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全过程

2.“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有着怎样激动人心的场景?

3.天舟二号为何连续2次推迟发射?揭秘迟来9天的胜利

4.前苏联航天发射中心的拜科努尔发射场

5.神七发射过程?

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全过程

发射台工作-发射大厅电脑系统

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新华网酒泉9月25日电题:神七发射全记录

新华社记者李宣良、徐壮志、巩琳萌

108盏聚光灯将发射场区照得亮如白昼,58.3米高的船箭组合体和105米高的发射架散发出水晶般的光泽。

9月25日20时10分,距神舟七号飞船预定发射时间整整1个小时。

执行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已进入神舟七号飞船的返回舱。这是神舟飞船第一次迎来3名乘客。

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从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到远在大西洋的远望三号航天远洋测量船,以及神州大地上所有在电视机前期待的人们,都在等待又一个辉煌时刻的来临。

待发:3名航天员的手紧紧相握

气温:14摄氏度。风速:东南风5.3米/秒。

雷达、光电望远镜、高速摄像机……发射中心分布在大漠中各点号的30多台光测、遥测、雷测设备,一齐对准了发射架方向。

东风、渭南、太原、青岛……一个个航天测控站也随之而动。

在地球另一侧的南大西洋,一轮红日正从海平面上跃起。远望三号远洋测量船上巨大的雷达天线,对准了祖国所在的东北方向。与此同时,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另外4艘远洋测量船上的“千里眼”全都拭目以待。

神舟,再次牵动神州。

离发射还有40分钟,发射塔第8层固定平台操作阀箱前,操作手冯仰辉在测试发射站副站长王军的指挥下,将塔架控制开关向右旋转90度,接着按下启动泵。

环抱着火箭的第3组平台开始旋转,30度、90度、180度……乳白色的船箭组合体完全展露在眼前,灯光下,整流罩上的五星红旗图案格外醒目耀眼。

“15分钟准备!”

“祝你们好运!”44岁的飞船总装工人孙占海,向3位航天员挥了挥手,稳稳地从外面关上飞船返回舱舱门,接着又关上轨道舱舱门。

塔台上人员全部撤离。完成了飞天前一切准备的3位航天员,静静地躺在距离地面50多米高的返回舱内。

指挥中心的大屏幕显示,中间座椅上的翟志刚伸出双手,分别与左边的刘伯明、右边的景海鹏紧紧地握了一下。

中央总书记、国家、中央专程赶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航天员壮行并观看发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拿起可视电话,满怀深情地对3位航天员说:“希望你们圆满完成此次任务,以优异的成绩向党中央、院和全国人民汇报!”

话筒里传来航天员充满自信的回答:“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5分钟准备!”

3位航天员再次检查调整束缚带,关闭面窗,镇定地等待飞天时刻的到来。

点火:4秒钟的漫长等待

“……5、4、3、2、1。”随着零号指挥员郭忠来清晰有力的倒计时口令,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39岁的郭忠来第一次担任神舟发射的零号指挥员。

在郭忠来的面前,并排摆放着5个话筒——广播、对上、对下、天地主、天地备。即使是在发射准备的最后一秒钟,一旦出现意外情况,零号指挥员也有权中止发射。

“点火——”

控制指挥徐文西迅速抬起右臂,果断地按下那颗大拇指大小的红色按钮。

1500米外的移动发射平台上,一股橘红色的火焰从长征二号F型火箭底部猛地喷射出来。

发射中心指控大厅内,灯火通明。墙面上两块实时直播发射场景的巨大电子显示屏,瞬间被红**的烟雾填满。在一排排闪烁着的计算机屏幕前,上百名科技人员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不停跳动的各种数据。

1,2,3,4……足足4秒钟时间,火箭仍稳稳地坐在发射平台上——似乎如即将远行的游子,不愿意离开母亲温暖的怀抱。

等待,让人透不过气的等待。480吨重的火箭,似乎压在每一个人的神经上。

这4秒的停滞,就如同跳水运动员在起跳前猛地将跳板踏下蓄势。现在,那股蓄积的力量——604吨的巨大推力开始托着火箭徐徐升起。

火箭底部喷出的几千摄氏度高温的烈焰,在几秒钟内就将导流槽中数百吨水变为蒸汽。烈焰与蒸汽被压迫着从左右两侧的槽口喷薄而出,随即如同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高达数十米的烈焰,一刹那将整个戈壁辉映得如同白昼。

酒泉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大厅内,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的计算机。屏幕上的数据显示,3位航天员一切生理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

巨大的呼啸声骤然而至,似炸雷滚过,如天崩地裂。数千米外观摩席上的观众同时感受到了滚烫的气浪和耳膜的强烈震动。

长征二号F型火箭开始了它的第7次飞行,也开始了长征火箭家族的第109次飞行。

这是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谢幕之旅。在完成托举7艘神舟飞船的使命之后,这种专为载人飞行而打造、为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历史性突破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火箭,将把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火炬,传给发射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的下一种火箭。

飞翔!飞翔!火箭加速上升,一束炫目的金色火光划破墨蓝色的天幕……

飞行:航迹牵动万千神经

轰鸣声渐高渐远……

第12秒,火箭的尾部像被什么力量拽了一下,高速飞行的箭体向着东南方向微微拐了一个弯。

越飞越快、越飞越远的火箭,渐渐成了夜幕中的一个亮点。没有看够的人们,只能从还留在天幕上的烟雾回味昙花一现般的壮美。

相当于5倍自身体重的过载压力,把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重重地压在座椅上。身着14.5公斤重舱内航天服的3位航天员,蜷曲着双腿,如同安睡在母亲子宫中的胎儿。

“尽管他们的耐受力超越常人,但此刻也需要通过调整呼吸来应对这段最难熬的时光。”曾先后把神五、神六航天员送上太空的黄伟芬说。

“火箭飞行正常!”

“跟踪正常!”

“遥测信号正常!”

……

潮水般的数据源源不断地涌向指控中心。发射场各测站的光学、红外、遥测设备,太原、渭南、青岛的测控站,分布在三大洋上的5艘远望号测量船……接力般把测控数据实时传来。

“从火箭点火的那一刻起,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就全面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有上千个单位、10多万人员参与到了这一工程之中。

神舟飞天的壮美航迹,牵动着万千人的神经。

从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到成千上万的普通航天人,全都紧盯着神舟七号那向着天边延伸的航迹;

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和酒泉附近的副着陆场同时启动;

在东风、银川、榆林、邯郸各个陆上应急搜救点,救生大队大队长刘涛和几百名同事已经携带救生装备,坐在已经启动的直升机和特种车辆里……

广播里,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

第120秒,“逃逸塔分离”——这意味着火箭和飞船越过了最为危险的上升段前两分钟;

第138秒,“助推器分离”——火箭进入52公里高空,捆绑在箭体上用以增加推力的4支小火箭完成了使命;

第159秒,“一、二级分离”——在飞过平流层和中间层之后,火箭芯一级自动脱离,芯二级就要和飞船一起接近大气层的边缘;

第198秒,“整流罩分离”——火箭已经飞出稠密的大气层,神舟七号在太空中露出自己的真面目——飞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了……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杨利伟始终紧盯着计算机屏幕。5年前,他在首次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升空时,曾由于火箭高速飞行产生的振动而感到“很不舒服”。

“再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说,科技人员经过严密测算,在火箭助推器内新安装了一套“变能蓄压器”,一举解决了火箭上升过程中的振动问题。

“神舟七号报告:舷窗打开!”

当听到从110公里的高空中传来翟志刚清晰的报告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内,首飞太空的“航天英雄”杨利伟鼓起掌来。

入轨:中国航天新的蓝图即将展开

几分钟的时间是如此漫长,又是如此短暂。

第578秒,火箭以7.5公里/秒的速度,将飞船送到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入口。而此时,火箭的燃料也消耗殆尽,将以悲壮的方式与飞船告别。

“‘砰’的一声,然后陷入一片寂静。”杨利伟这样形容5年前他所经历的这一刻,“船箭分离时,我感到忽然有一种腾空的感觉,这是进入了失重状态。”

在短短的不到10分钟时间内,翟志刚和他的两名战友体会到了从超重到失重的过程。

“失重时,重力会全部消失,血液一下子涌向头部。”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说,这是航天员最容易发生空间运动病的时候。

遥测信号显示,3位航天员的血压、心跳等一切生理指标正常。

在接下来几天的飞行中,他们中的一人将穿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航天服,首次进行出舱活动,把中国人的足迹印到343公里外的太空之中。

“船箭分离!”当郭忠来大声报出这一喜讯时,指控中心大厅内凝固的空气一下子沸腾起来。

76岁的载人航天工程原总设计师王永志和51岁的现任总设计师周建平紧紧拥抱在一起。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白发和黑发的交替,勾勒出中国航天日益年轻和自信的轨迹。

这次神七任务,从载人航天工程总体,到所属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七大系统,再到各分系统,几乎全部实现了人才队伍的新老交替。在太空这个广袤无垠的舞台上,年轻一代的中国航天人将用自己的双手,描绘出舱活动、交会对接、建造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等新的宏伟蓝图。

21时26分许,停泊在太平洋的远望五号测量船捕获飞船信息。飞船的舱内图像清晰地显示在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

3位航天员表情沉稳。翟志刚报告:“神舟七号感觉良好!”

21时33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宣布:“神舟七号飞船已经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

欢笑声和喜庆的爆竹声回荡在戈壁滩的夜空。东风航天城变成了不夜城。

抬头望去,夜空中星光点点。载着3位航天员开始了绕地球飞行的神舟七号,是今夜星群中最亮最引人注目的一颗……(

“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有着怎样激动人心的场景?

39岁的郭忠来第一次担任“神舟”发射的0号指挥员。在郭忠来的面前,并排摆放着5个话筒,即广播话筒、对上话筒、对下话筒、天地主话筒、天地备话筒。

0号指挥员的权利在于,即使是在发射准备的最后一秒钟,一旦出现意外情况,0号指挥员也有权中止发射。

“5、4、3、2、1——”随着0号指挥员郭忠来清晰有力的倒计时口令,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点火——”控制指挥徐文西迅速抬起右臂,果断地按下那颗大拇指大小的红色按钮。

1500米外的移动发射平台上,一股橘红色的火焰从“长征二号F”型火箭底部猛地喷射出来。

发射中心指控大厅内,灯火通明。墙面上两块实时直播发射场景的巨大电子显示屏,瞬间被红**的烟雾填满。在一排排闪烁着的计算机屏幕前,上百名科技人员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不停跳动的各种数据。

1,2,3,4,足足4秒钟时间,火箭仍稳稳地坐在发射平台上,等待,让人透不过气来。480吨重的火箭,似乎压在每一个人的神经上。

紧接着下一秒,巨大推力开始托着火箭徐徐升起。火箭底部喷出的几千度高温的烈焰,在几秒钟内就将导流槽中数百吨水变为蒸汽。

烈焰与蒸汽被压迫着从左右两侧的槽口喷薄而出,随即如同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

高达数十米的烈焰,一刹那,将整个戈壁辉映得如同白昼。

酒泉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大厅内,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的计算机。

屏幕上的数据显示,3位航天员一切生理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

巨大的呼啸声骤然而至,似炸雷滚过,如天崩地裂。数千米外观摩席上的观众,同时感受到了滚烫的气浪和耳膜的强烈震动。

至此,“长征二号F”型火箭开始了它的第七次飞行,也开始了“长征”火箭家族的第一零九次飞行。

12秒,火箭的尾部像被什么力量拽了一下,高速飞行的箭体向着东南方向微微拐了一个弯。

随后,火箭越飞越快、越飞越远,渐渐成了夜幕中的一个亮点。

与此同时,相当于5倍自身体重的过载压力,把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重重地压在座椅上。3位航天员,蜷曲着双腿,如同安睡在母亲子宫中的胎儿。

火箭飞行正常!

跟踪正常!

遥测信号正常!

潮水般的数据源源不断地涌向指控中心。

发射场各测站的光学、红外、遥测设备,太原、渭南、青岛的测控站,分布在三大洋上的5艘“远望”号测量船,接力般把测控数据实时传来。

从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到成千上万的普通航天人,全都紧盯着“神舟七号”那向着天边延伸的航迹。

天舟二号为何连续2次推迟发射?揭秘迟来9天的胜利

中新网北京5月29日电 题:天舟二号为何连续2次推迟发射?揭秘迟来9天的胜利

作者 郭超凯 刘莎莎

5月29日20时55分,长征七号遥三火箭点亮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夜空,成功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送入太空。迟来9天的胜利,发射现场全体试验队员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

原定于5月20日凌晨发射的天舟二号任务,为何会连续2次推迟发射?在过去9天的时间里,科研人员又是如何解决技术难题,最终不辱使命完成任务?

发射现场。骆云飞 摄

一个异常一场硬仗

5月19日晚上21时40分,距离长征七号遥三火箭发射不到3个小时,发射指控大厅中的数据信息显示:“一个压力值参数异常!”陡然间,发射大厅现场陷入一片寂静。

偌大的火箭,庞大的系统,漏点在哪里?面对这一情况,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一院动力系统指挥邵业涛感慨:“我们的低温火箭又将经历一场严酷的考验。”

火箭上天万万不可有半点闪失。彼时,火箭箭体已完成加注,尾舱内一直处于热氮气吹除的状态。这也意味着试验队员必须要带呼吸面罩进舱。

随即,两名总装人员换好服装、戴好面罩,从50公分见方的舱门钻进了箭体。舱内一片漆黑,气体吹除的声音震耳欲聋,但他们无暇顾及密闭空间的憋闷和零下183 的严寒,继续攀爬在箭体结构件上,仔细镇定地摸索着检漏点。

“找到了!”两次核查后,问题暴露,但很快后方传来消息,这并不是元凶。5月19日晚上,距离发射预定时间还有不到2小时,型号领导一致决定:“推迟发射。”

失落占据了试验队员的心情,大家感到“心凉了半截”。然而,众人更明白:这是指挥部经过慎重研究的结果,不让火箭带一丝隐患上天,这是铁的纪律,是底线,不可动摇。

当天夜里,试验队员紧急部署,打起十二分精神,继续投入到紧张的排故中。5月20日,试验队员先后分4拨再次进舱排故,找到了新问题,并经过系列措施扭转局面。

“又有希望了!”大家长吁一口气,精神抖擞迎接5月21日凌晨的发射。然而好事多磨,负8小时推进剂补加之后,异常再次出现,发射再度推迟。

发射现场。骆云飞 摄

冰火两重天的坚守

原定于5月20日凌晨的发射两度推迟,距离下一个发射窗口还有9天,火箭燃料两加两泄,高温高湿高盐雾之中,长征七号这枚“冰箭”要经历怎样的磨练?这注定是一场鏖战。

事不宜迟,发射推迟后,型号队伍火速调整状态,重整旗鼓,倒排,开始为期4天的归零。为了进一步摸排故障,试验队员仍然要一批批进舱。舱内低温、憋闷,一名试验队员刚出舱便吐了一地。然而,没有人因此而退缩。连续48小时作业后,没有人喊苦、没有人叫累。

长征七号火箭是名副其实的“冰箭”。火箭第一次推迟发射后,试验队员发现,箭体出现结冰现象。“火箭在大量的低温燃料加注后暴露这么长时间,这在我们航天史上是第一次。”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一院211厂天津大火箭公司57车间副主任赵鸿飞介绍。

5月的海南,酷暑难耐,室外温度36 ,湿度达到了90%以上,冰箭之中,零下183 的低温。“冰火两重天”考验着长征七号火箭,也考验着每一名试验队员。箭体上,氧箱前的短壳上,冰块一个接一个,大的足足有30-40厘米长,10厘米宽。队员们用现有工具小心翼翼地凿冰,还专门有人拿着兜子接冰,唯恐冰块伤到产品。

这批天津大火箭的总装团队里,90后年轻人占90%以上。摸排故障期间,队员们眼睛里夹杂着红血丝,双腿起满了痱子,嘴上却说:“我们还能行。”为了赶时间、追进度,塔架下送来的绿豆汤,竟没有一个人来得及喝一口。

这群“第一批见到火箭”、发射现场“最后一批撤岗”的火箭青年再次用实际行动续写了“后墙不倒”的铮铮誓言。

发射现场。郭文彬 摄

“稳稳的成功”来敲门

推迟发射是为了确保成功,而成功是唯一标准。面对火箭异常,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一院上下一盘棋,试验验证定位、归零、逆流程,型号办迅速反应,为后续工作有序开展打下基础。

5月25日,归零工作接近尾声。5月26日,模拟发射演练;5月27日、28日,加注准备。5月29日火箭推进剂加注,当晚20时55分顺利发射。

历时9天磨砺,长征七号遥三火箭顺利走完全部流程,最终实现了圆满成功,打赢了这场荣誉之战。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一院长征七号火箭型号总师程堂明说:“这是空间站建造承上启下的关键之战,我们的目标有且只有一个,我们追求的就是‘稳稳的成功’。”

对此,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有限公司一院院长王小军表示,火箭连续2次推迟发射,3次准备发射,其间经历了推进剂全卸出,今天能够取得最终的发射胜利,这是研制队伍用短短7天艰苦卓绝的工作换来的。航天人在工作中坚持“严、慎、细、实”,也是在为胜利而战,为使命而战,为荣誉而战。

发射现场。郭文彬 摄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是中国空间站工程建造阶段的首艘飞船。本次任务将首次实现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交会对接,运送航天员在空间站上所需的生活用品、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物资以及用于天和核心舱补加的推进剂。随着天舟二号顺利发射升空,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正稳步推进。(完)

编辑:叶攀

前苏联航天发射中心的拜科努尔发射场

当地的平均海拔高度为90米左右,是个人烟稀少的半沙漠草原地区?场区周围有不少盐碱滩和丘陵?

这里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较大,全年气温变化在-20~45℃之间,年平均降雨量仅60毫米左右?冬季相对湿度达81%,平均气温-12.2℃? 一般吹东北风,常有暴风雪侵袭?夏季很热,吹西北风,相对湿度平均24%,平均温度为26.1℃,降雨量很小? 拜科努尔发射场是1955年兴建的,1957年10月前苏联在此发射了第一颗卫星?就发射场的规模?设备数量和工作范围而言,是前苏联最大的航天发射场,相当于美国的空军东靶场肯尼迪航天中心?

拜科努尔发射场的工作重点是:发射载人飞船?卫星?月球探测器和行星探测器,进行各种导弹和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另外,还进行拦截卫星和部分轨道轰炸系统的试验?从这里发射的航天器包括早期的卫星?射向火星?金星和月球的探测器,以及后来的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等所有载人飞船和礼炮号航天站及能源-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拜科努尔发射场由发射区?支援中心等几个部分组成,发射场的配置见图3?1987年又在此发射了能源号巨型火箭?下面分别介绍: 发射场的重要设施都由铁路?公路连接起来?

航天器组装试验楼?总装试验大楼要发射的航天器都在组装试验楼进行测试,包括真空?遥测?推进和其它分系统的检查,然后由专用运输车运往燃料库,加注可贮存推进剂和增压气体,再运回到飞行器总装试验大楼进行航天器与运载火箭水平对接并进行测试?

加注设施设在离发射台几百米远的地下室?为避免溢流污染,防止意外火灾蔓延,各地下室之间互相隔离?错综复杂的地下管道和导管从推进剂贮罐通到发射台下面,通过服务机构与火箭相连?在发射台上有电缆和加注塔,其中一个塔台支撑着电缆,其它塔台把加注管道与遥测电缆连接到航天器上,发射前几秒,这些塔台脱离火箭?

运输起竖车曾经使用过三种形式的运输起竖车?现在最新的是联盟号火箭使用的一种重而坚固的起竖车?除火箭下段的弧形支撑外,上段有两个大型夹紧装置支撑着火箭并把它固定在运输起竖车上,这种上段支撑延伸到联盟号整流罩的顶端,在整流罩圆柱体顶端起到托架的作用?当主起重机?服务塔?支撑臂向下倾斜时,起竖车慢慢驶向放置火箭的位置,用液压千斤顶稳定起竖架并牢牢固定在发射台基座上,再调整液压千斤顶使起竖架带着火箭竖起到垂直状态?

发射台这是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平台,台下有很深的导流槽,有16米宽的开口,下边是排焰管道,其作用是排出发动机的燃气流?喷焰从地下以30°角往上斜向排出?发射装置安装在导流槽上方的中心处,火箭就在导流槽坚固的扇形台架上?

发射台上的发射系统结构可分为两级,中心部件是第二级,绕中心部件其余部件对称分布在四边构成第一级?四边部件是锥形的,在离火箭底边约20米的高度支撑着中心级?在发射台上有四个支撑台与发射系统底座相连,形似“倒音叉”,起竖架在四个支撑臂升起前精确地把火箭悬吊在发射台上端的保险环中间,相对运输起竖车进行旋转点定位?当火箭底部伸进发射台的混凝土结构内约7米时,四个16米长的支撑臂升起,把四个分开部件围拢起来,形成刚体结构,可靠地支撑着火箭?

服务塔在工作位置服务塔架构成了各层平台的入口?平台环绕着火箭,可以在360° 范围为火箭服务?发射前塔架打开,塔架的两半在彼此相反方向降低至接近水平位置?

发射控制室设在距发射台很近的地下,从这里还可以用潜望镜观察发射台上的活动,发出各种重要指令?它的设备是完全自动化的?在掩蔽所的顶部立着许多水泥桩,在万一火箭发生事故坠落时,减轻冲击载荷? 1987年,苏联在拜科努尔发射场首次发射了能源号巨型运载火箭?这个发射阵地以两个高耸的避雷塔为标志?1988年11月25日又在此用能源号发射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发射阵地的地面设施包括技术阵地?发射台和着陆场上所有设施?下面作简单介绍:

技术阵地由能源号芯级总装大楼?能源号运载火箭总装大楼?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总装大楼?能源-暴风雪号检测大楼及振动试验塔组成?

1)能源号芯级总装大楼为一个长方形的建筑物?长为274米,宽为160米,高为40米?在总装大楼内有一个呈细长形的能源号芯级总装车间,总装车间长为155米,宽为24米,高为35米?沿总装车间一侧为一排工程试验间?总装时,芯级置在特制的托架上,四周围住工作台?在总装车间可同时总装4枚能源号芯级?

2)能源号运载火箭总装大楼是一种与大型飞机库相类似的建筑物?在建筑物内有6个铺有铁轨的总装车间,这6个总装车间靠铺有铁轨的中央车行道相连?助推器部件由铁路或飞机运到后,先在两个被中央车行道分隔开的助推器总装车间内总装?两个助推器总装车间的宽度为24米,高度都为22米,其中一个长度为100米,另一个长度为70米?和助推器总装车间相邻的为两个能源号运载火箭总装车间,它们被中央车行道分隔开来,长度分别与各自相邻的助推器总装车间相同,宽度都为28米,高度比助推器总装车间高得多?总装大楼内还有两个工作间用于运载火箭部?组件试验和装配?

3)暴风雪号总装大楼包括一个中央大厅和四个高大的总装车间,每个总装车间可以容纳一架暴风雪号?总装大楼长300米,宽240米,高37米,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其中两个用于电气测试和验证试验,另两个用于总装?暴风雪号在这里要安装上蛋形推进舱组件,接着安装后端左?右两侧反作用控制系统吊舱,其后用粘合剂把防热瓦固定在航天飞机外表面?总装完毕后,转运到检测大楼?每次飞行返回后也要送到此处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检修?

4)能源-暴风雪号检测大楼和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运载火箭总装大楼相似?长240米,高60米,在建筑物一端有一大型滑动门,沿建筑物一侧为一排小型工程试验间?暴风雪号和能源号组装工作就在此建筑物内进行?检测大楼足以同时总装检测两个能源-暴风雪号运载系统?有一台由四辆大功率机车牵引的运输起竖车用来吊装?

5)振动试验塔高100米,主要用于能源-暴风雪号运输系统的动态模拟试验?

发射台火箭先水平组装好后,然后垂直竖在它上面?能源-暴风雪号安装在活动式发射装置上,由四辆在双轨上行驶的柴油机车运往发射台?这种大型运输车后部有使运载火箭调整对准发射台的系统,在发射台上用大功率的机械设备将火箭起竖?

能源号发射用的发射台设有筒形的宇航员出入通道?两条直径约3米的通道从宇航员出入通道延伸到一个地下掩体?

发射台中心是一个混凝土的火焰导流槽,导流槽凹下去的部分有五层楼深?发射台有三个能排除能源号火箭废气的导流孔?

在能源-暴风雪号的一侧是服务塔,它装在能源号发射台上?该服务塔装有能源号发射用的全部装置?大型管道把位于服务塔附近的两个水箱里的大量冷却水输送到发射台上,除冷却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这些水还用于消防和消声?

返回着陆楚位于发射台西北方向12公里处?此着陆场除了用作暴风雪号轨道飞行后的返回着陆场外,也作为暴风雪号全尺寸模型试验机的起飞着陆常在着陆场设有无线电导航设备?计算机中心?导航和着陆系统?通信和气象中心以及着陆任务控制中心? 前苏联将拜科努尔发射场的支援中心命名为列宁斯克?从列宁斯克乘车去联盟号发射台需时约30分钟?在这里有许多学校?文化中心?**院等,还建有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列宁斯克的居民大多是发射场的工作人员,宇航员在上天飞行之前要在这里逗留十几天?这里有宇航员飞行前进行体检所需的全套设施? 为了保证空间的实施,前苏联设立了一系列的地面跟踪站,利用一些地基雷达和光学跟踪网络来监视每次发射活动,提供实时跟踪数据,包括卫星背景影像等?1985年10月,前苏联安装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摄影显示装置,用来观察人造卫星?它还安装了一套新的25吨重的两轴旋转光学设备?目前正准备广泛使用激光跟踪系统?新的跟踪系统可以获得1米级的测量精度?

主要的雷达装置有各种相控阵雷达和各种地基预警雷达网络?在载人飞行中,有7个主要的地面站来保证航天器的通信?指挥和控制?

另外,还有大量的海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通信跟踪网?负责指挥和控制的舰船有加加林(排水吨位45000吨)?科洛廖夫(排水吨位为21465吨)等?这些舰船与那些较小的船只一起沿大西洋和西太平洋部署,配合发射活动的进行?

仅在拜科努尔发射场的航区周围就大约设置了10多个测控站?在飞行初始段内使用了5个站,即咸海北岸的阿拉尔斯克站,发射场东南锡尔河畔的克孜耳-奥尔达站,处于航区中央的拜科努尔跟踪/指令站, 发射场区正北的阿曼格尔德站,以及由反导靶场仪器设备组成的萨雷沙甘站?作为发射场的主要测控站还有贝加尔湖西北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站和堪察加半岛东海岸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站?这两个站一个是处于载人飞船的入轨点和向太平洋发射导弹或运载火箭的航区之下,另一个是处于导弹和运载火箭部分射程试验的末区,也是载人航天器和导弹?运载火箭向太平洋发射时的最后一个陆地站?此外,在新西伯利亚切利诺格勒?诺沃阿尔泰斯克?伊尔库茨克?雅库茨克也设有测控站?为了弥补陆地测控站的不足,还使用了不少海上测量船来跟踪?杰兹卡兹甘站和卡拉干达站是载人航天飞船回收时的关键站,负责飞船的回收工作?

神七发射过程?

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新华网酒泉9月25日电题:神七发射全记录

新华社记者李宣良、徐壮志、巩琳萌

108盏聚光灯将发射场区照得亮如白昼,58.3米高的船箭组合体和105米高的发射架散发出水晶般的光泽。

9月25日20时10分,距神舟七号飞船预定发射时间整整1个小时。

执行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已进入神舟七号飞船的返回舱。这是神舟飞船第一次迎来3名乘客。

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从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到远在大西洋的远望三号航天远洋测量船,以及神州大地上所有在电视机前期待的人们,都在等待又一个辉煌时刻的来临。

待发:3名航天员的手紧紧相握

气温:14摄氏度。风速:东南风5.3米/秒。

雷达、光电望远镜、高速摄像机……发射中心分布在大漠中各点号的30多台光测、遥测、雷测设备,一齐对准了发射架方向。

东风、渭南、太原、青岛……一个个航天测控站也随之而动。

在地球另一侧的南大西洋,一轮红日正从海平面上跃起。远望三号远洋测量船上巨大的雷达天线,对准了祖国所在的东北方向。与此同时,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另外4艘远洋测量船上的“千里眼”全都拭目以待。

神舟,再次牵动神州。

离发射还有40分钟,发射塔第8层固定平台操作阀箱前,操作手冯仰辉在测试发射站副站长王军的指挥下,将塔架控制开关向右旋转90度,接着按下启动泵。

环抱着火箭的第3组平台开始旋转,30度、90度、180度……乳白色的船箭组合体完全展露在眼前,灯光下,整流罩上的五星红旗图案格外醒目耀眼。

“15分钟准备!”

“祝你们好运!”44岁的飞船总装工人孙占海,向3位航天员挥了挥手,稳稳地从外面关上飞船返回舱舱门,接着又关上轨道舱舱门。

塔台上人员全部撤离。完成了飞天前一切准备的3位航天员,静静地躺在距离地面50多米高的返回舱内。

指挥中心的大屏幕显示,中间座椅上的翟志刚伸出双手,分别与左边的刘伯明、右边的景海鹏紧紧地握了一下。

中央总书记、国家、中央专程赶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航天员壮行并观看发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拿起可视电话,满怀深情地对3位航天员说:“希望你们圆满完成此次任务,以优异的成绩向党中央、院和全国人民汇报!”

话筒里传来航天员充满自信的回答:“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5分钟准备!”

3位航天员再次检查调整束缚带,关闭面窗,镇定地等待飞天时刻的到来。

点火:4秒钟的漫长等待

“……5、4、3、2、1。”随着零号指挥员郭忠来清晰有力的倒计时口令,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39岁的郭忠来第一次担任神舟发射的零号指挥员。

在郭忠来的面前,并排摆放着5个话筒——广播、对上、对下、天地主、天地备。即使是在发射准备的最后一秒钟,一旦出现意外情况,零号指挥员也有权中止发射。

“点火——”

控制指挥徐文西迅速抬起右臂,果断地按下那颗大拇指大小的红色按钮。

1500米外的移动发射平台上,一股橘红色的火焰从长征二号F型火箭底部猛地喷射出来。

发射中心指控大厅内,灯火通明。墙面上两块实时直播发射场景的巨大电子显示屏,瞬间被红**的烟雾填满。在一排排闪烁着的计算机屏幕前,上百名科技人员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不停跳动的各种数据。

1,2,3,4……足足4秒钟时间,火箭仍稳稳地坐在发射平台上——似乎如即将远行的游子,不愿意离开母亲温暖的怀抱。

等待,让人透不过气的等待。480吨重的火箭,似乎压在每一个人的神经上。

这4秒的停滞,就如同跳水运动员在起跳前猛地将跳板踏下蓄势。现在,那股蓄积的力量——604吨的巨大推力开始托着火箭徐徐升起。

火箭底部喷出的几千摄氏度高温的烈焰,在几秒钟内就将导流槽中数百吨水变为蒸汽。烈焰与蒸汽被压迫着从左右两侧的槽口喷薄而出,随即如同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高达数十米的烈焰,一刹那将整个戈壁辉映得如同白昼。

酒泉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大厅内,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的计算机。屏幕上的数据显示,3位航天员一切生理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

巨大的呼啸声骤然而至,似炸雷滚过,如天崩地裂。数千米外观摩席上的观众同时感受到了滚烫的气浪和耳膜的强烈震动。

长征二号F型火箭开始了它的第7次飞行,也开始了长征火箭家族的第109次飞行。

这是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谢幕之旅。在完成托举7艘神舟飞船的使命之后,这种专为载人飞行而打造、为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历史性突破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火箭,将把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火炬,传给发射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的下一种火箭。

飞翔!飞翔!火箭加速上升,一束炫目的金色火光划破墨蓝色的天幕……

飞行:航迹牵动万千神经

轰鸣声渐高渐远……

第12秒,火箭的尾部像被什么力量拽了一下,高速飞行的箭体向着东南方向微微拐了一个弯。

越飞越快、越飞越远的火箭,渐渐成了夜幕中的一个亮点。没有看够的人们,只能从还留在天幕上的烟雾回味昙花一现般的壮美。

相当于5倍自身体重的过载压力,把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重重地压在座椅上。身着14.5公斤重舱内航天服的3位航天员,蜷曲着双腿,如同安睡在母亲子宫中的胎儿。

“尽管他们的耐受力超越常人,但此刻也需要通过调整呼吸来应对这段最难熬的时光。”曾先后把神五、神六航天员送上太空的黄伟芬说。

“火箭飞行正常!”

“跟踪正常!”

“遥测信号正常!”

……

潮水般的数据源源不断地涌向指控中心。发射场各测站的光学、红外、遥测设备,太原、渭南、青岛的测控站,分布在三大洋上的5艘远望号测量船……接力般把测控数据实时传来。

“从火箭点火的那一刻起,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就全面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有上千个单位、10多万人员参与到了这一工程之中。

神舟飞天的壮美航迹,牵动着万千人的神经。

从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到成千上万的普通航天人,全都紧盯着神舟七号那向着天边延伸的航迹;

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和酒泉附近的副着陆场同时启动;

在东风、银川、榆林、邯郸各个陆上应急搜救点,救生大队大队长刘涛和几百名同事已经携带救生装备,坐在已经启动的直升机和特种车辆里……

广播里,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

第120秒,“逃逸塔分离”——这意味着火箭和飞船越过了最为危险的上升段前两分钟;

第138秒,“助推器分离”——火箭进入52公里高空,捆绑在箭体上用以增加推力的4支小火箭完成了使命;

第159秒,“一、二级分离”——在飞过平流层和中间层之后,火箭芯一级自动脱离,芯二级就要和飞船一起接近大气层的边缘;

第198秒,“整流罩分离”——火箭已经飞出稠密的大气层,神舟七号在太空中露出自己的真面目——飞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了……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杨利伟始终紧盯着计算机屏幕。5年前,他在首次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升空时,曾由于火箭高速飞行产生的振动而感到“很不舒服”。

“再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说,科技人员经过严密测算,在火箭助推器内新安装了一套“变能蓄压器”,一举解决了火箭上升过程中的振动问题。

“神舟七号报告:舷窗打开!”

当听到从110公里的高空中传来翟志刚清晰的报告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内,首飞太空的“航天英雄”杨利伟鼓起掌来。

入轨:中国航天新的蓝图即将展开

几分钟的时间是如此漫长,又是如此短暂。

第578秒,火箭以7.5公里/秒的速度,将飞船送到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入口。而此时,火箭的燃料也消耗殆尽,将以悲壮的方式与飞船告别。

“‘砰’的一声,然后陷入一片寂静。”杨利伟这样形容5年前他所经历的这一刻,“船箭分离时,我感到忽然有一种腾空的感觉,这是进入了失重状态。”

在短短的不到10分钟时间内,翟志刚和他的两名战友体会到了从超重到失重的过程。

“失重时,重力会全部消失,血液一下子涌向头部。”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说,这是航天员最容易发生空间运动病的时候。

遥测信号显示,3位航天员的血压、心跳等一切生理指标正常。

在接下来几天的飞行中,他们中的一人将穿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航天服,首次进行出舱活动,把中国人的足迹印到343公里外的太空之中。

“船箭分离!”当郭忠来大声报出这一喜讯时,指控中心大厅内凝固的空气一下子沸腾起来。

76岁的载人航天工程原总设计师王永志和51岁的现任总设计师周建平紧紧拥抱在一起。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白发和黑发的交替,勾勒出中国航天日益年轻和自信的轨迹。

这次神七任务,从载人航天工程总体,到所属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七大系统,再到各分系统,几乎全部实现了人才队伍的新老交替。在太空这个广袤无垠的舞台上,年轻一代的中国航天人将用自己的双手,描绘出舱活动、交会对接、建造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等新的宏伟蓝图。

21时26分许,停泊在太平洋的远望五号测量船捕获飞船信息。飞船的舱内图像清晰地显示在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

3位航天员表情沉稳。翟志刚报告:“神舟七号感觉良好!”

21时33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宣布:“神舟七号飞船已经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

欢笑声和喜庆的爆竹声回荡在戈壁滩的夜空。东风航天城变成了不夜城。

抬头望去,夜空中星光点点。载着3位航天员开始了绕地球飞行的神舟七号,是今夜星群中最亮最引人注目的一颗……(