顺序程序设计过渡到并发程序设计和分币程序设计;从非结构程序设计方法过渡到结构程序设计方法;从低级语

一加将并入OPPO成为其子品牌,One Plus正式死亡?

国内

1.上汽/广汽达成战略合作

12月23日,上汽集团与广汽集团通过官方渠道宣布,两大集团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技术研发、资源协同、投资布局、市场拓展、商业模式创新及国际经营等相关领域开展合作。

传统车企之间,变革与合作同样是主旋律。上汽集团和广汽集团,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汽车龙头企业,两者均有较为强大的汽车产业链整合能力,且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研发和制造体系。所以,两者合作,将带来非常丰富的产业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来源:盖世汽车)

2.东风与PSA合作延期,神龙汽车或迎转机

FCA与PSA合并交易完成后,东风汽车在新集团中拥有4.5%的股权,是继第一大股东FCA阿涅利家族(14%左右)和第二大股东PSA和法国政府(6%左右)后的第三大股东。

就在PCA与PSA官宣双方正式签署了具有约束力的合并协议的第二天,东风汽车对外表示,其与PSA达成一致,双方将延长合资公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资期限。而这一协议的签订,不仅正面回击了外界关于“神龙公司解体”、“PSA退出中国”等言论的不实,也打消了公众对于PSA在华地位不够稳固的质疑。(来源:盖世汽车)

3.中国一汽与阿里巴巴携手打造智能网联汽车

12月27日,中国一汽与阿里巴巴在长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斑马智行系统为基础,打造面向未来的下一代智能网联汽车。中国一汽将建设以云计算、数据智能、中台和移动协同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基础设施,推动汽车行业迈入云上智能时代。

此次合作,中国一汽与阿里巴巴将携手共建汽车行业面向未来的核心技术能力,推动汽车行业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阿里巴巴将拥抱更广阔的开放生态,与中国一汽打造推动下一代智能网联汽车,推动未来从车联网真正走向智慧的车世界。(来源:盖世汽车综合)

4.戴姆勒试图将北京奔驰股份增至75%,北汽或增持戴姆勒股份至10%

据路透社报道,有三名知情人士表示,在最初增持股份的尝试失败之后,戴姆勒一直在衡量数种方案以强化对北京奔驰的控制权。其中一种方案是,将其在北京奔驰的股份从目前的49%增加至75%。如果此次戴姆勒在北京奔驰的股份能够增至75%,就将成为第二家由外资企业“控股”的合资车企。

当然,北汽集团也并没有闲着。据路透社等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北汽集团正考虑将其持有的戴姆勒股份增至9.9%,以让戴姆勒集团将其视为在中国市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去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已成功收购戴姆勒9.7%的股份。如果此次北汽能成功将股份增至9.9%,就能超过吉利,成为戴姆勒集团的最大股东。届时,两家中国车企将共持有戴姆勒几近20%的股份。

知情人士指出,北汽集团已经开始在公开市场购买戴姆勒的股票。需要指出的是,吉利和北汽都不太可能将其在戴姆勒的股份增至10%之上,因为如果每位投资者持有超过10%的股份,就需要受到德国监管机构Bafin冗长的审查。(来源:盖世汽车)

5.C-IASI正面25%偏置碰撞,帕萨特获“P”

近日,C-IASI(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的一次碰撞测试结果,让叱咤中国车市多年的帕萨特陷入舆论漩涡。数据显示,在正面25%偏置碰撞中,测试车2019款帕萨特280TSI商务版拿到了P(较差)评级。不过在此指出的是,正面25%偏置碰撞只是整个测评项目中的一项,该车型在其他分指数项目如车外行人安全指数、车辆辅助安全指数方面均获得G(优秀)成绩。

随着智能互联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相关行业标准亦在不断革新和加严。总之,在国内汽车碰撞测试标准不断趋于严格的背景下,依旧能够拿到高分的车企得到了正名,拿到低分的车型也将获得提升的动力与方向。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市场,更加严格的标准,有利于驱动我国汽车行业优化升级,提升整体的竞争力。(来源:盖世汽车)

6.12月30日,首批国产特斯拉Model?3开始交付用户

特斯拉国产的消息一直备受关注,自特斯拉上海工厂于10月23日正式投产,首款国产车型Model?3预计于2020年1季度前交付。就在12月30日,首批国产特斯拉Model?3开始交付用户。

近期,特斯拉在国内利好消息不断。12月27日,特斯拉在上海金桥超级充电站建成国内首座V3超级充电桩,标志着V3超级充电桩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另据路透社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与中国多家银行达成协议,后者将向特斯拉上海工厂提供高达100亿元、五年期的贷款,且其中部分将被用来偿还现有贷款。

国产Model?3具备特斯拉独特的品牌效应以及智能化优势,在一、二线城市为主的消费市场中,将对中国传统豪华车格局发起冲击,也要面对国内高端新能源车型的竞争。随着本土化的深入,产能被释放的特斯拉在价格上恐怕还有更多下探空间,配合不断完善的配套设施,国产特斯拉Model?3的前景还是被更多看好。(来源:盖世汽车)

7.新宝骏RC-6成为首款搭载华为HUAWEI?HiCar量产车

12月29日,新宝骏正式对外发布首款搭载HUAWEI?HiCar的量产汽车—新宝骏RC-6,并宣布自2020年3月起,新宝骏全系产品将搭载HUAWEI?HiCar智慧互联解决方案。

据悉,新宝骏RC-6搭载了HUAWEI?HiCar智慧互联解决方案后,可以与多达1.3亿的华为智能终端与智能设备完全打通,让汽车和手机、PC及其他IOT等硬件设备之间实现全互联。基于分布式技术,新宝骏RC-6可实现多项黑科技,包括手机与车机的极简连接、日程卡片一键导航、手势控制、视频通话、车内一键远程控制家居、车内摄像头疲劳检测、Android应用生态共享等,真正打通车主全场景下的信息,实现人-车-家的互联互通、无感连接和服务的无缝流转。

而除了宝骏,据悉HUAWEI?HiCar正在积极构建产业联盟,和各大生态伙伴及汽车主机厂紧密合作。截至当前,HUAWEI?HiCar已经与沃尔沃、奥迪、上汽、长安、长城等数十家主流车企达成了合作,并在积极推进手机车机互联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统一,促进车载应用市场整体的快速发展,真正重新定义车主的互联生活。(来源:盖世汽车)

8.蔚来三季度报:营收同比增长25%,亏损环比收窄

12月30日晚,蔚来汽车发布了截至2019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报。

财报显示,第三季度,蔚来汽车营收为人民币18.368亿元(约合2.570亿美元),环比增长21.8%,同比增长25%;净亏损为人民币25.217亿元(约合3.528亿美元),环比收窄23.3%。在营收增长的同时,蔚来汽车第三季度的销售成本同样也在上涨。财报显示,蔚来汽车第三季度销售成本为人民币20.584亿元(约合2.880亿美元),较第二季度增长2.3%,较去年同期增长29.8%。而研发支出方面与去年同期持平,第三季度为人民币10.232亿元(约合1.432亿美元)。

蔚来汽车第三季度归属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人民币25.536亿元(约合3.573亿美元),环比二季度减少22.9%,同比减少73.8%。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归属蔚来汽车股东的净亏损为人民币24.513亿元(约合3.429亿美元)。与此同时,公司第三季度毛利率为-12.1%,较上季度的-33.4%提升明显。

由以上财报指标判断,第三季度,蔚来汽车虽然依旧延续亏损的主旋律,但得益于ES6的规模交付,其营收和毛利率有明显改善。另外,随着ES8召回带来的成本压力缩减,其净亏损幅度也在持续收窄,整体财务指标回暖明显。(来源:盖世汽车)

9.锐际入市,长安福特打响反攻战

12月19日,福特锐际Escape正式入市。面对车市寒冬和美系车惨遭“滑铁卢”现状,长安福特和福特全国销售服务机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一款足够“给力”的产品,能在2019年年末、2020年年初,支撑起福特在华的自尊与颜面。

存量市场到来的,不仅仅只有市场的下行,还有行业的创新与变革。而在产业面临新的变革面前,传统车企依旧有后发优势。不过,当下,对于长安福特来说,到了通过锐际打响这场反攻战的时候了。(来源:盖世汽车)

10.全球独角兽500强,汽车交通领域37家上榜

12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中心与北京隐形独角兽信息科技院(BIHU)联合发布了《2019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在汽车交通领域,此次登上全球独角兽500强的企业共有37家,总估值为1571.57亿美元。

从企业区域分布来看,汽车交通领域中,中国独角兽企业全球最多,有26家,总估值为1149.17亿美元。这与中国车市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自2009年开始,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10年蝉联全球第一。庞大的市场空间和潜力吸引越来越多的新兴造车者进入。(来源:盖世汽车)

国际

11.PSA与FCA签署合并协议,双方50:50持股

12月18日,菲亚特克莱斯勒发布公告称,其与标致汽车公司(PSA)签署了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合并协议。协议规定,双方以50:50的比例合并,合并后的新集团将成为行业翘楚,有望创造全球销量第四、收入排名第三的汽车集团。

从10月底的“官宣”,到此次签署具有约束力的合并协议,PSA和FCA的合并在按照双方既定的步伐和目标前行。此次合作,无论是在企业规模体量还是在品牌影响力上,都足以对汽车行业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此次合作,业内的普遍看法是,汽车行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四化,传统车企开始抱团取暖,以节约成本,优化现金流,顺利完成过渡。从新集团未来开拓的方向来看,其正优化资源致力于在新能源、移动出行、自动驾驶、车联网方面取得新突破。所以,面向未来,新公司带来的协同效应,将有助于其顺利完成向新四化方向的过渡。(来源:盖世汽车)

12.2020沃德十佳出炉

2020年“沃德十佳发动机”评选正式更名为“沃德十佳发动机与动力系统”评选。今年的榜单同样含有4款非传统燃油动力,分别是2款带48V轻混系统的汽油发动机、1款汽油强混动系统,以及1款纯电驱动系统。燃油发动机方面,美国市场青睐的大排量8缸只剩一席,倒是有3台燃油发动机都选择了直6结构,看来美国市场也顺应潮流“节能减排”。

2020沃德十佳:

宝马3.0升涡轮增压直列6缸汽油发动机

戴姆勒3.0升涡轮增压直列6缸汽油发动机+48V轻混系统

通用3.0升涡轮增压直列6缸柴油发动机

通用6.2升自然吸气V8汽油发动机(顶置气门)

FCA?3.6升自然吸气V6发动机+48V轻混系统

福特2.3升涡轮增压直列4缸汽油发动机

日产2.0升可变压缩比直列四缸汽油发动机

本田2.0升阿特金森循环自然吸气直列四缸发动机+i-MMD混动系统

现代1.6升涡轮增压直列四缸汽油发动机

现代150kW纯电动系统。

(来源:盖世汽车)

13.特斯拉股价连创新高,收盘价超400美元

据路透社报道,特斯拉股价自今年6月创下较低水平之后,于12月19日首次超过400美元。当天,特斯拉股价高达406.85美元(当天的收盘价为404美元),而其6月的股价低点为178.97美元。12月20日,该司股价再次创下新高,当日收盘价为405.59美元,最高价达413美元,离马斯克去年提出的420美元“退市”价格仅7美元之差。

根据特斯拉10月份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该公司上个季度归属于公司普通股东的净利润为1.43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为1.86美元,实现盈利。此外,特斯拉上海工厂已经开启试生产,并计划于明年1月份开始交付,以及Cybertruck皮卡的发布,这些都推动了股价的上涨。(来源:盖世汽车)

14.传戈恩或“逃离”日本,现身黎巴嫩

综合外媒报道,本应在日本等待审判的日产汽车前董事长卡洛斯?戈恩已离开日本,前往黎巴嫩。2018年11月份,戈恩因涉嫌金融不当行为在日本被捕。随后,戈恩被关押了一段时间,最终被保释,但被要求必须留在日本。

在戈恩被捕之后的一年多里,大致出现了两种说法:日产和日本检方指控其挪用公司资源为个人的奢侈生活买单,而戈恩的部分盟友则认为是日产高管的阴谋,以阻止戈恩深化日产和雷诺之间的联盟关系。(来源:盖世汽车)

15.日产汽车11月全球销量下滑10.3%,向欧洲出口销量暴涨

根据日产汽车近日公布的销量数据,11月份,该公司共售出417,913辆新车,较去年同期相比下滑10.3%。就累计销量来看,截至11月底,日产汽车今年已经售出?4,719,675辆新车,同比跌幅为8%。

出口销量或许是日产11月销量报告中最亮眼的部分。11月份,日产从日本共出口47,089辆新车,连续两个月实现同比增长。其中,日产上个月向欧洲国家出口了3,667辆新车,同比暴增984%。(来源:盖世汽车)

16.美国国会或调整电动车补贴政策,特斯拉、通用或迎新“契机”

据外媒报道,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草案当中包含了新的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而这对于电动车行业来说或将是新的契机。在现有的积分已经被用光的情况下,该草案对于特斯拉、通用等车企来说无疑是新的惊喜。

美国国会2010年通过了电动车消费者税收抵免政策,消费者购买一辆新电动车之后依据规定将获得一次性7,500美元的税务补贴。然而,根据补贴政策,但如果车企在美国售出200,000辆电动车,那么随后的四个季度将补贴将会逐渐退坡。特斯拉在2018年第三季度的销量已经超过20万辆,而通用也紧随其后,在2018年第四季度超过这一指标。这也就意味着,特斯拉消费者从2019年12月31日之后将无法获得相应补贴,而通用的消费者则在2020年3月30日之后无法获得补贴。

新草案将200,000电动车销量门槛提高到600,000辆;特斯拉及通用汽车2019年出售的电动车仅享受的是退坡后的补贴,因此不能计入在600,000辆当中;将补贴金额从目前的7500美元降低到7000美元。(来源:盖世汽车)

17.沃尔沃集团23亿美元向五十铃出售日本UD卡车业务

据外媒报道,沃尔沃集团透露或以约23亿美元的价格将其日本UD卡车业务出售给五十铃汽车。鉴于卡车高科技兴起,竞争加剧,沃尔沃集团希望此举能够退出低利润率的业务,帮助增加其现金流。

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汽车和其他新技术的发展革新了汽车行业,为提升竞争力,很多汽车制造商选题合作应对调整。沃尔沃集团及五十铃也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宣布达成合作。沃尔沃集团表示,此次交易将使其营业收入增加约20亿克朗,净现金流增加约220亿克朗。(来源:盖世汽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诺基亚是不是安卓系统

一加(One Plus),是一个面向“玩机党”、数码发烧友的小众手机品牌,其品牌理念是“不将就”,顶配硬件、近乎原生的安卓系统以及高性价比等特色,让它成为了那些“爱折腾”的手机玩家的最爱。

2013年,一加CEO刘作虎从OPPO离职后,次月便创办了一加手机,之后一加一直跟OPPO保持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依靠OPPO在背后的扶持,一加在大浪淘沙的手机市场上存活了下来,还依靠其性能优势和原生系统的特点,成功出海,在印度、欧美等国的高端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虽然一加很少出现在中国主流大众的视野里,许多中国消费者甚至没有听说过它的名字,但在数码圈子内,每款一加手机都是讨论度十足的产品。

6月16日,刘作虎面向公司内部发出邮件,正式宣布一加与OPPO将进行全面融合,一加未来将成为OPPO旗下的独立品牌。

此消息一出,在数码圈内很快引发了大量讨论。虽然说众所周知OPPO和一加本是一家人,合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也有很多一加粉丝担心一加未来能否保持独立性。

如果一加手机的配置和营销逐渐向OPPO其他产品看齐,那该品牌的未来不容乐观,有些人甚至发出了“One Plus正式死亡”的观点。

OPPO此前之所以一直不承认一加就是它旗下的品牌,主要原因还是两家的品牌理念差距太大。虽然本是一家人,但OPPO的理念是靠铺天盖地的明星广告,收割蓝海用户。一加却坚持小众,以口碑和性价比取胜。如果过早就将这层窗户纸捅穿,对那些只因嫌弃其他国产品牌low而选择一加的“玩机党”们来说,肯定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然而在残酷的市场上,仅仅靠数码发烧友作为目标受众是没法延续一个品牌的活力的。一加手机要想坚持下去,还得开辟出更大规模的用户群。OPPO也需要一加来帮助其打通高端市场并改善企业在数码圈子的形象。

这样看来,一加和OPPO合并的理由是顺理成章了,但最终结果如何,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系统建设简述

诺基亚的产品有的是安卓系统的,有的不是。

诺基亚的操作系统有:

1、塞班系统

早期诺基亚的手机是塞班系统。

2008年6月24日,诺基亚宣布收购Symbian公司的所有股权,塞班系统成为诺基亚独占系统。

2013年1月24日晚间,诺基亚年度财务报告宣布在2012年发布的808 Pure View将是公司最后一款以塞班系统为平台的手机,标志着塞班系统正式走向消亡。但塞班的支持服务持续到2016年,因为塞班公司赋予诺基亚的根CA证书于2016年1月5日过期。

2、安卓系统

诺基亚于2014年2月24日在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发布了旗下首款搭载Android操作系统的手机NOKIA X。后续还有NOKIA X+和NOKIA XL。

NOKIA X、NOKIA X+、NOKIA XL,其搭载的Android平台已经被NOKIA和Microsoft深度定制,不包含Google的服务且取而代之的是Microsoft的OneDrive、Outlook等服务。诺基亚希望用搭载了Android的NOKIA X去吸引最入门的智能手机用户,又希望引导他们在未来走向Lumia产品。

3、Maemo

Maemo诺基亚于2005年首次推出的一款手机操作系统,用以弥补Symbian OS的某些先天不足,搭载Maemo系统的诺基亚手机只有N770、N800、N810和N900四部。2010年2月,诺基亚宣布将Maemo与英特尔(Intel)的Moblin计划合并,推出MeeGo,Maemo则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4、Meego

MeeGo是诺基亚与英特尔(Intel)合作开发的系统,商业手机中只有诺基亚N9搭载了MeeGo。

2012年7月,在诺基亚的支持下,Jolla Mobile为Meego延续生命,将在华发布新一代MeeGo手机,宣布MeeGo复生为Sailfish OS,并且未来的Sailfish OS兼容Android程序。

5、Windows Phone 7(Windows CE)

诺基亚将把Windows Phone作为智能手机的主要操作系统,参与该系统的研发,并在该平台上,在诺基亚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领域进行创新,如拍照等。

6、Asha

Asha系统是基于Smarterphone研发。

诺基亚公司于2013年5月9日在印度发布了第一款Asha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诺基亚501”。

7、Windows Phone 8(Windows NT)

2012年9月5日上午10点(北京时间2012年9月5日22时),诺基亚联合微软在微软纽约总部正式发布了诺基亚第一款搭载Windows Phone 8操作系统的新机Lumia 920及Lumia 820。2012年旗舰机型Lumia 920,2013年旗舰机型Lumia 1020 /Lumia 1520都是Windows Phone 8。

8、Windows RT

北京时间2013年10月22日15点,诺基亚在阿布扎比诺基亚世界大会上推出的运行微软Windows RT8.1系统的平板电脑:诺基亚Lumia 2520。

9、Z Launcher

Z Launcher处于Beta状态,支持Android 4.1以上设备,截止到2014年11月20日官方支持机型包括NOKIA N1平板。

百度百科-诺基亚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有什么区别?

(一)设计开发基本思想和原则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研究工作涉及大量的空间地理数据和属性数据以及其他基础数据,为保证农用地分等数据质量和成果的可靠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工作成本,设计开发相关的系列信息系统。

1.基本思路

设计和开发需求不断完善,既要保证软硬件的可靠性,又要兼顾未来系统的升级扩展和继承性;既要考虑数据源的多样性和兼容性,更要保证其适时更新;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继承性、可重复性、可扩充性、易操作性和易维护性。

2.设计开发原则

(1)遵循规程与技术创新兼顾的原则。既要遵循国家颁布的相关技术规程,又要跟踪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合理应用各种先进技术成果和相关理论方法,在思路上、方法上有所创新,提高系统开发的技术水平和先进性。

(2)面向对象的原则。面向对象方法通过对具有相同或类似属性的实体进行抽象,对实体和实体操作进行封装而形成类。利用类的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进行模块设计。

(3)模块化设计原则。采用软件工程开发中的结构化和模块化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工作要求,自上而下,对系统进行功能解析与模块划分,在调查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明晰系统模块,建立最底层次的“积木块”,通过连接形成面向应用的“上层模块”。

(4)一致性原则。以现有的技术规程为基础,力求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阶段实施与整体规划相一致。组织风格、界面风格、操作模式和数据接口以及系统变量的设置、模块的调用、模块间的相互关系等应具有一致性。

(5)应用程序与数据分离的原则。通过系统程序代码与图形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分离,提高系统可移植性和可维护性。

(6)安全性原则。保证系统运行的结果数据和系统设计的相应数据备份等的安全性功能。

(二)系列信息系统概述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系列信息系统(简称为“系列信息系统”)是项目组基于SuperMap 平台,采用一体化的国土资源空间数据库管理、多层体系 C/S 架构,运用 GIS 组件式设计开发出来的。系统在应用上具有功能强大、简单易用、全业务一体化、全网络运行模式、支持远程业务处理等特点,在管理和维护上具有高度可扩展性和可伸缩性。系列信息系统包括《海南省农用地分等系统》、《海南省农用地定级与估价系统》、《土壤数字软件》、《外业调查图打印图件软件》、《外业调查资料录入软件》、《外业调查样点资料核实软件》、《分幅线处理软件》、《样地设置系统软件》、《样地设置定位系统软件》、《制图工具软件》、《土地适应性评价系统》和《占补平衡专家系统》12 个信息系统,系列信息系统的界面见图 3-59 ~图 3-70。

图 3-59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系统界面图

图 3-60 海南省农用地定级与估价系统界面图

图 3-61 土壤数字软件界面图

图 3-62 外业调查图打印图件软件界面图

图 3-63 外业资料录入软件界面图

图 3-64 外业调查资料核实软件界面图

图 3-65 分幅线处理软件界面图

图 3-66 样地设置系统软件界面图

图 3-67 样地设置定位系统软件界面图

图 3-68 制图工具软件界面图

图 3-69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界面图

图 3-70 占补平衡专家系统界面图

(三)系列信息系统结构

1.系列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系列信息系统由系统构建平台、关系型数据库、系统运行平台、业务运行系列系统组成。如图 3-71 所示。

图 3-71 系列信息系统构建平台关系图

系列信息系统以关系型数据库为基础,将元数据、工作流数据、业务数据、空间数据、档案数据以及文件数据进行一体化存储;以信息网络为载体,通过元数据定义组件、地图应用定义组件和信息交换定义组件等组成的系统构建平台进行统一的系统维护,实现了系列信息系统的统一构建与维护,具有高度的可伸缩性和可扩展性。

由系列信息系统、电子档案组件、地图应用运行组件、信息交换运行组件以及各种业务运行组件等构成的系统运行平台为依托,以数据中心为枢纽,通过信息采集、分析和评估等手段,以土地基础信息、土壤基础信息、外业调查数据、地形图信息、基础地理信息及其他相关领域基础信息为数据源,以统一的信息化标准、相关政策法规与管理制度、专业化、信息化管理为保障,实现了融合 GIS、GPS、RS 等在内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系列信息系统。

2.系统运行模式

(1)系统采用统一的运行模式,构成完全网络化的运行环境。

(2)统一的数据规范和编码标准,方便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支持与省国土资源厅以及国土资源部的信息交换。

(3)数据格式支持共同的交换标准,支持 DXF、E00、VCT 等格式。

(4)软件及其开发工具支持空间数据库技术,支持 SuperMap SDX+、ArcSDE、ORACLE Spatial 等空间数据库。

(5)各级系统具备共同的数据交换接口定义、软件工具和交换方法。

(6)系统开发过程具有规范的各种技术参考文档。

3.数据管理模式

数据管理方面,由于采用统一体系组织,所以是集中式数据管理模式。多级集散式数据管理模式突出分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于不同业务部门,可以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统一管理所有管理区域内的空间数据。下级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数据管理模式,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统一管理所有管理区域内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并通过网络访问和交换数据。

4.网络逻辑拓扑

系统的网络逻辑拓扑将采用“异地互备集群结构”,为系统运行模式和数据存储模式提供支撑 , 见图 3-72。

图 3-72 系统网络逻辑拓扑关系图

采用异地的两个机房和相应的服务器系统构成异地互备系统,异地之间通过专网进行服务器间数据同步,在正常情况下,两地局域网的数据库服务器同时运行,当其中一台服务器发生故障时,可以使用另外一台服务器继续工作。该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异地容灾:当某地发生灾难性事故时,另一地系统仍然能够保持运行,数据不会遭受毁灭性损失(包括县级系统数据的异地冗余存储)。

(2)高性能:实现了双机无冗余备份,处理能力被充分利用,从而有利于提高系统性能,由于大数据量的空间信息访问使用本地存储,大大加快了运行速度。

(3)低带宽:由于采用服务器的数据同步,避免网络流量在广域连接关键路由上的汇集,有效降低了跨子网访问的带宽需求。

(4)低成本:该结构在目前的网络条件下就能够实现软、硬件成本低,维护简单,运行成本较低。“异地互备集群结构”相对于集中化的“双机集群模式”而言,是一种松散型集群结构,不仅有利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系统的性能。

5.开发部署结构

在软件的设计方面,按三层模型,即数据服务层、应用逻辑层和用户界面层构造系统进行设计,应用逻辑层主要承担各种应用组件完成系统的功能。组件具有较好的重用性,可以对部件独立升级,增加新的接口(属性与方法),而不影响原有系统。此外,使用重用组件可以构造新的应用子系统,在具体实现上,将按业务职能和机构组成划分应用子系统。其结构如图 3-73所示。

图 3-73 软件三层模型图

系列信息系统是基于 GIS 模式软件体系结构创建的。最顶层是用户界面,中间层为应用服务层,主要由各种系统组件和应用服务系统构成,用以实现系统的功能并完成对数据库的访问。最底层为数据库层,主要为 SQL Server 等大型的管理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在 Windows 等操作系统上运行。

(四)系列信息系统配置

1.硬件配置

系列信息系统网络和硬件配置如图 3-74 所示。

图 3-74 网络与硬件配置图

2.软件配置总结

详见表 3-90。

表 3-90 软件配置表

续表

(五)系列信息系统评价

系列信息系统是根据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和《农用地估价规程》等有关要求,结合本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采用基于 SuperMap 组件式开发的面向数据处理、计算、制图、决策分析等应用的实用数据可视化信息系统。

1.一般性能评价

(1)系统效率。系列信息系统采用可视化技术和 SuperMap 的 GIS 技术进行开发,运行于Windows 2000/XP 环境,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操作方便,能及时准确地向用户提供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查询功能完备,查询速度快;系统具有良好的容错性,能对捕获的各种错误进行妥善处理;系统在完成各个任务后,其线程会自动关闭,占用系统资源少,资源的使用效率高。

(2)系统可靠性。系统在运行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系统提供了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功能,当用户数据发生错误或丢失时,系统可以及时恢复用户数据。

(3)可扩展性。系统采用 GIS 技术,在开发过程中,系统已经留取了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的接口,因此,当需要增加功能模块时,在现行系统上不做较大改动即可实现,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4)可移植性。系统的空间数据库可以与 ArcInfo、MapInfo、AutoCAD 等交换数据;系统可以移植到任何安装有 Windows 2000/XP 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上使用。同时,系统能与其他大量的土地资源数据兼容。

2.专业性能指标评价

(1)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系统开发主要采用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和《农用地估价规程》中的方法、参数和代码以及相关的数学标准化模型,保证了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国土资源数据共享和软件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推广应用。

(2)数据兼容性。系统采用组件式 GIS 软件 SuperMap 作为开发平台,能同时实现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两种空间数据输入。同时该系统能与 MapInfo、ArcInfo、ArcView 和 AutoCAD 等主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数据格式通用;具有接受 bmp、grid、mrsid、tif 和 ecw 图像文件的功能,通过系统提供的屏幕数字化功能,实现栅格数据(如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貌图、地形图等)向矢量数据转化。同时,系统能将相关的数据集(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面图层,乡镇位置等点图层,乡镇界、县界等县图层)导出成 MapInfo、ArcInfo、ArcView、AutoCAD 和国际矢量交换格式等多种信息系统数据源。

(3)空间分析功能。该系统能将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貌图等矢量化图层进行叠加,得到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的单元图,然后进行一系列的缓冲区分析、多边形合并、图层拷贝和复制等空间数据处理分析后,可获得用户需要的数据图层。

(4)地图输出。通过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单元、土地利用方式、乡镇名等图层和相关属性数据,系统提供单值专题图、分段专题图、等级符号专题图、点密度专题图、统计专题图、标题专题图和用户自定义专题图多种专题图制作向导用以制作专题地图,在地图制作过程中,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对地图进行填充颜色、线条等风格设置,可以根据需要对相关地图要素布局。通过以上设置,可以输出农用地等别、级别、基准地价等相关图件。

(5)经济社会效益分析。采用组件式 GIS 软件作为开发平台,系统开发成本较低,运行维护费用较少;该系统可为各级管理和政府部门提供实用的计算机管理工具,快速方便地进行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可为全国建立土地资源信息数据库和数字国土、数字地球提供坚实基础和应用范例,促进中国土地的合理化管理,解决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

国土资源部对本研究的科技成果鉴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中分幅线处理软件、土壤数字软件属国内首创”。

cpu是什么意思

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它们是中国的三大电信运营商,区别肯定有很多,如果单从3G来对比和区别的话,中国联通使用全球最成熟、覆盖最广泛的WCDMA网络,网速最快,最稳定,在全球通用性最强;

中国移动使用国内自主开发的TD-SCDMA网络技术,虽然自主性强但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成熟度、稳定性、网速、通用性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中国电信使用的CDMA2000网络技术是WCDMA的前身,也是一个过渡性发展制式,具备有部分WCDMA的特点,也因为这样,CDMA2000在目前三大运营商的3G业务里算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网速、稳定性、通用性都比WCDMA稍差,但略胜于TD-SCDMA。

所以单看3G业务,网速:联通>电信>移动;稳定性:联通>电信>移动;全球通用性:联通>电信>移动。

而从2G业务方面看的话,中国移动比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都做得好,信号覆盖比较全面等。

而中国电信则是在宽带和固话业务方面比较突出,说到宽带和固话方面使用电信的用户可能比较多。

CPU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缩写,它可以被简称做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不过经常被人们直接称为处理器(processor)。不要因为这些简称而忽视它的作用,CPU是计算机的核心,其重要性好比大脑对于人一样,因为它负责处理、运算计算机内部的所有数据,而主板芯片组则更像是心脏,它控制着数据的交换。CPU的种类决定了你使用的操作系统和相应的软件。CPU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组和内部总线等构成,是PC的核心,再配上储存器、输入/输出接口和系统总线组成为完整的PC。

CPU的基本结构、功能及参数CPU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组和内部总线等构成。寄存器组用于在指令执行过后存放操作数和中间数据,由运算器完成指令所规定的运算及操作。

CPU主要的性能指标有:

1.主频

主频也叫时钟频率,单位是MHz(或G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处理数据的速度。CPU的主频=外频×倍频系数。很多人认为主频就决定着CPU的运行速度,这不仅是个片面的,而且对于服务器来讲,这个认识也出现了偏差。至今,没有一条确定的公式能够实现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两者之间的数值关系,即使是两大处理器厂家Intel和AMD,在这点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我们从Intel的产品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Intel很注重加强自身主频的发展。像其他的处理器厂家,有人曾经拿过一块1G的全美达处理器来做比较,它的运行效率相当于2G的Intel处理器。

所以,CPU的主频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主频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在Intel的处理器产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1 GHz Itanium芯片能够表现得差不多跟2.66 GHz Xeon/Opteron一样快,或是1.5 GHz Itanium 2大约跟4 GHz Xeon/Opteron一样快。CPU的运算速度还要看CPU的流水线、总线等等各方面的性能指标。

当然,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是有关的,只能说主频仅仅是CPU性能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体性能。

2.外频 外频是CPU的基准频率,单位是MHz。CPU的外频决定着整块主板的运行速度。通俗地说,在台式机中,我们所说的超频,都是超CPU的外频(当然一般情况下,CPU的倍频都是被锁住的)相信这点是很好理解的。但对于服务器CPU来讲,超频是绝对不允许的。前面说到CPU决定着主板的运行速度,两者是同步运行的,如果把服务器CPU超频了,改变了外频,会产生异步运行,(台式机很多主板都支持异步运行)这样会造成整个服务器系统的不稳定。

目前的绝大部分电脑系统中外频也是内存与主板之间的同步运行的速度,在这种方式下,可以理解为CPU的外频直接与内存相连通,实现两者间的同步运行状态。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很容易被混为一谈,下面的前端总线介绍我们谈谈两者的区别。

3.前端总线(FSB)频率 前端总线(FSB)频率(即总线频率)是直接影响CPU与内存直接数据交换速度。有一条公式可以计算,即数据带宽=(总线频率×数据位宽)/8,数据传输最大带宽取决于所有同时传输的数据的宽度和传输频率。比方,现在的支持64位的至强Nocona,前端总线是800MHz,按照公式,它的数据传输最大带宽是6.4GB/秒。

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的区别: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数据传输的速度,外频是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也就是说,100MHz外频特指数字脉冲信号在每秒钟震荡一亿次;而100MHz前端总线指的是每秒钟CPU可接受的数据传输量是100MHz×64bit÷8bit/Byte=800MB/s。

其实现在“HyperTransport”构架的出现,让这种实际意义上的前端总线(FSB)频率发生了变化。之前我们知道IA-32架构必须有三大重要的构件:内存控制器Hub (MCH) ,I/O控制器Hub和PCI Hub,像Intel很典型的芯片组 Intel 7501、Intel7505芯片组,为双至强处理器量身定做的,它们所包含的MCH为CPU提供了频率为533MHz的前端总线,配合DDR内存,前端总线带宽可达到4.3GB/秒。但随着处理器性能不断提高同时给系统架构带来了很多问题。而“HyperTransport”构架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更有效地提高了总线带宽,比方AMD Opteron处理器,灵活的HyperTransport I/O总线体系结构让它整合了内存控制器,使处理器不通过系统总线传给芯片组而直接和内存交换数据。这样的话,前端总线(FSB)频率在AMD Opteron处理器就不知道从何谈起了。

4、CPU的位和字长

位:在数字电路和电脑技术中采用二进制,代码只有“0”和“1”,其中无论是 “0”或是“1”在CPU中都是 一“位”。

字长:电脑技术中对CPU在单位时间内(同一时间)能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叫字长。所以能处理字长为8位数据的CPU通常就叫8位的CPU。同理32位的CPU就能在单位时间内处理字长为32位的二进制数据。字节和字长的区别:由于常用的英文字符用8位二进制就可以表示,所以通常就将8位称为一个字节。字长的长度是不固定的,对于不同的CPU、字长的长度也不一样。8位的CPU一次只能处理一个字节,而32位的CPU一次就能处理4个字节,同理字长为64位的CPU一次可以处理8个字节。

5.倍频系数

倍频系数是指CPU主频与外频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在相同的外频下,倍频越高CPU的频率也越高。但实际上,在相同外频的前提下,高倍频的CPU本身意义并不大。这是因为CPU与系统之间数据传输速度是有限的,一味追求高倍频而得到高主频的CPU就会出现明显的“瓶颈”效应—CPU从系统中得到数据的极限速度不能够满足CPU运算的速度。一般除了工程样版的Intel的CPU都是锁了倍频的,而AMD之前都没有锁,现在AMD推出了黑盒版CPU(即不锁倍频版本,用户可以自由调节倍频,调节倍频的超频方式比调节外频稳定得多。)

6.缓存

缓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缓存的结构和大小对CPU速度的影响非常大,CPU内缓存的运行频率极高,一般是和处理器同频运作,工作效率远远大于系统内存和硬盘。实际工作时,CPU往往需要重复读取同样的数据块,而缓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内部读取数据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内存或者硬盘上寻找,以此提高系统性能。但是由于CPU芯片面积和成本的因素来考虑,缓存都很小。

L1 Cache(一级缓存)是CPU第一层高速缓存,分为数据缓存和指令缓存。内置的L1高速缓存的容量和结构对CPU的性能影响较大,不过高速缓冲存储器均由静态RAM组成,结构较复杂,在CPU管芯面积不能太大的情况下,L1级高速缓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服务器CPU的L1缓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L2 Cache(二级缓存)是CPU的第二层高速缓存,分内部和外部两种芯片。内部的芯片二级缓存运行速度与主频相同,而外部的二级缓存则只有主频的一半。L2高速缓存容量也会影响CPU的性能,原则是越大越好,以前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现在笔记本电脑中也可以达到2M,而服务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缓存更高,可以达到8M以上。

L3 Cache(三级缓存),分为两种,早期的是外置,现在的都是内置的。而它的实际作用即是,L3缓存的应用可以进一步降低内存延迟,同时提升大数据量计算时处理器的性能。降低内存延迟和提升大数据量计算能力对游戏都很有帮助。而在服务器领域增加L3缓存在性能方面仍然有显著的提升。比方具有较大L3缓存的配置利用物理内存会更有效,故它比较慢的磁盘I/O子系统可以处理更多的数据请求。具有较大L3缓存的处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文件系统缓存行为及较短消息和处理器队列长度。

其实最早的L3缓存被应用在AMD发布的K6-III处理器上,当时的L3缓存受限于制造工艺,并没有被集成进芯片内部,而是集成在主板上。在只能够和系统总线频率同步的L3缓存同主内存其实差不了多少。后来使用L3缓存的是英特尔为服务器市场所推出的Itanium处理器。接着就是P4EE和至强MP。Intel还打算推出一款9MB L3缓存的Itanium2处理器,和以后24MB L3缓存的双核心Itanium2处理器。

但基本上L3缓存对处理器的性能提高显得不是很重要,比方配备1MB L3缓存的Xeon MP处理器却仍然不是Opteron的对手,由此可见前端总线的增加,要比缓存增加带来更有效的性能提升。

7.CPU扩展指令集

CPU依靠指令来计算和控制系统,每款CPU在设计时就规定了一系列与其硬件电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统。指令的强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标,指令集是提高微处理器效率的最有效工具之一。从现阶段的主流体系结构讲,指令集可分为复杂指令集和精简指令集两部分,而从具体运用看,如Intel的MMX(Multi Media Extended)、SSE、 SSE2(Streaming-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Extensions 2)、SEE3和AMD的3DNow!等都是CPU的扩展指令集,分别增强了CPU的多媒体、图形图象和Internet等的处理能力。我们通常会把CPU的扩展指令集称为”CPU的指令集”。SSE3指令集也是目前规模最小的指令集,此前MMX包含有57条命令,SSE包含有50条命令,SSE2包含有144条命令,SSE3包含有13条命令。目前SSE3也是最先进的指令集,英特尔Prescott处理器已经支持SSE3指令集,AMD会在未来双核心处理器当中加入对SSE3指令集的支持,全美达的处理器也将支持这一指令集。

8.CPU内核和I/O工作电压

从586CPU开始,CPU的工作电压分为内核电压和I/O电压两种,通常CPU的核心电压小于等于I/O电压。其中内核电压的大小是根据CPU的生产工艺而定,一般制作工艺越小,内核工作电压越低;I/O电压一般都在1.6~5V。低电压能解决耗电过大和发热过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